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9文旅融合给大运河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文旅融合推进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将使大运河旅游再度走向辉煌。通过分析大运河旅游文化资源以及大运河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了大运河旅游目前存在的不足,分析文旅融合给大运河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文旅融合为旅游景点注入文化的灵魂,提高运河文化设施的旅游强度,为运河旅游文创产品的打造提供了新机遇,拉长了运河旅游产品的产业链。进而针对推进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五条对策建议:统筹编制运河旅游规划,融合开发运河旅游产品,精心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双向延长运河旅游产业链,塑造统一的“下江南游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文旅融合;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Abstract: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bringsnewdevelopmentopportunitiestograndcanaltourism.Promotinghigh-qualitydevelopmentofgrandcanaltourismthrough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Willmakegrandcanaltravelagaintrendisbrilliant.Byanalyzingtheculturalresourcesofgrandcanaltourismandthedevelopmentstatusofgrandcanaltourism,Putforwardthecurrentshortageofgrandcanaltourism,Analyzetheopportunitiesbroughtby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tothedevelopmentofgrandcanaltourism: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injectsculturalsoulintotouristattractions,Improvethetourismintensityofcanalculturalfacilities,Canaltourismculturalandcreativeproductstocreateanewopportunity,Stretchthecanaltourismproductsindustrychain.Then,fiv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areputforwardtopromote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grandcanaltourism:Tomakeoverallplanningforcanaltourism,Integrateddevelopmentofcanaltourismproducts,Elaboratecanalculturaltourismboutiqueline,Two-wayextensionofcanaltourismindustrychain,Tocreateaunifiedcultural姜师立,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2019年6月22日是大运河申遗成功五周年,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作为我国古代南北水上运输大动脉,大运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旅游潜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提出,使运河旅游的开发越发显得重要,这轮机构改革后,文化和旅游部门的融合发展,给大运河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文旅融合推动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将会打造出一条大运河缤纷旅游带。全长3200千米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沿河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都别具特色,海外游客称之为“活古迹”“历史的画廊”。根据大运河旅游资源的属性,赵西君、刘科伟、王利华三位专家将其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1.1.1大运河自然旅游资源水是大自然的美容师,也是大运河的血脉。大运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旅游发展高质量对策研究姜师立tourismbrandofcanaltourinthelowerYangtzeriver.Itprovidesreferenceforthetourismdevelopmentofcitiesalongthegrandcanal.Keywords:culturaltourismintegration;tourisminTheGrandcanal;develophighqualityK901:A1674-4144(2019)-06-88(8)8889河两岸的水景是极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大运河的水道本身以及沿线的各类湖泊、支流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为大运河提供水源的优美静谧、绚丽多姿的湖泊,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蓝色宝石镶嵌在运河两岸,使大运河生机盎然。有的甚至因为景色优异而形成独立的风景名胜区,如:以其优美的湖山风光和人文景观而闻名遐迩的太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誉满中外的西湖;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大运河遗产点扬州瘦西湖。另外,还有洪泽湖、高邮湖、南四湖……中国十大淡水湖有一半以上在大运河沿线。而大运河沿线众多的泉景也是旅游的亮点,这里有曾先后被评为“天下第一泉”的北京玉泉、镇江中泠泉,有位于扬州大明寺的天下第五泉,还有大运河最北端的水源北京白浮泉。1.1.2大运河人文旅游资源大运河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两岸的水工设施、码头、庙宇、民居、会馆、园林,展现了悠久的历史,犹如《清明上河图》的长幅画卷展示在人们面前。