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状中短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文言文状中短语目录:1、实词性状语:1)形容词作状语;2)数词作状语;3)时间词语作状语;4)名词作状语;5)其它实词性词语作状语。……………………………………………………………………………………12、介宾性状语:1)工具状语、偕从状语;2)其它介词状语。…………………………………………………5状中短语时常充当状语的,有实词性词语,还有介宾短语和副词。关于副词做状语的情况可以参考第四章第一节副词部分,这一节主要介绍实词和介宾短语做状语。一、实词性状语在实词性词语中,经常用做状语的是形容词、数词、时间词语、方位词,此外名词、疑问代词和动词也可以做状语。关于方位词做状语的情况,请参考第三章第五节方位词,这里不再介绍,以下介绍其他实词性词语做状语。1、形容词做状语形态形容词、事态形容词常做状语,主要说明形态、数量方面的特征。注意1:形容词做状语时,很少加“而”。例如:○《论证·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父母健在,就不要出远门;如果要出门,就要去父母知道的地方。)本例中的形容词“远”是形态形容词,做动词“游”的状语。○《战国策·赵策一》:楚人久伐.而中山亡。本例中的形容词“久”是事态形容词。注意2:在复音形容词中,有后缀“然”的最常用做状语,有后缀“焉”、“尔”的,较常做状语。有后缀“尔”的形容词做状语时,一般要有“而”。以上这些状语一般都有一定的描写性。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本例中复音形容词“油然”、“沛然”、“浡然”分别作动词“作”、“下”、“兴”的状语。○《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不能久矣。(而且年纪还没满五十,就絮絮叨叨好象八九十岁的人,不可能活得长久。)本例中的复音形容词“谆谆焉”作动词“如”的状语。○《论证·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轻快地回答说。)本例中的复音形容词“率尔”后加“而”作连谓短语“对曰”的状语。2、数词做状语数词常做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次数。例如:2○《吕氏春秋·察今》:病万变.,药亦万变.。本例中的数词“万”作动词“变”的状语。○《战国策·齐策四》: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魏国使者多次往返,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本例中的数词“三”作动词“反”的状语。注意:数词的“一”(有时写作“壹”)做状语时,除了表示次数之外,还有下述四种意义,与一般数词又有不同。1)“一”可以有“皆”、“完全”、“实在”、“竟然”等意思。例如:○《礼记·三年问》: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壹:皆)(所以先王对此确立折中、制定限制,皆使大家完全可以做到合乎情理,然后再除去丧服。)本例中的数词“壹”作动词“使”的状语,具有“皆”的意思。○《史记·吕太后本纪》:元年,号令一出太后...。(一:完全)(少帝元年,朝廷号令完全出自太后。)本例中的数词“一”作动词“出”的状语,具有“完全”的意思。○《庄子·大宗师》: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一怪之..。(一:实在)(原来真有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情况呀?颜回实在觉得奇怪。)本例中的数词“一”作动词“怪”的状语,具有“实在”的意思。○《吕氏春秋·知士》: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一:竟然)(静郭君对我,竟然爱到了这个地步呀?)本例中的数词“一”作动词“至”的状语,具有“竟然”的意思。2)两个“一”呼应使用,可以对举两种交替出现的现象。例如:○《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本例中的数词“一”作状语,动词“治”、“乱”受“一”的修饰后表示交替出现。○《左传·昭公十六年》:一共.一否.,为罪滋大。(一次给了,一次不给,因为罪过会更大。)本例中的数词“一”作状语,动词“共”受“一”的修饰后表示交替出现。3)“一”重叠后做状语,表示逐一或依次而无例外,常有“一个一个地”的意思。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本例中的数词“一一”重叠后,作动词“听”的状语,表示“逐一”。○《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摇树的人如果逐一地掀动树叶,即使很劳累,也不能把叶子全部揭遍)本例中的数词“一一”重叠后,作动词“摄”的状语,表示“一个一个地”。4)“一”用在复句或连谓结构的前一部分,表示后一部分所述的事实,是紧接着前边出现的;或表假设,或表时间短促,有“刚一”、“一旦”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二年》:君子曰:“位其不可不慎乎?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死于诸侯,况其下乎?”(一:一旦)(君子说:“身份难道不可以不谨慎对待吗?蔡、许两国的国君,一旦失掉了他们的国君身份,3就不能列在诸侯之中,何况在他们之下的人呢?”)本例中的数词“一”作动词“失”的状语,用在复句的前一部分,复句后部分表假设。○《史记·平原君列传》: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一:刚一)(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的传国之宝还尊贵。)本例中的数词“一”作动词“至”的状语,用在复句的前一部分,复句后部分表时间短促。注意:在表示两次或第二次时,通常用“再”,而不用“二”。例如:○《战国策·齐策一》: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再战而再胜秦:再次交战,再次胜秦国。)○《庄子·山木》: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再呼:第二次呼喊)3、时间词语做状语这里的时间词语是指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包括时间量词和时间词等。时间词语做状语常见下述三种形式。1)加有定语的时间量词做状语。这种状语说明比较确定的时段,常表示其后的行为、变化延续的时间,有时也表示经过某段时间之后,才发生某事。例如:○《史记·项羽本纪》: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本例中加有定语“火”的时间量词“三月”做动词“灭”的状语,表示大火燃烧延续的时间。○《史记·陈丞相世家》: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王陵发怒,称病辞官,闭门不出,始终不朝见皇帝,七年后去世)本例中的时间量词“七年”做动词“卒”的状语,表示经过七年之后,才去世。2)相对时间词常用做状语。例如:○《韩非子·难三》:郑子产晨出.。