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作者简介“茅盾”由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来到上海,住在景云里。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就动手写起小说来。可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他写文章时内心十分矛盾,就在手稿上署笔名“矛盾”。叶圣陶看了他写好的小说手稿后非常高兴,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在当时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很满意,就一直以此为笔名。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要旨?•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理清写景的顺序,把握每个阶段的特点文章一开头就在“热”和“闷”上做文章。作者从哪两个角度刻画天气的闷热?•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主人公内心的感受两个方面•自然景物:“像开了无数的小沟”;“苍白色的泥土”“跟水门汀差不多”;天上直射的太阳和地下辐射的余热,使得土地“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人的感受:“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从自然景物的角度看,对哪个景物的描绘最能突出“闷”?•“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把乌云密布笼罩大地的沉闷形态非常逼真地表现出来。“幔”,就是帷幕,这里比喻灰暗的云层。“满天里”表明没有一丝儿透风的孔隙,气压低,沉闷异常。•把乌云比作“幔”,把乌云密布,笼罩大地的形态形象表现出来。第二部分中天气环境有何特点?•沉闷腻热•“灰色的幔”依旧浓重,连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不飘动;人受到热浪熏烤,尽管“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吸进的仍然是热辣辣的“闷”。•用汗的“粘”、“胶”、“结”,更形象地把“闷热”的深沉凝重展现出来。•出现了什么波澜?•先渲染“幔”的浓重,没有“一点漏洞”。忽而笔锋一转“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透露了波澜的消息,稍露生机。然后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惊起波澜,令读者悬念顿起。“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三个感叹句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体会作者对黑暗世界的无限愤怒之情。闷热何时能消除?灰幔何时能扯破?黑暗何时能结束?人们等啊等,“急躁”地等,等来的不是清凉的风,不是去闷的雨,而是什么呢?•苍蝇、蚊子、蝉等害人虫。不仅闷热,而且“龌龊”。•它给人带来什么灾难?作者是怎样描绘其丑态的?意图何在?•作者用“绕”、“钉”、“蹲”、“喝”、“唱”等形象的词,不仅描绘这些丑类害人的丑态,而且揭示它们吃人的本质。幔外的巨人猛烈进攻了,进攻的方式如何呢?•“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巨人猛烈进攻的结果怎么样呢?•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爽。•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本文仅仅是写景散文吗?仅仅是为了写雷雨前的闷热难忍吗?•采用了象征手法(隐寓寄托)•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背景•中国革命已经从大革命失败时的低潮转入30年代前半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不断深入。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文中“闷热的天气;灰色的幔;苍蝇、蚊子、蝉儿;风雷闪电;执刀巨人;大雷雨”各象征了什么?•闷热的天气: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和黑暗统治•灰色的幔:国民党统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苍蝇、蚊子:反动官僚、帮闲文人•蝉儿:口头革命者•风雷闪电:一切革命力量•执刀巨人:革命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雷雨:革命高潮,推翻反革命统治的的大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