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课程主讲:叶露•一、关于古筝演奏的一般技巧•在古筝演奏中,肩、臂、腕、指是主要运动部位,本文将上述部位的肌肉在演奏中的作用以及伸、缩原理,演奏姿式与演奏方法分别简述如下:••1.肩部。弹筝时的肩部运动,主要由肩关节外面的三角肌,胸部的胸大肌、胸小肌;肩胛上方的斜方肌;背部的背阔肌、菱形肌、斜方肌等作用下实现,初学弹筝的同学,由于方法掌握不当,这些肌肉容易过分紧张,时间稍长,即感到疲劳,如果不及时把这些部位的肌肉放松下来,就会出现背部、肩部酸痛症状。所以肩部的放松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只有肩部高度放松,才能使上臂、前臂、手部处于放松状态,能以较少力量获得较好的演奏效果。•2.上臂。弹奏中上臂经常需做外展、内收和屈伸等动作。上臂向外上方和内上方抬起,分别叫外展和内收。上臂向前方运动叫屈臂,向后方叫伸臂。这些动作都是在胸部的胸大肌、胸小肌,背部的背阔肌、萎形肌、斜方肌,肩部的三角肌等肌肉群协同作用下实现的。演奏时这些部位的肌肉放松、紧张程度直接影响上臂动作,只有在大脑支配下,才能使演奏动作舒松自然,协调一致。•3.肘。上臂屈肌(肱二头肌和肱肌)和伸肌(肱三头肌)的起点在肩,止点在前臂,中间跨越肘关节。因而它们的伸缩能使肘关节产生运动。当屈肘时,屈肌收缩,伸肌则适当放松,但仍保持一定的紧张度,•4.前臂。前臂屈肌群可屈前臂,使前臂旋前,屈腕,使手内收,屈近侧指关节,掌指关节,屈拇指关节。前臂伸群可伸腕、使手外展、伸指、使前臂施后,外展拇指,伸拇指掌关节。••5.手腕。手腔的屈伸动作以腕关节为枢纽。腕关节由八块小骨组成,便于上、下、左、右和旋转运动。在演奏中,手腔的松驰、灵活与否,直接影响手指弹奏,因而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手腕不灵活,必然导致前臂过多参加运动,使力臂加长,演奏动作加大,造成动作迟缓,发音生硬,呆板。•6.手指。控制手指运动的肌肉在弹弦的瞬间,屈肌要迅速收缩,伸肌要迅速放松、完成弹奏动作后,屈和伸肌同时放松,但仍保持一定紧张度(恒常性紧张),以备下一个演奏动作的进行。•基础知识乐理知识指法教学音高在简谱中,用以表示音的高低及相互关系的基本符号为七个阿拉伯数字,即:1、2、3、4、5、6、7唱名:do、re、mi、fa、sol、la、si节拍与节奏节拍:指强拍和弱拍的组合规律。有很多有强有弱的音,在长度相同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次序反复出现,形成有规律的强弱变化节奏:是一种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他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音的组织形态。“节拍”用简单的话来说你用一个手掌来拍。手掌一下、一上,这就叫做一拍,(如果用两只手对拍的话,那么一张一合,就叫一拍)单单拍下去,叫做半拍,再抬起来,也是半拍,这样算起来一上、一下加起来就是一拍。(等于半拍加半拍)节奏的概念和特点、作用1节奏: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纯粹的节奏表示状态:用于简谱中:Ⅹ常见的节奏型:1、四分音符2、八分音符3、十六分音符4、二分音符具有一定规律的特征的节奏型式节奏练习2/4××|×××|×××××‖2/4×××|×××|××××××|×××××‖3/4×××××|×××××××‖基础知识乐理知识指法教学弦轴盒前岳山琴码后岳山面板底板侧板琴弦古筝的摆放1)古筝一般放在琴架上,琴架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连体式琴架;另一种是分体式琴架。其中分体式琴架最为常用。2)琴架摆放时要注意高低之分,高的一只放在前岳山的下方,低的一只放在后岳山的下方。义甲的佩戴1、右手大指义甲的佩戴方法。2、右手其余手指的佩戴方法。3、左手义甲的佩戴方法与右手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左手大指义甲的佩戴方向小贴士:一定要清楚自己经常弹奏的一面,换胶布的时候要固定下来,通过练习跟演奏,这一面就会变得越来越光滑,音色也会越来越好听。演奏姿势1、坐姿2、手臂3、身体小贴士:注意身体各部位的放松(松而不驰)。演奏时的动作不可过于摇头晃脑,但也要避免呆板僵硬。恰到好处的动作以更好的表达乐曲的内容。分辨琴弦21个音可分为五个音区,分别是:倍低音区、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倍高音区。小贴士:建议大家在辨认各音区琴弦时,可先找出有代表性的绿弦,再推及其他琴弦。分辨琴弦弹奏基本手型手是直接与筝弦相触的部位,手型的正确直接影响弹奏的速度、力度、音色等。虽然各人手的形状、手指的长短等不尽相同,但演奏时的基本手型却必须完全一样的。弹奏时手型应注意以下几点:1、手型放松呈半圆状(半握鸡蛋状),手指自然弯曲。2、每个手指要能独立进行弹奏,弹奏时其他的手指不可乱动,更不能靠腕部或手臂的移动的力量来带动手指弹奏。