大运河是人类文化的物质结晶和凝聚,同时也体现了人类的伟大创造力,是民族的象征和社会的缩影。大运河文化带内不仅有规模庞大、气势磅礴的宫廷建筑,也有古朴典雅的小城镇建筑;不仅有富丽堂皇的北方皇家园林,也有清雅淡泊的南方私家园林;风格别致、千姿百态的拱桥宝塔等建筑沿运河两岸随处可见;回族同胞建造的大大小小的清真寺绵延在运河各个城市之间。大运河沿线的古迹中,有许多是我国已经十分稀少的建筑和艺术。河北沧州市南运河中段的铁狮子,铸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身长6.10米,体重40余吨,是我国现存铁狮子中最大的一个。铁塔在我国古建筑中已不多见,隋唐运河边的开封铁塔并非真正用铁铸,而是采用琉璃瓦贴面,看似铁塔。而在京杭大运河畔有两座真正的铁塔;一座是聊城铁塔,另一座在济宁。位于德州的苏禄王墓,是古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巴哈刺的墓。苏禄王在明代率使团来中国朝拜后,沿大运河返程时,在德州不幸病逝,葬在德州。聊城光岳楼位于聊城旧城中心,至今古风犹存,曾与黄鹤楼和岳阳楼齐名。宿迁龙王庙位于大运河中河宿迁段皂河镇附近的运河南岸,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最初是供奉河神金龙四大王谢绪的,后成为清代皇帝的行宫。[1]高邮的盂城驿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驿站。苏州大运河畔的盘门,是全国唯一幸存的水陆城门。苏州大运河畔的澹台湖口处的唐代宝带桥,全长316.8米,共有53孔拱形洞,桥孔之多为国内众桥之冠,是我国十大古桥之一。发达的经济、迷人的风光、五光十色的民族风俗使大运河成为文学艺术的摇篮,许多历史名著的作者诞生在运河岸旁,如:《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都诞生在这里;各种戏曲、绘画、杂技等文艺精品也沿运河应运而生;刺绣、玉雕、木刻、剪纸、泥塑、漆器等多种手工艺也成了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赵西君等学者认为,就古城、文化遗址类景区系统来分析,大运河沿线以宗教建筑、文化遗址、古城类景区和名人故居、名人陵墓、文化遗址类景区为最多,其分布遍及全线;其次是湖泊、水库类景区、革命纪念地、古塔主要集中在运河沿线偏南地区;而园林类景区主要位于苏州、扬州、北京境内,泉景、河口潮汐主要分布于扬州、杭州境内。[2]运河人文旅游资源还有船闸堰坝、皇帝行宫、盐商园林、各类会馆、当铺、钱庄、宗教建筑。这些丰厚的旅游资源,自古至今都催生了大运河的旅游。运河旅游,古已有之。“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运河旅游是一个专门概念,并不是说从运河经过的就是运河旅游,如古代漕运的船夫、纤夫要忙于生计,是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运河两岸风光的。只有以游览、观光、娱乐为目的,将运河风光或两岸的建筑作为风景来欣赏,作为文化来研究的旅行才是运河旅游。从这个意义上看,古代的运河旅游,主要是指帝王的巡游,以及知识阶层沿运河的游历。古代的运河旅游最有名的还是帝王的南巡,无论是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还是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都是沿着大运河而行的。这些帝王和文人雅士,在大运河沿线都留下了数不清的游记佳作来描述运河。正是这些文献资料,让今人确定了历史上运河的线位和走向,也成为今天我们开发运河旅CityandcanalChinaAncientCity9091游的资源。仅江苏省大运河沿线就有9座历史文化名城、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2.1封建时期的探查、参与、发展隋唐之后,大运河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交通动脉之一,运河岸边的一些码头和城镇因运河的航运而迅速发展与繁荣帝王将相和士人沿着大运河巡游、游学、宦游。隋唐时期大运河旅游具有政治性、采风性色彩,旅游者队伍仅限于帝王官员、缙绅文人等。其中最有名的是隋炀帝下扬州。唐代运河旅游则更多的是文人的游历活动,据《全唐诗》的不完全统计,唐代诗人张若虚、杜甫、李白、白居易、高适、孟浩然、杜牧等,都曾沿着隋唐大运河巡游祖国的壮丽河山,并留下千古流传的佳作。李白的诗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流传千古,成为运河名城扬州的千年旅游广告。杜甫、高适、白居易都曾到扬州游览过大明寺栖灵塔,并作诗纪游。宋元时期特别是大运河南北贯通,旅游活动进一步发展。北宋的京师汴梁和南宋的京师杭州都在运河边,故宋代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的士子几乎都曾乘船在运河上游历过,也留下了众多诗句。王安石在大运河入江口的瓜洲古渡作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南宋陆游也有描写运河古镇瓜洲的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苏轼在大运河沿线的汴梁、徐州、扬州、常州、杭州都做过官,多次在运河上游览。元代出现了马可·波罗等境外旅游者。《马可·波罗游记》中除了描写过大都外,还在第二卷第一章对瓜洲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作用做了详细的描述。马可·波罗第二次来到中国后,被元世祖委任为扬州总督。两次沿运河去江南旅游,在临安(今杭州)等地留下足迹。鄂多立克是意大利人,圣方济各会会士,至治元年他来到中国,先后游历临安、扬州,沿着大运河来到大都。明清时期,城镇商品经济繁荣,大运河沿线旅游之风炽盛,江南运河成为人间天堂,涌现了杭州、扬州、苏州、无锡等众多旅游重镇,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旅游者队伍中出现早期“大众旅游”的代表,虎丘、惠山、金山、平山堂等名胜地,游客四时不断,《姑苏繁华图》展现了中国早期的“黄金周”色彩。[3]当然比较出名的还是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多次沿着运河巡游,并留下了一批遗迹,有的被列入了大运河申遗点,如扬州的天宁寺行宫、高旻寺行宫,宿迁的龙王庙行宫等。还有众多的御马头、御马路,特别是乾隆一路题词写诗,给运河各地留下了很多传说,这都成为当代发展大运河旅游的重要资源。1.2.2现代大众旅游阶段快速崛起阶段:20世纪80年代,大运河旅游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而成为旅游业的一枝奇葩。江苏省的无锡、苏州、扬州等市均开发了古运河旅游项目,并于1981年4月开辟了全长220公里的苏州—扬州大运河旅游专线。无锡作为中国最早开辟大运河旅游市场的城市,自1980年以来,境外游客水上旅游人数已经超过40万人次。波动低谷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城市化破坏了遗产原真性,水质污染严重威胁了大运河水域景观,大运河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