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浅谈我国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历程作者:杨剑锋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2期【提要】口语交际伴随着人类语言的诞生而诞生,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汉语言教育的研究。虽然口语交际课程概念的提出只有短短几十年,但是汉语言的发展却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本文通过回顾口语交际教学在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特别是建国前后的发展状况,以求在历史的前瞻下能正确地认识口语交际课程。【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发展历程一、古代口语交际教学人类自诞生以来,与语言是分不开的。灿烂的华夏文明在岁月积淀中,呈现了许多经典的口语素材。虽然没有如今正规的口语交际课程规范地进入教材,但很多精华仍能启迪如今的口语教学。先秦时期,人们的说话艺术就已备受关注。《诗经》中很多篇目都是表达交流相思和疾苦的辞令。春秋和战国时期是口语交际发展的鼎盛时期,大教育家孔子是口语教学的创始人,将“言语”作为其四大课程门类之首,培养出了以善言辞为代表的宰我和子贡。从隋唐的科举制度开始,殿试中口试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从东汉的“二岁一试”到隋唐的“科举制度”,口语的受重视程度每况愈下。时至明朝,殿试犹存,但受到“八股文”的影响,应试者已不能像前朝那样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了。受到程朱理学及八股取士的影响,“作文”地位越来越凸显,而口语也慢慢地被边缘化。再到清朝的“文字狱”,整个社会环境形成了“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常态。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于人们在口语交际时的要求也更高了,在言说时要么谨言慎行,要么选择沉默不语。总而言之,此前生机勃勃的“口语交际”在明清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裁,使得后世的口语交际教学也一蹶不振。二、语文独立设科到建国前的口语教学1904年,“语文”首次以独立身份成为我國教育的基础学科,也促进了现代汉语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同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地规定要学习官话,从此“听说教学”登上国文学科教学的舞台。五四时期,胡适引领的“白话文运动”又一次助推了口语教学的发展。1924年,黎锦熙发表了我国第一部语文教学法的教材——《新著国语教学法》。文中阐述了国语课程的目标,揭示了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其还号召“文言文与白话文一龙源期刊网致、国语要全国统一”的旗积,如今普通话的普及离不开他的功劳。同期,张志公也指出了传统国文教育“重文轻语”的现象,强调口语交际是语文素养的主要体现,明确了口语教学在国语课程的地位。1929年,《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口语交际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其分别明确了小学和中学听说能力的培养目标,口语教学一时空前活跃。到20世纪国共分治时期,口语教学的内容政治色彩浓厚,脱离日常口语,直至建国后才有所改善。三、建国后的口语交际教学1949年建国后,各行各业都百废待兴。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维系国家命脉的领域都在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甚至在模式上直接照搬照抄。1956年颁布的教学大纲就是受到了苏联语文课程编制的影响,把语文学科分成汉语教学和文学教学。汉语教学又分成汉语言和汉语法教学。在“重文轻语”的影响下,形成汉语法教学就是汉语教学的错误认识。虽然新大纲对中小学口语教学提出了指导意见,但并未得到重视和落实。文革期间,各行业都受到严重破坏,各领域都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在三教九流及因言获罪的特殊背景下,口语教学也不复存在。文革结束后,随着高考的恢复,口语教学又得到了复苏。随后,又刮起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语文教育的发展也随之生机勃勃。越来越多的教师、学者参与口语教学和研究,为听说教学登上语文课堂奠定了基础。此后,新颁布的大纲中都将听说训练纳入了语文课程教学,成为语文素养四个基本能力之一。也逐步明确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责任和义务,并为教学上提供技术指导。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口语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课程建设也越来越完善,过去阻碍口语交际教学发展的落后理念也得以肃清。2000年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首次谈到了“口语交际”的概念,也正式取代了沿用至今的“听说训练”。从此,口语交际正式成为语文课程内容之一,标志着我国开始高度重视口语交际性功能的教学。我国口语交际课程部分内容的编写,积极借鉴和引进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再从2017年“部编本”教材的全面使用,以及《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用〔2017〕1号文件都强调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尽管我国口语交际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及发展,但实际的教学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与国际口语交际教学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参考文献李杏葆、顾黄初2001《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李明洁2006《口语交际新视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占津晶2013《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位论文》。龙源期刊网《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通信地址:554300铜仁职业技术学院550000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