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欧阳修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醉翁亭记》碑刻醉翁亭记了解作者欧阳修: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了解作者欧阳修: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公事迹》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获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拭、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六一居士传》——欧阳修《六一居士传》虚心求教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欧阳修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几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行文求简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写作背景庆历五年春,所谓“庆历新政”仅实行一年多时间,就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上疏,为他们辩护,遭到反对派的忌恨和构陷,被捏造罪名,于庆历五年(1045)被贬于滁州。本文写于贬官滁州的第二年(1046)。滁壑蔚琅潺酿辄暝晦chúhèwèilángchánniàngzhémínghuì伛偻佝偻携清洌凛冽山肴野蔌觥翳yǔlǚgōulóuxiélièlièyáosùgōngyì读准字音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众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秀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深秀:幽深秀丽尤:格外环:环绕诸:众多,各壑:山谷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就看到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给它命名的。名:命名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辄:就故:因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意:情趣寓:寄托1、醉翁亭的具体位置在哪?2、文中分别写了哪些远景和近景?景物各有什么特点?3、这段文字写景的顺序?滁州西南琅琊山,山行六七里的酿泉边环滁之山琅琊山(远景)酿泉、醉翁亭(近景)空间顺序: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全部到局部,再由局部到个别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像那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散开了,烟云聚拢来,岩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暝:昏暗开:散开霏:雾气晦:昏暗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春天)野花开了,散发清幽的香气;(夏天)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秀:发荣滋长发:开放明确: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①朝暮景色的特点?②春夏秋冬景色的特点?③“乐亦无穷”的原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云归而岩穴暝(暮——晦)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朝——明)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在游山啊。绝:断伛偻:驼背,指老人提携:指小孩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清澈而酒味醇香,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啊。临:到渔:捕鱼洌:清澈陈:摆开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这是宾客们(尽情)欢乐的图景。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颓然:这里形容醉醺醺的样子酣:酒喝得畅快第三段共写了多少幅画面?请给这几个画面加小标题,并概括本段内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1)滁州人民游山之乐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作用:(1)表示他们生活无忧,心情愉快。(2)滁人能享受闲息的生活,全因太守能好好管理滁州,政治清明。(衬托)(3)写出作者因看见百姓生活安稳而倍感安慰。(2)太守与宾客宴游之乐就地取材以供饮食宴会中热闹之情况写众宾客宴游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第三段的核心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醉?全段的核心是太守醉。前面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都是陪衬,都是为写太守醉。太守的醉翁之意何止在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因此,表现出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从:跟随去:离开已而:不久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谓:是述:记录,记述以:用写宴罢尽兴而归,各得其乐●禽鸟之乐:鸣声上下●人之乐:从太守游而乐●太守之乐:乐其乐第4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一句里展现三个层次,应该是很容易看出的。一是鸟乐山林,二是人乐游宴,三是太守乐“其乐”。三个层次,三个境界,渐次升高。三个层次之间是两个转折:人们游山水,醉酒宴,是鸟所不能理解的,同样,太守之“乐其乐”是人们所不能理解的。本文从“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太守到底在乐些什么呢?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本文的“乐”字始终与一个字相联,这个字是------醉如何理解本文的“醉”?陶醉-----于山水,于政绩酒醉-----排遣被贬的郁闷本文写于庆历六年。当时作者贬居邓州(现河南邓州)。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下联:范仲淹以天下为忧两篇“记”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由来(滁州城—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破题)——“山水之乐”(一日之景、四时之景)——游山情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罢醉归(“醉能同其乐”揭示主旨)“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叙事、写景、抒情自然融合,骈句和散句巧妙运用,读来脍炙人口。《醉翁亭记》写作思路出自本文的成语1、[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到了一定时候,事情真相彻底暴露。语出《醉翁亭记》。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的景象。语出《醉翁亭记》。4、[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并不在于喝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另外的方面,或是别有用心。2、[峰回路转]指山峰迂回,道路曲折。今常以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而”的用法(连词)A表并列B表承接C表修饰D表转折E表因果例1朝而往,暮而归C2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D3杂然而前陈者C4日出而林霏开B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A6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E7临溪而渔B判断句:1)环滁皆山也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倒装句: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微斯人,吾谁与归?固定句式:1)然则何时而乐耶?2)览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