中考必备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通过景物描写为全诗创造悲凉沉重气氛。2、表达飘零的感受,写景兼点明时令,融情入景,借物喻人。3、表达友人的谪迁道路荒园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4、月亮本是没有感情的,而诗人却能够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似人的情感。将其人格化。5、构思奇特,通过联想表达对友人异常关心和挂念。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诗人宦途失意,滞流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2、诗人急欲归家,却不得不忍耐的矛盾心理。3、诗中溶情于景,将凄凉的情境孤独的情怀与浓浓的相思寄于雨中。4、诗人把现在的时间推到未来,把眼前的时景推移到想象的境界,让朋友(妻子)在不确定的氛围中得到慰藉。5、诗中设想明日相逢,足见今日离情之深。6、对朋友(妻子)深切怀念之情。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夜景图。2、借叙事斥责统治者腐化、坠落,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3、表达作者对当权者糜烂生活的批判,讽刺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忧伤之情。4、运用讽刺手法表达作者深沉的悲痛,对国事的无限感慨。5、诗人巧妙的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渲染出一种对国事的极度焦虑和忧愁。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蕴含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2、表明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3、表明作者对往昔的留念。4、表现作者寂寞、孤独。5、形容景物依旧,时间难以逆转。6、借写眼前之景,近而拓展到人生,暗含时间永恒而人生短暂。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海岛草木茂盛,生机勃勃。2、水波动荡,山岛巍然。3、交代观海地点,总领全篇。4、统一中国的博大胸怀,远大报复。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借景物来表达掩盖不住的漂泊他乡而远思故里。2、涨潮后水波浩荡,风顺帆悬。3、千古名句,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哲理。4、思乡/典故(雁足传书)。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春临西湖,作者游踪。2、对偶(两对)。3、草长莺飞,百花初绽。《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本文文体是:记重点词语:1、落英:落花。2、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为:作为。缘:沿着,顺着。鲜美:鲜嫩美丽。夹:处在两者之间。甚:很。异:对……感到诧异。窃:走到……的尽头。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相闻:可以互相听到。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要:通“邀”,邀请。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具言:详细地说出。叹惋:感叹,惋惜。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及郡下:到了郡城。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遂:终于。规:计划。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舍:舍弃。平旷:平坦开阔。极:非常。悉:全,都。乃:就。具:详细。设:摆设。咸:都。问询:打听消息。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县的人。间隔:断绝往来。延:邀请。语:告诉。不足:不值得为:对既:已经处处志之:志,做标记如此:像这样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食物的味道好。交通:古义: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够,不足。成语并解释:1、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2、豁然开朗: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而不懈后突然明白。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受到冷遇。4、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用原文语句回答:1、写桃林美景的语句(形容春色美妙,景色迷人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渔人初见桃林的感受:渔人甚异之。3、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豁然开朗。4、写桃花源美好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写桃源社会环境和平宁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6、写桃源生活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写桃源内人民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社会风尚)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8、与《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表现的思想相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9、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0、写村人们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11、写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12、写桃花源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3、最能暗示村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4、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句子(1)不足为外人道也(2)寻志所向,遂迷,不复得路。(3)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作者思路:渔人发现桃花林——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及所见——渔人在桃源做客及辞去——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寻桃花源未果。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1)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2)表达了自己向往和平、安定生活的政治思想。(3)反映了人们渴望摆脱剥削,压迫的愿望。问答题:1、第一段写桃林景色的作用是什么?答:写出桃林的美好,暗示将会出现奇迹。为下文进入桃源林渲染神秘、美丽的氛围,为写桃源的美好做铺垫。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怎样的特征?答: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生活富足,人人怡然自乐,风俗淳朴。3、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答:从活动、穿戴、心情等方面进行描写。4、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答:在这个社会里,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平和宁静,民风淳朴,物产富饶,人们热情好客。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参加劳动,老人孩子生活幸福,人与人之间友好融洽的理想社会。5、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如何评价这个社会?答:不能,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劳动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它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幻想,不可能实现,因此,这种社会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我们现代人追求的理想社会。6、桃源林来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答:(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2)作用是一方面表现了桃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以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腐朽社会的否定。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可能说些什么”?作者为什么不一一说渔人的话?答:(1)由秦至东晋的朝代更替以及战乱频繁的历史。(2)本文主要是写桃源的美好生活以及反映对安宁和平生活的向往,而且渔人所说的内容,世人皆知,因此没有必要一一说出。8、此中人语去:“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中的外人指的是什么?此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答:(1)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2)表现了桃花源人不希望外界的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为渔人后来“迷”而“不复得路”,终不可寻的结局埋下伏笔。9、桃源人为什么皆叹啘?答:(1)为桃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黑暗而叹啘。(2)为桃源外的人一直生活在战乱之中,生活痛苦而叹啘。(3)桃源外的巨大变化,桃源与世隔绝时间长而叹啘。1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一句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所包含的内容。答:(1)发现桃花源的经过。(2)桃花源内的环境和生活。(3)归途中做标记的事。11、渔人离开桃源后,还与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答:(1)让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出来特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2)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12、如何与渔人离开桃园时“处处志之”,后来却又“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答:(1)不矛盾。文章开头写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话。(2)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在于暗示是虚构的,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13、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答:陶渊明不满黑暗世界现实,向往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和平安宁的社会,他同情人民疾苦,是一位品格高洁的隐士。14、对联渔人巧遇桃源子骥再寻仙境。陶渊明向往世外桃源,刘子骥寻找人间仙境。1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桃花林的美景。答:和着潺潺的溪水声,来到这片奇异的桃花林,放眼望去,满是多姿的桃树,伴着轻柔的风,无数花瓣舞动洒落,好似千万个粉红色的精灵在嬉戏,脚下是萋萋的绿草和五彩缤纷的野花,一阵阵清幽的香味沁人心脾。在此赏桃花林的场景,真是心旷神怡。16、请用“桃源美,美在……”这一句式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桃源。答:桃源美,美在平旷的土地,美在整齐的房舍,美在田间辛勤耕作的人们,也美在老人孩子的笑容中,更美在淳朴的民风中。《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解词:陋室:简陋的屋子。名:出名,著名。灵:(显出)灵异。斯:这惟:只吾:我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上:长上入:映入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扰乱案牍:公事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阅: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