3、弹奏时应注意手指触弦的瞬间力度,触弦面要小,动作要富有弹性,触弦后即恢复手型的自然放松的半握状态。4、假甲与弦的接触要平行,不可用甲片的侧面触弦,会影响音色及触弦发力。5、弹奏换弦时,应注意手型的保持,整体移动,而避免手型上下跳动,或因手指的移动造成动作太大,而影响速度。指法[托]——演奏时大指向外拨弦[抹]——演奏时食指向里拨弦\∩[勾]——演奏时中指向里拨弦^[提]——演奏时无名指向里拨弦右手指弹左手按弦用食、中两指按压筝弦接下来再看一看大指常见的错误手型及触弦角度注意事项大家在练习放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右手半握拳时手指放松,掌关节微微突出,不要塌陷;2)手腕放平,手臂打开呈45度角左右以放松舒服为宜;3)大指义甲尖放在弦上,距离前岳山一寸左右,注意义甲入弦不要太深;4)初学扎桩弹奏时无名指可不佩戴义甲,其放弦位置根据手大小而定。5)右手弹奏时左手放在琴码左侧琴弦上,养成良好的弹奏习惯;6)左手放弦时大指小指既不要翘起,也不要夹紧手指或藏于手心。颤音•颤音是左手作韵众多技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法。它通过快速而细致的音高波动,赋予音乐以表情色彩。“颤音”是对传统“揉、吟”技法的总称,这一称呼约始于20世50年代。•传统的“揉、吟”都是左手在筝码左边15厘米左右的弦段上,用食、中、无名三个手指(或中、无名两指)并齐,稍弯曲成弧形,轻轻粘在右手所弹弦上,当右手弹弦后,左手在弦上作垂直的起伏按动,使右手弹奏出来的音产生有规律的波动效果。波动始终按“准”(弦本身的音准)、“高”(左手向下按动,弦的张力改变,弦音升高了的音高)不断反复有规律地进行。传统的“揉、吟”仅以弦音的波动幅度大小作区别,大者为“揉”,小者为“吟”。•“揉”和“吟”总的作用都是润饰右手所弹的音和延长音波,以达到音乐风格的体现和音乐内容的表达。从其性质和方法来看,都属同一类,没必要因按动的波动幅度大小分成两类技法。•“揉”和“吟”技法名称来源于古琴,古筝借用已有相当一段历史。但古筝左手作韵与古琴作韵相差甚远,古琴是左手以徽为中心,用左、右分向为运动的目标;而古筝的左手只能上、下起伏按动。古琴是以琴弦的长度分成若干个等份来取音;而古筝只能靠移码或上下按动用力大小来取音。因此,古筝用“颤音”来代替“揉”“吟”要准确一些。二、颤音的功能“颤音”有美化音色、延长音波、对右手发出的音起润饰的功能。“颤音”有体现乐曲地方风格和演奏者个性的功能。“颤音”有赋予音乐表情色彩,起到古筝器乐声腔化的功能。“颤音”的音响效果丰富多彩,把不同的“颤音”奏法,恰当地运用在乐曲或不同的乐段中,将会大大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例如在描写自然景色的乐段中,用了合适的“轻颤音”后,乐曲更加舒畅而优美。•三、“颤音”的种类•“颤音”的分类,就着弦力度而言,有轻、重之分,就时间和节奏而言有持续(连续)和节律之分,此外还有轻重结合、上下滑动组合的各种“颤音”。下面是几种常用的“颤音”:•1.“轻颤音”(~~)(又称“平颤音”、“普通颤音”、“一般颤音”、“微颤音”)。•“轻颤音”是右手弹弦后,左手在筝码左边#%厘米左右的弦段上,用食、中、无名三指!或中、无名两指作垂直的起伏快速按动。它无明显的音点,音程变化不超过小二度,有如同微波荡漾一般的装饰性。这种“颤音”常用于轻淡、高雅,速度较慢的旋律中。这种颤音使用最广。•2.“小颤音”(符号同“轻颤音”,又称“密颤音”、“细颤音”、“碎颤音”)。•“小颤音”左手按动方法同“轻颤音”,它不同于“轻颤音”的是颤弦幅度小、频率大,常用在按音上(Fa、Si或其它按音)。这种“颤音”常用于凄凉、悲怨的旋律中。•3.“重颤音”(≈≈)(又称“大颤音”)。•“重颤音”是右手弹弦后,左手在筝码左边#%厘米左右的弦段上,用食、中、无名三指!或食、中两指作垂直的慢而大的起伏按动。它有明显的音点,音程变化一般在大二度或小三度,它是在“小颤音”的基础上加大颤音的幅度,增加弦音的紧张感。这种“颤音”常用于激化或扩大特定的情绪、感情比较强烈的旋律中,“重颤音”随乐曲情感的变化,演奏者的不同经常会出现快而轻、慢而轻、快而重、慢而重的多种组合变化。••4.“持续颤音”(符号同“轻颤音”•“持续颤音”左手的按动方法同前,不同的是左手一直在右手弹的主要弦音上,进行不间断的颤弦动作,使旋律的骨干音不受其经过音的隔阂限制,将音波持续下去。这种颤音常用于兴奋、快乐或紧张、缠绵的旋律中。•5.“节奏颤音”(符号同“轻颤音”,又称“节律颤音”)。•“节奏颤音”左手的按动方法同前,不同的是左手的颤弦动作是有节奏的进行。这种颤音强调和延长弦音的节奏感,常用于含蓄、深沉的旋律中。•6.“按颤”、“滑颤”(~~、~~倾斜显示)(又称“抖颤”、“走颤”、“游颤”)。•“按颤”是左手在做按音的同时加上颤弦动作。•“滑颤”是左手在做上、下滑音的同时加上颤弦动作。•以上两种“颤音”都与其它技法组合而成,这两种“颤音”都能把乐曲激烈的情绪、哀怨如诉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将音乐推向高潮,这两种“颤音”还能将乐曲的地方风格充分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