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先祖原为蒙古吐默特氏,因攻占纳兰部,以地为氏,改姓纳兰——即纳兰。17世纪初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降伏,后属满洲正黄旗。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曾委派他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并安抚达斡尔边民。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画堂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木兰花令》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浣溪沙》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往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一夜未停,在耳边呼啸,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在我的家乡,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程:道路,路途。“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榆关:即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千帐:极言跟随康熙出巡卫军的营帐之多。风一更,雪一更:意为风雪一夜未停。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故园:家乡,这里指北京。王国维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这句话点到了此篇的独到之处,盛赞它的“千古奇观”。“夜深千帐灯”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吗?请简要分析。《长相思》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上阕:“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此种况味表现了纳兰思乡的伤感、痛苦的深层内心世界。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下阕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说他的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蕙风词话》),这都指出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真——情真景真,意境天成。这首小令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造语朴素,自然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