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定中短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文言文定中短语目录:1、定中短语中的定语:1)谓词性定语;2)体词性定语。……………………………………………………12、定中短语中的“之”:1)不加“之”;2)加“之”。…………………………………………………………3定中短语关于定中短语,主要介绍两个问题,一是定中短语中的定语,二是定中短语中的“之”。一、定中短语中的定语在定中短语中,做定语..的可以..是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体词性词语.....。1、谓词性定语在谓词性词语中,数词、数量短语、形容词等常做定语,动词性短语也可以做定语,有时单个动词也可以做定语,主谓短语也能做定语。注意1:数词、数量词做定语一般是限制性的,表示事物的多少、价值、大小、时间等。这种定语可以用在名词前面,也可以用在名词性词语的后面。以下是用在前面:○《吕氏春秋·执一》:今御骊马者,使四人.人操一策。(譬如并排驾驭四匹马,让四个人每人拿一根马鞭)本例中的数词“四”作名词“人”的定语,表示人数的多少。○《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夫身中大创十馀,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灌夫身上受重创十多处,恰好有名贵的良药,所以才得不死。)本例中的数量词“万金”作体词性短语“良药”的定语,表示价值。○《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本例中的数量词“三寸”作名词“舌”的定语,表示多少。○《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只带上三天的干粮,用来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本例中的数量词“三日”作名词“粮”的定语,表示时间。注意2:数词、数量词用在名词性词语之后,这样的数词、数量词一般可以看作是后置定语。例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吏.二缚一人诣王。(二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本例中的数词“二”后置作名词“吏”的定语。○《左传·宣公二年》: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本例中的数量词“百乘”、“百驷”后置,分别作名词“兵车”、“文马”的定语。注意3:形容词做定语时一般是修饰性的,主要表示性质、特征等。例如:2○《荀子·尧问》: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你要走了,何不说一说你的学生伯禽的美德呢?)本例中的形容词“美”作名词“德”的定语,表示性质。○《史记·高祖本纪》: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本例中的形容词“大”作名词“蛇”的定语,表示特征。注意4:动词性短语也常用做定语,主要是在行为活动的特点上对中心语加以说明或限制;单个动词做定语比较少见,也是在行为活动特点上加以说明或限制。例如:○《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本例中的动词性短语“不忍人”作名词“心”的定语,表示对中心词“心”的加以说明。○《史记·大宛传》:然闻其西可千馀里有乘象国.。本例中的动词性短语“乘象”作名词“国”的定语,表示对中心词“国”的限制。○《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本例中的动词“流”作名词“水”定语,表示对中心词“水”的限制。注意5:主谓短语作定语主要是限制性的,更少见些,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本例中的主谓短语“高祖微”作名词“时”的定语,表示限制。○《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中国无狗吠之惊.。本例中的主谓短语“无狗吠”作动词名词化“惊”的定语,表示限制。2、体词性定语在体词性定语中,名词性词语、时间词语、方位词语、代词等常做定语。注意1:在名词性定语中,普通名词做定语经常是限制性的,有时也可以是修饰性的或比喻性的。例如:○《孟子·离娄上》: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这叫做带领土地吃人肉。)本例中普通名词“人”作名词“肉”的定语,表示限制。○《史记·乐书》: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所以舜弹奏五弦琴,歌唱《南风》的诗篇而天下得到治理。)本例中的数量词短语“五弦”作名词“琴”的定语,表示修饰。○《史记·屈原列传》:秦,虎狼之国..。本例中的名词性短语“虎狼”作名词“国”的定语,表示比喻。注意2:专有名词做定语大多是限制性的。例如:○《战国策·齐策二》:齐、楚之事..已毕。本例中的专用名词“齐”、“楚”作名词“事”的定语,表示限制。○《史记·大宛列传》: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本例中的专用名词“邛”、“蜀”分别作专用名词“竹杖”、“蜀”的定语,表示限制。注意3:名词性定语还可以是同位性的,这种定语和中心语所表示的是同一个内容,定语和中心语分别是分名和总名。例如:3○《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心的功能在于思考。)本例中的专有名词“心”作名词“官”的定语,并且是同一性的,“心”是分名,而“官”是总名,“心”是“官”中的一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固:险要的地势)本例中的专有名词“殽函”、“雍州”分别是名词“固”、“地”的定语,并且是同一性的,“殽函”、“雍州”是分名,“固”、“地”是总名。注意4:时间词、方位词和表示处所的名词作定语,主要是说明有关的时间、方位、处所等。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五月子:五月份出生的孩子。)本例中的时间词“五月”作名词“子”的定语,表示“子”与时间有关。○《荀子·王制》:东征而西国.怨。本例中的方位词“西”作名词“国”的定语,表示“国”与方位有关。○《史记·高祖本纪》:老父相吕后曰:“天下贵人..。”本例中的处所词“天下”作名词性词语“贵人”的定语,表示“贵”人与处所有关。注意5:在表示年、月、时,由历法时间词构成的定中短语,中间可以停顿。例如:○《左传·隐公三年》: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三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逝世)本例中时间词“三年春”是定语,“王三月壬戌”是中心语,中间有停顿。