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项目申报书-G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2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项目名称: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科学家:刘海涛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起止年限:2011.1至2013.8依托部门:江苏省科技厅二、预期目标1.1.1.1.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本项目针对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重大应用需求和特征,以构建感知互动、自治高效和安全可信的物联网系统为目标,以物联网的非确定、高混杂和强关联特征为出发点,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分析并揭示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复杂耦合关联机理,提出物联网在自治机理、融合决策处理、可信软件建模与方法和系统优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建立物联网标识、安全、网络、服务等基础架构,探索物联网的演进路线,在物联网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建立物联网基础理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力争主导物联网国际标准,为物联网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带动信息领域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在以物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领域新浪潮中占据有利和主动地位奠定重要基础。2.2.2.2.预期目标预期目标预期目标预期目标(1)建立物联网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关联模型,提出物联网关联表征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建立可扩展的物联网标识体系;设计涵盖安全协议、授权认证和密钥管理的物联网安全架构;建立面向演进的异构网络互连、服务、管理和软件体系架构,形成相对完备的物联网架构体系;(2)建立物联网的分布式自治模型;提出物联网动态场景的高效觉察机制、自适应的终端标识分配和资源动态配置机制、支持容侵容错的高效自愈合和自保护机制、自治子网间的协同管理机制,以及可增量部署的异构网络融合机制,形成体系化的物联网自治理论和方法;(3)提出物联网信息处理架构和基于语义的服务模型及相关机制;提出混杂信息融合的方法,以及关系链的挖掘、建立、维护和使用方法;形成面向服务的主动决策与控制交互模型,提出针对多粒度异构物联网语义信息与决策需求的逆向解析方法,实现高效的分层主动处理与融合;(4)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水平的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方法理论,提供一套逻辑系统刻画方法,构建建模语言,扩展与完善分析与验证技术,同时创建可信软件分析验证平台,为物联网系统的软件设计与验证提供可信保障;(5)针对物联网的感知互动、虚实交融、异构复杂等特性,研究物联网系统资源、服务和决策的耦合机理,通过在感知、传输、决策控制等各个层次上的自优化及跨层优化调度,设计一整套符合物联网特性的系统优化机制;(6)提出面向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理论验证方法和评估体系;搭建具有开放性、通用性的物联网实验测试平台;建立智能电网行业内配用环节互动和与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行业间服务融合的物联网应用验证系统。3.3.3.3.本项目的具体考核指标本项目的具体考核指标本项目的具体考核指标本项目的具体考核指标(1)建立物联网关联模型,提出物联网关联表征方法,提出一套可扩展的物联网标识体系,建立物联网的架构体系;(2)提出物联网分布式分级的自治模型,提出一系列物联网场景觉察、自配置与优化、自愈合与自保护、子网协作管理以及异构网络融合方法;(3)提出物联网信息处理架构和基于语义的服务模型,提出混杂信息融合、服务关系链挖掘方法和主动决策机制;提出支持分层主动处理与融合的逆向解析方法;(4)提出一套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方法理论和分析与验证方法,建立可信软件分析验证平台;(5)研究物联网系统资源、服务和决策的耦合机理,提出一系列的物联网系统优化理论、技术与方法,为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6)提出一套物联网的理论验证和评估方法,搭建物联网实验测试平台和面向智能电网等重大需求的物联网综合应用验证系统。本项目的知识产权成果的预期目标以完成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发明专利和标准提案为主,具体目标为:发表高水平国内外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论文40~50篇,其中对物联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文5篇,申请和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15项,完成专著1本;牵头制定物联网相关国家标准2~4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培养研究生50名。三、研究方案1.1.1.1.学术思路学术思路学术思路学术思路本项目紧密结合物联网的重大应用需求和系统特性,以构建感知互动、自治高效和安全可信的物联网系统为目标,以物联网的非确定、高混杂和强关联特征为出发点,开展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具体地说,针对物联网所存在的强关联性、高度混杂性和非确定性等特征,以三个科学问题为中心,从六个课题方向开展相关研究。首先,在对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耦合关联机理深入分析和表征的基础上,开展统一的标识、安全、网络、服务等架构体系的研究。结合耦合关联性和架构体系,在系统管理、信息处理和设计实现层面上,重点研究高混杂条件下物联网的场景觉察机制,以及自配置、自愈合、自保护、自优化的实现机制,提出分布式的系统自治管理机理和方法;研究并提出一套针对混杂信息融合、关系链挖掘、主动决策与互动,及可信数据与隐私保护的策略和方法;研究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建模理论、推理方法和验证技术;在系统优化层面,建立一套全新的跨域资源调度和分配机制,以保障物联网在非确定环境下的应用服务需求。同时,开展物联网系统的性能评估理论和测试方法的研究,研发实验测试平台和应用验证系统,进而探索物联网跨行业应用的模式。本项目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研究思路,以应用需求为牵引,深入研究物联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力争数年内在物联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标准制定方面达到国际水准,并在部分重要研究点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国民经济社会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理论支持。