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EJ·八年级语文下册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学习目标新课导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走近作者苏轼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作背景相关介绍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整体感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公元1083年。门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共同、一起。形容水的澄澈。均为水生植物。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细读感悟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1)“庭下如积水空明”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再读课文,说说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闲•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怀民于庭中散步•欣赏月下美景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也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写法探究1.言约义丰。本文先记叙夜游的经过,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原因、结果各种要素齐备,行文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接着是出色的描写;最后抒情结束,抒情中含有议论,记叙文的几种表达方法全部用上。2.善抓特征,虚实相生。本文抓住月光晶莹与清凉的特点,以“积水空明”作比,而本体月光没有出现,化实为虚,后又以“藻、荇交横”这个喻体丰富前一个喻体“积水空明”,是化虚为实。虚实相生,别具匠心。3.语言清丽含蓄。本文中一个仿佛不经意的词——“闲人”,却饱含着作者对屡受打击、频遭贬谪的苦痛的控诉和对当政者的揶揄,还兼有对自己苦闷的排遣。课文通过对庭院中澄澈透明的美妙月光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极其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课堂小结叙事——赏月缘由写景——庭下月景悲凉苦闷豁达乐观抒情——愉悦苦闷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