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看看他们的选择:导入新课司马迁遭受宫刑,仍选择发愤作《史记》。苏武为了保持民族气节,选择流放牧羊。屈原遭诬,选择流放。文天祥的选择: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面对严刑拷打的选择:舍生取义。董存瑞的选择:舍身炸碉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长大后受业于于思(即孔极,孔子之孙),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主要思想•施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孟子的名言•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文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孟子》简介•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课文朗读,要求: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明确朗读节奏正音恶箪蹴乡羹妾wùdāncùxiànggēngqiè•正音,解释:•①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②所恶(Wù,动词,厌恶)•③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④羹(gēng汤)•⑤蹴(cù用脚踢)•⑥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正句•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⑦是/亦不可以已乎课文注释与翻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想要的(东西)同时得到正义课文诠释舍弃并列代词,代上文所指的东西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厉害、严重、超过做苟且获得的事祸患课文诠释厌恶的事情通“避”,躲避比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假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假使做的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由于这个原因因为这个缘故仅仅丢失这种本性罢了转折贤德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碗汤吆喝践踏的给不值得,即不愿意接受一筐饭修饰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优厚的俸禄通“德”,感激做这取消独立性对于好处为了表承接,就通“向”,过去这样的事停止叫做本性通“辨”,辨别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课文翻译(请生接译)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6、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8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性命)的手段(有)什么不能做(的)呢?9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10、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1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由于这个原因就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却有人不采用它;由于这个原因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采用它。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1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1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人(吃),(即使)乞丐(也)认为不值得(接受)。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15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1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1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1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它;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能有)妻妾的侍奉而接受它;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它:20、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引出主题比喻论证所欲鱼、熊掌生、义提出论点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由浅人深,自然明晓提出主张——舍生取义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义”重于生命,应舍生取义。第二段——举例论证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决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反顾。分析了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进一步强调了“义”的价值和作用。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蹴尔”不屑接受羞恶之心舍生取义得——生舍——死第三段——举例论证(与第二段结构并列,互为对照)从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有的人不为生死所限制,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因为人都有向善向义之心,只是一般人不能坚持,而贤者没有丧失罢了。(正反对比)义存于心举例论证见利忘义正反对比论证嗟来之食1、行道之人2、乞人万钟之禄1、宫室之美2、妻妾之奉3、所识穷乏者得我排比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②③找一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全文中心论点)?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探究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探究4.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5.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6.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探究7、“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8、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探究升华主题递进论说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2)对比论证: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的东西比生更可贵,有的东西比死更可恶。(3)举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一箪食,一豆羹”虽然关乎生死,但是如果“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都会不屑一顾。对“万钟”的态度又用事实从反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4)对比论证:用“乡”与“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1)比喻论证:文章一开始就用鱼和熊掌的比喻论对生与死的选择。文言文知识归纳(1)是: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②是亦不可以已乎(2)甚: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②渔人甚异之(3)舍:①舍生而取义者也②屋舍俨然此、这种这种做法1、一词多义厉害、严重、超过十分,很舍弃,放弃房屋(4)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②呼尔而与之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④与余舟一芥通“欤”,语气词给参与,这里指欣赏和(5)得:①故不为苟得也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③吾穿井得一人④得一人之使⑤非得一人于井中⑥既出,得其船获得通“德”,感激得到节省发现找到(6)之:①呼尔而与之②为宫室之美③皆有之④此之谓失其本心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⑥得之则生代词,他助词,的代词,这种思想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代词,食物(7)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万钟于我何加焉(8)为:①乡为身死而不受②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③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表比较,比表对象,对宁愿接受做为了(9)而:①呼尔而与之②蹴尔而与之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④舍生而取义者也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⑥乡为身死而不受表修饰表转折表并列表承接,就表修饰表转折(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一箪食,一豆羮(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4)万钟于我何加焉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古今异义古:盛羹汤或其他食物的器具;古:古代的量器;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古:益处,好处;今:豆子(一种粮食类作物)。今:计时器具。3、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延伸、拓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

1 / 6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