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2.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发挥联想力,使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更深的体察。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到祖国的诗歌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四、美育渗透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学法指导1.这篇文章读起来并不轻松,它需要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要指导学生熟读。2.要指导学生尽可能地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例如辨析诗歌语言精微之处的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3.文中引用了不少古代诗歌,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锻炼了学生搜索、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4.提倡学生质疑问难,对作者的见解、课文的内容提出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技之有据,就加以肯定。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2.学习本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联想力。难点:1.诗歌的语言的暗示性。2.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解决办法: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方法。师生互动设计1.教师对难句进行适时点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2.学生从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找到文中引用的古代诗词。3.讨论、质疑,提出自己新的观点,新的看法。2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同“素质教育目标”)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李白的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教师点拨:是的。“折柳”确实寓有惜别怀远意。这是有原因的,“杨柳”在古曲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三是古有歌唱离别之情的《折杨柳》曲。这些暗示性的如“杨柳”这样的概念,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林庚,著名的学者、诗人,有《唐诗综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细致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2)小组交流讨论。【点拨】如果我们用“→”表示“过渡到”、用“”表示“推出结论”,那么,本文整体写作思路可以作如下图示:古人常以“木”入诗而不用或少用“树”入诗→为什么古人常以“木”入诗而不用或少用“树”入诗→因为“木”含有“落叶”、“枯黄”两大特征,而“树”无此特征→以“木”入诗便于写秋景并以秋景抒→(所以古人常以“木”入诗而不用或少用“树”入诗)由此看来,“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就艺术形象而言,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3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于是一字千里。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1)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点拨】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我们把由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和结果图示如下:其中,→表示“由此想到”,表示“以此寄托”,表示“不能以此寄托”。①“木”→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②“树”→满树的叶子→浓阴→不是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师生共同筛选、归纳:繁茂的枝叶树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特征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木黄色、干燥的质感树:饱满意味木:疏朗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场合木:秋风叶落(3)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讨论后明确。【明确】“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4(4)“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学习研读第二部分,并加以归纳。【明确】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宇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5)“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什么独特的意味?课文怎样说明“木叶”的意味的?分析说明:“木叶”是寒牢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使人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比较说明: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寒牢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说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通过比较,体味“木叶”的形象色彩。)(6)杜甫突破了“木叶”的传统,写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名句,“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意境有何不同?【明确】“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屈原的“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杜甫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空阔,生动地描绘了三峡萧索的秋色,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感。(7)课文中有一个难于理解的句子:“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解读这个句子有利于理解全文的思想内容。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点拨】“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实际上,本文所引用舍有“木叶”、“落木”的诗句,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秋”字。我们知道,时令一到秋天,一年就快完了;古人由此产生联想并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完了。所以古代的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时,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乡,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他们面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一种凄然悲凉之情就会随之而生(即触秋景生悲情),而我们读者看到“木叶”、“落木”之类的字眼,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53.谈谈本文的艺术特色。【明确】(1)选题小、论理深。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作者没有摆出学者的面孔吓唬读者,而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2)逐层剥笋探究。古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者不急于“兜底”,而是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先排除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发现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3)颇富文化内涵。这是一篇诗论,作者不仅深谙诗歌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平添了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受到美的熏陶。四、总结扩展【总结】本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五、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6附:板书设计屈原首创用“木叶”不用“树叶”后人效仿“木”“树”概念相同(一)古人以全在一个“木”字“木”入诗庾信诗艺术形象不同用“落木”不用“落叶”杜甫诗“木”字①“木”含落叶因素木头(暗示)(反衬)树干说﹃落叶︵木(二)木的枝叶繁茂照叶艺术特征树清秋特征﹄褐绿湿润“木”︵应暗︵︶(反衬)门栓木叶借②“木”含微黄干燥示景︶抒干燥微黄情︶离人叹息游子漂泊(回答为什么以木入诗)“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三)“木叶”与“树叶”艺术形象相去甚远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