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老子》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老子与《道德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真假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约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六十有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dǎn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莱子汉代画像刻石《孔子见老子》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逢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lún钓鱼用的丝线),飞者可以为矰zèng。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图孔子问道图明老子图,法常作,(日)冈山县立美术馆藏,图中的老子招风耳、秃头、张巨口,鼻毛直挂唇边,形貌虽“丑”,却又奇绝脱俗。老君岩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像,宋代石雕,高约6米,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词曰:“老子天下第一”注:请留意老子的大耳朵,聃,圣,耳顺;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比老子晚大约100年,而且老子的思想多创新之处,故“第一”;老子《道德经》插图《道德经》石刻书法唐.赵孟頫书法作品《道德经》部分帛书《道德经》(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道德经》书影《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老子画像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的书影老子其人与其书•据史书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他大约生活于春秋末年,与孔子同时而略早,他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老子其人与其书•按照《史记》的说法,“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关令尹喜见紫气,知圣人将至,留老子著书,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紫气东来图紫气东来图老子骑牛图骑青牛,出函谷关老子其人其书《庄子·天下篇》盛称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并极力推崇其学说体系。《韩非子》有《解老》、《喻老》篇,大约《老子》产生在战国早期。•《老子》书名解读:•《老子》分为“道经”与“德经”两部分,既探讨了自然无为的“道”,也由“道”而“德”,进而论述了作为人安身立命之本的基本德性原则,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共81章,五千余言,章无标题,章与章之间无有机联系。•汉以后道教将其列为经典,多以《道德经》称之。《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1、以无为为本的天道观(宇宙观)“道”是宇宙的本源,宇宙乃是自发的产生,并非神造“道常,(悟道的常识),无为而无不为”(用无为的方法达到无所不为的目的)。(《37章》)。•“天下万物生于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有是生于无的)。(《40章》)。•“道生一(大道生就了无极),一生二(无极生就了太极阴阳),二生三(太极阴阳生就了天地人),三生万物”(天地人生就了万事万物)。(《42章》)。•道的基本德性原则:“生而不有,(它们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而不恃,(无所不为而不自恃有功),长而不宰”(统领万物而不任意宰割),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51章》)。《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宇宙间并无普遍适用的道理–道,可道(无形的大道如果能说清楚),非常道(就不是至高无上的规律了);名,可名(有形的认知如果一成不变),非恒名(就不是正常的有形世界了)(第1章)“恒”:普遍之意,通行本作“常”,乃因避汉文帝刘恒讳。道隐无名(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第41章)注:《老子》中的“道”是多义性的,既指真理,也指宇宙的本源等。《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2、自然无为的人生观•一是自然:“人法地(人取法于地),地法天(地取法于天),天法道(天取法于道),道法自然(道的法则是自然形成的)。”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25章》)。•“知常曰明”(第16章)“常”:自然规律。•二是无为:“不为而成”(不为自身欲望左右而成事)。(《47章》)。•“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是以圣人(因此圣明之人),无为故无败,(不去为所欲为所以不会失败),无执故无失”(不会执迷不悟所以无失方向)。(《64章》)。《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三是知足:•“知足之足(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常足矣(永远是满足的)。”(《46章》)。•“祸莫大于不知足”(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46章》。•四是不为天下先:•“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们有三件宝抱持而得以保全自己)::一曰慈(第一件说的是慈爱),二曰俭(第二件说的是俭朴),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三件说的是不敢接受无中生有的赞誉)。”(《67章》)。•《老子》善以水为喻:•“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8章》)。《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3、“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2章》)。•“大直若屈(正直的东西似有弯曲),大巧若拙(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大辩若讷(卓越的辩才好似木讷)。”(《45章》)。•“祸兮福之所倚(灾祸中倚藏着幸福),福兮祸之所伏(幸福中伏藏着灾祸)。”矛盾的正反双方是互相转化的(《58章》)。《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夫惟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22章》)。•“曲则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22章》)。•所以,其结论就是:“反者(循环往返),道之动(是道的运动)。”(《40章》)。•矛盾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他敢剪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4.《老子》的治国观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人民是天下的根本–“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第39章)“孤、寡、不谷”:孤单,寡德,不善。范应元注曰:“谷,善也,又百谷之总名也;春秋王者多称不谷。”–后来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魏征也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论。反对严刑峻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74章)《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5、静观玄览的修养之道•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12章》)《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万物并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16章》)老子的美学观服文采,带利剑(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五十三章)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⑨;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十二章)老子的政治观点无为而治:即自己不需要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老子的美学观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十九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老子《道德经》之一1、原文: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之一注释[注释]①道:这是老子文章中提出的最高哲学范畴,老子的哲学是活生生的,其原因皆由“道”生一切。其实在老子的文章中,“道”有不可名状之妙,也是歧义重重的。“道”作为哲学范畴的意义,相当于现在的“事物的规律性”、“自然法则”、“事物的规则”②可道:可以言说。这里的“道”作动词用。③常:与“恒”通解。④无名,天地之始:道无形体,它首先产生了天地,故曰:天地之始。无名是“道”的借代词。⑤有名,万物之母:“有名”是天地的借代词,天地产生了,万物也随之而产生,故天地是产生万物之母。⑥妙:事物演化道理的极致。⑦徼:边界。这里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界限。⑧玄:深黑色,意思是深远、看不透。老子常用这个概念形容“道”之深奥。老子《道德经》之一译文:“道”,如果可以言说,它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了;“名”,如果可以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了。“无名”,是天地的来处;“有名”,是演生宇宙万物的母体。所以,“道”是不显现的,要经常从无形体的角度去领悟和观察“道”的奥妙,又要从事物经常显现的形状,区别万物之间的微妙差别。显现和非显现互相存在,无和有相生却名称不同,都是奥妙啊。奥妙之奥妙的“道”,就是万物中的一切玄妙之所出的门径。老子《道德经》之二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之二注释[注释]①恶:这里指丑。②有无相生:存在与不存在相互依存而产生。③难易相成:难和易是互相对产而依存,也是互相转化的。④倾:同侧。⑤音声:人鸣曰声,物鸣曰音。⑥圣人:老子理想中“与道同体”的典范。⑦无为:顺应自然事物的生长,不以一己之智加之自然法则。老子《道德经》之二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就存在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时候,同时也知道什么是丑恶了。因此,存在和非存在互相对立而生成,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成立,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低互相比较而存在,声和音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互相对立而形影相伴。因此,圣人,顺应自然的法则而去做事情,行不言之教,就如万物形成了而没有感知它们的开始(原因)是怎样来的。圣人做了事,有功德而不自恃,有功劳而不自居。因此,圣人的功德就永远存在。老子《道德经》之二十二原文: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也哉?诚全而归之。老子《道德经》之二十二注释[注释]1、枉:屈、弯曲。2、敝:凋敝。3、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为守道。4、式:法式,范式。5、见:音xian,同现。6、明:彰明。7、伐:夸。老子《道德经》之二十二译文: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老子》在散文史的贡献之一开创了一种与《论语》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论语》是对形而下的实践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