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陶渊明世外桃源:【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出自】: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文学常识:陶渊明元亮潜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田园田园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陶渊明集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豁然()俨然()怡然()阡陌()邑人()间隔()垂髫()语云()平旷()缘()诣()遣()要()刘子骥()落英缤纷()郡下()huòyǎnyíqiānmòyìjiàntiáoyùkuàngyuányìqiǎnyāojìbīnfēnjùn古今异义1、缘溪行2、芳草鲜美3、说如此4、阡陌交通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8、遂与外人间隔9、各人复延至其家10、不足为外人道也一词多义①便舍船,从口入②屋舍俨然①处处志之②寻向所志①寻向所志②未果,寻病终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古今异义2、芳草鲜美味道鲜美。1、缘溪行缘故、缘分。3、屋舍俨然形容很像缘鲜美俨然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沿,沿着。鲜艳美丽。整齐的样子古今异义8、遂与外人间隔隔绝不通音信9、各人复延至其家延长,延伸间隔古义:今义:延古义:今义:距离邀请。10、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不够,不充足不值得古今异义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没有出路的境地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男女结婚后,女方为男方的妻子与世人隔绝的地方13、无论魏晋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不要说,更不要说一词多义①便舍船,从口入②屋舍俨然①处处志之②寻向所志①寻向所志②未果,寻病终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放弃、舍弃,动词)(房屋,名词)(作标记,动词)(标记、记号,名词)(寻找,动词)(随即、不久,副词)(这、那)(他的,代渔人的)(作为)(对,向)(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为:动词,作为。缘:顺着,沿着。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异:对……感到诧异。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从段中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忘-----逢------异------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舍:放弃,离开。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qiān):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作劳动,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描述了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表明了什么?“林尽→得→山→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初→复行”写出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表明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以发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具:通“俱”,详尽。要:通“邀”,邀请。还(huán):返回。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无论:不必说,更不必说。延:邀请。语(yù):告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那里的人)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作了回答。就有人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以及桃花源人来此地的原因,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体现这里的民风淳朴。桃花源人来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什么作用?两个作用:一方面表现桃花源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的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与世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规:计划。问津:问路。津,渡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打鱼人)出了洞,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返回,沿途到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拜见大守,说了他在桃花源的奇遇。大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了路,不再找得到先前去桃花源的那条路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品行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欣然计划着前往。计划还没实现,不久便病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刘子冀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文章结构:为什么寻不到?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风景优美)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7、渔人是如何离开、再寻桃花源的?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根据以上分析,请你归纳桃花源的特点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出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怎么看待)积极意义: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归宿,使人们在痛苦中找到寄托,得以安慰;消极意义:让人产生退守过去、不思进取、陶然无为的心理。而今天的青少年应该做敢于幻想行动,直面现实的勇士,却并非避世。小结:《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_______。本文以______________为线索,按顺序,记叙了渔人、、、、、____的过程,描绘了一个_________的理想社会,反映了______的美好愿望。序言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时间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广大人民出自本文的成语黄发垂髫:老人小孩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下面各组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豁然(huò)俨然(yǎn)B、阡陌(qiānmò)怡然(yí)C、垂髫(zháo)郡下(jùn)D、诣太守(yì)刘子冀(jì)c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解释(1)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2)得其船,便扶向路沿,顺着(3)此中人语云告诉(4)处处志之做标记(5)寻病终随即、不久写出红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1缘溪行2才通人3仿佛若有光4复前行5豁然开朗7便要还家8乃大惊9有良田,之属10皆叹惋11便扶向路12屋舍俨然13交通14妻子15无论16绝境17遂与外人间隔18乃不知有汉19欣然规往20问津21寻病终22寻向所志23处处志之24便舍船26悉如外人27咸来问讯28遂迷29后遂无问津者30避秦时乱1.画线字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皆若空游无所依C.百废具兴D.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岳阳楼记》全、都柳宗元《小石潭记》全、都范仲淹《岳阳楼记》详尽2,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是()DA.俨然:整齐的样子B.阡陌:田间小路C.黄发:指小孩D.辞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