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晨”作动词“出”的状语。○《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淮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按照标志夜里渡河。)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夜”作动词“涉”的状语。注意1:“今”做状语时,有时有“很快”的意思。例如:○《战国策·燕策一》:天下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今:很快)(天下人一定认为大王要买良马,千里马很快就会到的。)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今”作动词“至”的状语,有很快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吾属今为之..虏矣!(今:很快)(小子不值得共商大计,我们这些人很快就会被他俘虏的!)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今”作动词“虏”的状语,有很快的意思。注意2:相对时间词常组合在一起做状语。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意义与单用时常不完全相同。例如:○《左传·昭公十三年》:邾人、莒人愬于晋曰:“鲁朝夕亡.我,几亡矣。”(朝夕:不时)(邾人、莒人向晋国控诉说:“鲁国不时进攻我们,我们几乎就要灭亡了)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朝夕”组合一起,作动词“亡”的状语,表示“不时”。4○《史记·项羽本纪》: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日夜:时时刻刻)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日夜”组合一起,作动词“望”的状语,表示“时时刻刻”。3)“岁”、“月”、“日”、“时”等可以单独做状语,它们主要表示“经常”、“总是”、相当于“岁岁”(每年、年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时时”(不时)的意思;有时还可以表示按照一定的规律;“日”有时还可以表示“一天天地”。例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岁:每年。月:每月)(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本例中的时间词“岁”、“月”作动词“更”的状语,分别表示“每年”、“每月”。○《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日:每天)本例中的时间词“日”作动词“闻”的状语,表示“每天”。○《礼记·月令》: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时:不时)本例中的时间词“时”作动词“发”的状语,表示“不时”。○《国语·周语下》: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时:按照一定的时令。)本例中的时间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表示“按照一定的时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日:一天天地)(情况一天比一天紧急,大臣们谁也不敢再向皇帝说明这件事。)本例中的时间词“日”作动词“急”的状语,表示“一天天地”。4、名词做状语名词做状语在先秦并不常见,到《史记》中增多。名词做状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比喻性的,另一种是实在性的。1)比喻性的状语是用名词作比喻来说明有关的行为或人、物。这种状语如果用人、物的外形作比喻,常说明某种形态;如果用人、物的内在关系作比喻,常表示完成某个行为时所持的态度。例如:○《左传·庄公八年》:豕人立.而啼。(人立:像人一样站立。)本例中的名词“人”作状语修饰动词“立”,是说“豕(猪)”站立起来像人,这是用人的外形来作比喻。○《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儿啼:像孩子那样啼哭。)本例中的名词“儿”作状语修饰动词“啼”,是说老人象小儿一样哭泣,也是用小儿的外形来作比喻。○《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师事之:像对老师那样去侍奉他。)本例中的名词“师”作动词“事”的状语,“师事之”并不是侍奉外表像老师的人,而是说像对老师一样,即像对老师那样去侍奉他,这是用人之间的内在关系作比喻。○《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兄弟那样去侍奉他。)5本例中的名词“兄”作动词“事”的状语,“兄事之”并不是侍奉外表像兄弟,而是说像对待兄弟一样,即像对兄弟那样去侍奉他,这是用人之间的内在关系作比喻。2)实在性的状语不是比喻,而是某种事体确实与行为有关。事体可以是工具、准则、处所等。例如:○《汉书·霍光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剑斩之:用剑斩杀他们。)本例中的名词“剑”作动词“斩”的事体状语,与“斩”的行为有关,表示行为的工具。○《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法皆斩:依据法令都要斩首。)本例中的名词“法”作动词“斩”的事体状语,与“斩”的行为有关,表示行为的准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按秦王的威势,而我(蔺相如)却敢在朝庭上呵叱秦王。)本例中的名词“廷”作动词“叱”的事体状语,与“叱”的行为有关,表示行为的处所。5、其他实词性词语做状语注意1:疑问代词做状语时一般构成疑问句。例如:○《战国策·赵策三》:胜也何敢言事?(赵胜我怎么敢谈论这件事情呢?)本例中的疑问代词“何”作动词“言”的状语,并构成疑问句。○《战国策·赵策三》: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魏王哪里能够得到平安快乐呢?)本例中的疑问代词“安”作动词“得”的状语,并构成疑问句。注意2:动词与动词性词语连用时,通常构成连谓短语,所以做状语比较少见。例如:○《史记·田叔传褚补》: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本例中的动词“坐”作动词性词语“观成败”的状语。○《汉书·李广传》:破败广军,生得广..。(打败了李广的军队,活捉了李广。)本例中的动词“生”作动词性词语“得广”的状语。二、介宾性状语介宾短语做状语时,最常见的有两种:工具状语、偕从状语,此外还有目的、与事、与物状语,以及时间、处所状语等。介宾状语中最常用的介词是“以”和“为”、“与”,此外还有“自”、“于”、“由”、“从”等。1、工具状语、偕从状语1)工具状语这里所所说的工具,是广义的。工具状语主要由“以”宾短语充当,在这种状语中,“以”可以理解为“用”、“拿”、“凭借(着)”、“根据”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