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作者简介《孟子》《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四书五经:四书:《孟子》《论语》《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孟子的名言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预习情况朗诵一遍课文,并矫正字音。本文要求背诵!节奏划分•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母三迁逐字逐词翻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舍:舍弃生:生命义:正义甚:超过,胜过故:所以于:比患:祸患辟:躲避莫:没有则:那么得生者:得…者—得到…的方法为:做则:于是非独:不止是心:这种思想逐字逐词翻译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生:活下去弗:不能与:给受:接受万钟:优良的俸禄加:带来好处为:肯今:今天为:接受本心:天性全文翻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合作探究本文中心论点有两个课文赏析(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文章开头为什么写“鱼”和“熊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比喻论证,将“鱼”和”熊掌“作比,以”鱼“比作”生“,以”熊掌“比作”义“。暗示我们在”所欲“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有正确的抉择和取舍。第①段舍取舍取鱼熊掌生义比喻论证舍生取义课文赏析第②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面论证了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是少之又少,但它关乎性命,因而也贵重。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论证有力,强调了“义”,不能忍受羞辱。课文赏析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在结构上,本段与第二段是并列的,有力而突出地论证了无论是关乎自己生存的东西,还是用来享受的东西,都要取之有“义”,从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本心:人生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失其本心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坚守天生的善性,而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利欲的诱惑义存于心举例论证见利忘义(正)(反)对比论证嗟来之食①行道之人②乞人万钟之禄①宫室之美②妻妾之奉③所识穷乏者得我排比论证课文赏析第②③段结构图示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由是则生—不用(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由是辟患—不为—有甚于死者非独——皆有——勿丧第二段一箪、一豆——行道之人乞人——弗受——决定生命第三段万钟——王侯贵族——受——决定官室义存在(正面论证)义丧失(反面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主题思想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讲诉了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关头“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一词多义1、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2.而蹴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通“欤”,语气词给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转折连词,却比对于一词多义4.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5.得二者不可得兼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尔呼尔而与之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7.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做这种这种作法得到,拥有通“德”,感激助词,的代词,你为了古今异义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词类活用虚词1、之助词行道之人弗受此之谓失其本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代词呼尔而与之人皆有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的宾语前提,这不译他指羞恶之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2、于:介词所恶有甚于死者万钟于我何加焉表示比较,比表示对象,对、对于3、为:介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动词: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故不为苟得也为了为了做,接受做4、则:连词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示假设,如果表示结果,就5、而:连词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呼尔而与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表示并列,不译表示转折,却表示修饰,不译表示承接,就表示转折表示承接,就通假字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故患有所不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辩通辨,辨别辟通避,躲避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思考探究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参考:既要生又要取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当我们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到最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平时努力提高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但遇到有关于民族大义的事情时,祖国的利益远远高于自己的利益,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课堂练习课堂练习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用熊掌比喻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文中还把____和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就是_______。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A.①句B.②句C.⑧句D.⑨句3.这段文字用到的论证方法有(ABCD.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生义舍生取义生死生义死不义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