2.2.2.2.技术途径技术途径技术途径技术途径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本项目将紧密结合物联网的特征,采用如下的技术途径:(1)在物联网关联模型研究中,通过剥离不同物联网应用场景作用因素的非本质性差异,对实体进行抽象,重点分析物联网实体在不同作用域的关联关系,选取合适的数学方法对关联关系及其动态行为进行描述,建立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耦合的统一数据模型、动态行为模型和反馈作用模型。在物联网的体系架构研究中,对物联网紧密相关的M2M、RFID、USN、网格计算和云计算等系统的体系架构设计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最新国际国内体系架构相关标准,提炼物联网体系架构核心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关性,研究物联网的架构体系;(2)在物联网的自治机理和异构融合研究中,拟参考生态学和社会学中复杂网络的自治策略,首先研究多粒度分级的物联网分布式自治模型;其次,从物联网异构融合与互联互通的场景分析和应用需求出发,研究物联网的场景感知机制,实现终端或子网属性、状态和功能角色的互发现和语义互操作协议;在此基础上,基于群体智能或遗传演进算法,研究复杂动态场景下启发式适应性的自配置与优化方法,以及基于快速预警和冗余资源的自愈合与自保护机制,实现物联子网内的自治目标;进一步,应用生态群落模型或经济调控模型,研究物联子网间的协作管理机制,达到不同子网间的资源共享和合理调控。同时,针对物联网演进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多栈或隧道机制,设计可增量部署的异构网络融合机制;(3)在物联网的混杂信息融合和决策研究中,针对信息在采集和传输过程中需要同时进行智能处理和决策,借鉴主动网络思想,根据物联网终端规模和信息流规模,提出基于联邦、多级、主动机制的物联网信息处理系统架构,建立信息融合、处理与决策控制的分层统一语义模型,以及应用多层知识结构与基于语义的方法,建立面向领域的分析模型与基于语义的服务模型。综合运用粗糙集理论、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等理论和技术,研究融合与挖掘的集成方案以及实时挖掘算法;数据建模和数据挖掘拟从时空数据入手,由上而下挖掘物物关系链;通过物联网语义信息与决策需求的逆向解析与任务分解,研究适应主动感知的分层的协作处理与决策机制。通过在物联网分层统一语义模型中扩展隐私保护语义属性,对指定的私密信息进行隐藏方式或销毁方式的信息遮掩,实现物联网信息的隐私保护;(4)在物联网的可信软件设计方法研究中,拟针对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的关键问题,首先提出可信软件设计方法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传统逻辑系统,创建新的逻辑刻画系统和建模语言;最后通过扩充现有的分析与验证方法,实现物联网可信软件的分析与验证技术。在逻辑系统的构造方面,可以通过对传统的ITL(区间时态逻辑)、DC(时段演算)等逻辑系统的扩充,使其能充分地描述物联网软件系统。在建模语言的描述方面,对以往进程代数系统进行改造,增加表现物联网特性的构造符,特别在时间的刻画机制、时间频率的描述方面。在分析与验证技术的研究方面,考虑到物联网系统中的环境因素,增加时间和连续性的描述,对模型检查和定理证明技术进行扩充;(5)为了实现物联网系统性能的整体优化,首先,构建物联网系统优化理论模型,包括完整的资源主体和竞争主体形式化描述,以及定义系统资源分配公平合理基本准则的公理系统;其次,针对物联网的信息感知、数据传输、决策控制,基于竞争或分布式协作调度的思想,分别采用时空频相关性分析、虚拟MIMO、机会传输、组合优化等理论与技术,在物联网信息处理的各层次上实施优化,实现一整套面向实时可靠服务需求的系统优化机制;最后,针对物联网的复杂性,分析物联网各层各类资源的耦合内容、形式以及相应的耦合强度,通过解耦变换、博弈、约束优化等理论和技术,研究设计物联网系统跨层优化机制和算法;(6)在物联网的测试验证与应用示范系统的研究中,首先,研究物联网的系统性能指标和评估体系,以及测试理论与方法;其次,借鉴已有传感器网络测试平台和下一代网络测试平台的构建方法,充分考虑对大规模应用环境的支持以及对各种应用场景的通用化和可扩展性需求,利用网络重编程、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物联网测试和评估工具,搭建通用性物联网测试平台。在物联网应用示范方面,基于可标准化的物联网架构体系,通过建立涵盖不同等级变电站(所)、线路,以及所辖全部低压用户的智能电网行业内配用环节互动和与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行业间服务融合的物联网应用验证系统,对项目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混杂物联网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原理性验证。3.3.3.3.创新点与特色创新点与特色创新点与特色创新点与特色本项目的创新点与特色体现在理论基础与模型、关键机理研究、实验与应用验证3个层面,具体如下:(1)在理论基础与模型方面�提出以多作用域实体耦合为核心的物联网关联模型,通过模型的动态行为机制研究实现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融合的有效表征;建立面向演进的物联网架构体系;(2)在关键机理研究方面�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到物联网的组织管理中,提出自适应的场景感知和资源配置的分布式管理机制,并具有自愈合和自保护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层次式多粒度的物联子网间的协同管理;�基于分层统一语义模型,实现物联网混杂信息的高效融合、复杂关系链的快速挖掘、主动服务和互动控制;�采用精化理论指导物联网可信软件的设计;引进时、空和物等相关特性算子建立物联网逻辑系统,基于进程代数与UTP理论建立系统行为模型,形成物联网可信软件分析与验证体系;�在形式化理论和公理化系统建模的基础上,运用等价解耦变换,简化复杂系统的优化问题,然后基于博弈、约束优化等理论和技术加以求解,提出一整套符合物联网特性的系统优化机制和算法。(3)在实验与应用验证方面�提出了理论评估、实验测试和应用验证相结合的跨行业物联网验证体系。4.4.4.4.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学术思路和技术途径具有良好的可推进性。项目团队研发了机场防入侵、太湖监测和智能电网等多个应用系统,对物联网的特性和需求具有深入了解。项目团队从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需求中凝练了本项目的科学问项目团队从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需求中凝练了本项目的科学问项目团队从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需求中凝练了本项目的科学问项目团队从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需求中凝练了本项目的科学问题题题题和研究内容,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思路和技术途径。以物联网的信息处理和融合研究为例,研究内容的设置充分考虑了物联网信息处理与应用的过程与特点,首先针对物理网络固有的层次化及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