○《春秋·桓公十年》: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桓公十年春季,周历正月庚申日,曹桓公去世。)本例中的时间词“十年春”是定语,“王正月庚申”是中心语,中间有停顿。注意6:代词作定语一般是限制性的,表示领属、指示或疑问等。例如:○《荀子·议兵》: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并不是尊重我们的名声,并不是赞美我们的德行。)本例中的代词“我”分别作名词“声”、“德”的定语,表示领属。○《左传·隐公三年》:此二子..者,实弑寡君。(这两个人,确实杀死了我国君主)本例中的代词“此”作名词性短语“二子”的定语,表示指示。○《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何罪.?本例中的代词“何”作名词“罪”的定语,表示疑问。二、定中短语中的“之”助词“之”是定中短语的标志,它可以把定语、中心语连系为一个整体。定中短语之间有时加“之”,有时不加“之”。这里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并不十分严格,其中也有一定的任意性,可能还有个人的语言风格在起作用。总的来说,是否加“之”的基本原则是:在定中短语之间,如果不加“之”也不会出现误解,就不加;在不加“之”时,有可能混同其他句法结构,就要加“之”。这个原则造成一种音节上的趋势;在音节为奇数时,易于加“之”,成为偶数。有的学者说,定中短语之间是否加“之”4是由音节的奇偶决定的。据我们看,音节的奇偶是句法原因造成的一种常见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解释在字数为偶数音节的情况下,还常见要加“之”的原因。以下具体说明定中短语是否加“之”的情况。1、不加“之”常见不加“之”的情况有以下三种。1)单音节的、时常作定语的形容词、名词、方位词,做定语时其后通常不加“之”。例如:○《史记·伍子胥列传》: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放弃小义,洗雪大耻,让名声流传后世,可悲啊!)本例中的单音节的形容词“小”、“大”分别作名词“辱”、“耻”的定语,定中短语是偶数音节,但没有加“之”。○《史记·萧相国世家》: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因为萧何完好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本例中的名词“秦”作名词性词语“图书”的定语,定中短语是奇数音节,也没有加“之”。○《庄子·秋水》: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本例中的方位词“左”、“右”分别作名词“足”、“膝”的定语,是偶数音节,没有加“之”。2)除了“谁”之外,代词作定语一般不加“之”。例如:○《左传·襄公三十年》: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本例中的人称代词“我”作名词性词语“衣冠”的定语,虽然是奇数音节,但不加“之”。○《左传·庄公六年》: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本例中的指示代词“此”作名词“人”的定语,是偶数音节,不加“之”。○《庄子·大宗师》:我则悍矣,彼何罪.焉!。(那么我就太蛮横了,而它有什么过错呢!)本例中的疑问代词“何”作名词“罪”的定语,是偶数音节,不加“之”。注意1:代词中的“余”、“朕”、“尔”有少量加“之”的偶句;“谁”作定语常加“之”,有时也可不加。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本例中的代词“余”作名词“罪”的定语时,加有助词“之”。○《尚书·无逸》:厥愆,曰:“朕之愆..。”本例中的代词“朕”作名词“愆”的定语时,加有助词“之”。○《史记·殷本纪》: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本例中的代词“尔”做名词性词语“先祖”的定语时,加有助词“之”。○《左传·襄公十二年》:子为元师,师不用命,谁之罪..也?本例中的疑问代词“谁”做名词“罪”的定语时,加有助词“之”。○《战国策·宋卫策》:问:“骖马,谁马.也?”本例中的疑问代词“谁”做名词“马”的定语时,没有加有助词“之”。注意2:数词无论是单音节,还是多音节,做定语时一般都不加“之”。例如:5○《礼记·王制》:八州,州二百一十国.。本例中的数词“二百一十”做名词“国”的定语,没有加助词“之”。○《韩非子·初见秦》: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本例中的数词“四十六”、“七十”分别做名词“县”的定语,没有加助词“之”。3)先秦并不常用的天然量词作定语一般也不加“之”请参看第三章第六节量词。2、加“之”定语加“之”主要与七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在这七个因素中,前三个与定语有关,后四个与中心语和句法结构有关。1)人名做定语一般要加“之”。例如:○《孟子·尽心下》:禹之声..,尚文王之声..。本例单音节人名“禹”、多音节人名“尚文王”分别做名词“声”的定语时,加有助词“之”。○《史记·项羽本纪》:宋义论武信君之师..必败。本例中的多音节人名“武信君”做名词“师”的定语时,加助词“之”。○《吕氏春秋·不侵》: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以难寡人犹可乎?(现在孟尝君土地方圆百里,就想抵抗我行吗?)本例中的的多音节人名“孟尝君”做名词“地”的定语时,加助词“之”。注意:人名修饰时间词表示年代和人名修饰亲属称谓词时例外,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大将,伐齐,大破之。本例中的人名“赵惠文王”作定语,但修饰的是表示年代的时间词“十六年”,故不用“之”。○《史记·秦本纪》:四年,迎妇于晋,晋太子申生姊.也。本例中的人名“晋太子申生”作定语,但修饰的是亲属称谓词“姊”,故不用“之”。2)联合短语、述宾短语、连谓短语、定中短语时常作定语,状中短语有时也做定语。以上各种短语作定语时通常加“之”,而短语的构造越复杂,越常加“之”。注意1:联合短语作定语时最常加“之”。例如:○《史记·平原君列传》:取鸡、狗、马之血..来。本例中的体词性联合短语“鸡、狗、马”作定语加“之”。○《孟子·尽心上》:无城郭、官室、宗庙、祭祀之礼..。本例中的体词性联合短语作定语加“之”。注意2:述宾短语、连谓短语作定语时加“之”,例如:○《吕氏春秋·序意》:子将贼吾君,而我不言之,是失为人臣之道..。(你将要暗杀我的君主,如我不讲,这是丧失做人臣之道。)本例中的述宾短语“为人臣”作定语加“之”。○《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国此大王没有使天下归服,不是把胳膊下夹着泰山越过渤海一类,王没有使天下归服,是折树枝一类。)本例中的连谓短语“挟太山以超北海”作定语用“之”;述宾短语“折枝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