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一)识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周作人:《人的文学》。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实绩: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矛头指向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小说的形式完全是现代化的。接着《新青年》、《新潮》上又陆续出现了一批新文学作品。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有《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这一时期许多报刊都显示新文学创作的实绩。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文学研究会: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主要刊物:《小说月报》。创造社: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语丝社:周刊创办,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莽原社、未名社: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刊物有《莽原》、《未名》。南国社:田汉弥洒社:胡山源浅草社:冯至、陈翔鹤沉钟社:冯至、陈翔鹤、杨晦、蔡仪。刊物有《浅草》季刊、《沉钟》周刊.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新月社:《新月》月刊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林纾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咒骂文学革命人物。梅光迪、吴宓等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章士钊大唱复古论调,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这一时期,他们或在日本成立文化组织,或亲赴大陆学习,以不同的方式,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带到台湾,组织并领导了台湾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1、1919年,复古派人物林纾攻击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鲁迅、蔡元培对其进行了批驳。2、1922年,学衡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标榜,反对言文合一,遭到鲁迅、茅盾等人的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