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一年级地理说课稿【导语】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老师高一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湘教版高一年级地理说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一】一、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工业区》这节课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第一课时,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两节课主要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及工业地域的形成,而传统工业区这节课则是在前两节所学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衰落的原因,综合整治的措施,并能借鉴他国的经验对中国的传统工业区提出综合整治的措施。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新工业区的学习打下基础。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课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和分布。鲁尔区传统的区位条件及衰落的主要原因。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能力目标: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从分析个别案例到上升到一般规律的思维过程。情感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3、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的措施。难点:应用所学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二、教法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运用地理图表: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等科学的探究方法。四、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在初中时学过世界地理,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国家及地区有一定的了解。前两节课学习了区位因素及工业地域的相关理论知识。2、能力基础:具备一定得阅读地图,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体验过合作学习的乐趣,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五、说教学设计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请同学们说出三次技术革命发生的时间及出现的工业部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发现前两次技术革命出现的工业部门主要是传统工业,第三次技术革命后出现的工业部门则属于新兴工业,我们发现新工业部门发展的十分迅速,那么传统工业将面临怎样的境遇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传统工业的兴衰与发展。这样导入的目的:通过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自然的导入新课让学生轻松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2、讲授新课1)、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及分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幻灯片出示世界工业分布图,让学生找出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的分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知识能力,训练读图能力。2)、案例分析(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德国鲁尔区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区之一,下面我们以鲁尔区为例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兴衰与发展。教师边讲述边板书板书:兴--------衰--------发展设计意图:通过板书提示案例分析的思路与过程,即案例分析分一下三步进行。第一步,运用地图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播放鲁尔区概况录像,通过这段录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繁荣程度等概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出那么鲁尔区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幻灯片出示教材65页图4.9,让学生分组读图分析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在学生分析之前,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提示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应从资源、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的在地图中搜索信息。讨论3分钟后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指图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用课件总结,鲁尔区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①煤炭资源丰富②充沛的水源③靠近铁矿石产地④水陆交通便利⑤广阔的市场。设计意图:通过录像让学生对鲁尔区有了更直观亲切的认识,然后展示地图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去挖掘地图中的信息,这样学生边讨论,边分析,充分利用多种器官来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区位优势的方法。第二步,通过材料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继续播放录像,展示鲁尔区衰败的景象,看了这段录像在同学们的头脑中不禁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曾经繁荣的鲁尔区如今怎么衰败成这个样子?这时教师顺势发给每组同学一份材料,让同学分组讨论分析材料,找出鲁尔区存在的问题。创设情境:面对这种现状德国人该如何应对呢?假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鲁尔区大大小小官员,面对你的城市经济一天天衰落,环境一天天恶化,你还能吃得香,睡的着吗,那该怎么办?马上召开小组讨论会,共同制定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方案。讨论5分钟后学生纷纷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快突破重点,为破难点打下基础。教师总结:根据各位官员的报告,我的秘书也给我整理出一套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方案。我认为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即减少煤炭、钢铁企业的数量,扩大单个企业的规模,并引进技术水平高的电子、汽车等中小企业,同时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多元化,另外,调整产业布局,(结合鲁尔区综合整治图片)比较原采矿区和现采矿区的分布有什么不同,(新采矿区向西迁移,目的是就近获得铁矿石,甚至将钢铁厂向西部沿海地区转移,与荷兰联营建立炼钢炉,然后将生铁运到鲁尔区。)另外继续拓展交通,完善基础设施;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整治后的鲁尔区重新走上了经济良性发展的道路,请欣赏整治后的鲁尔区的一角(录像),通过录像让同学们相信这些措施是可行的,也为下面的问题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思路。3)、知识反馈与迁移课件展示辽中南工业区图片,讨论分析:①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何异同?②分析辽中南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③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谈谈你对振兴辽中南中业区的看法?设计意图:通过这道习题让本节课的知识得以升华,让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操。课外探究作业:撰写“浅谈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兴衰与发展”小论文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1、成果:①打破了“讲解、模练”的传统型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过程意识的培养。②大多数学生能达成预定目标。③创新之处:课堂活动设计较新颖而且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问题设计有梯度,能实现分层次教学。2.不足:①时间不够充裕。②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述不够精练。由于学生个体基础存在差异,所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的突破难点。3.改进方法:在课前培训“小先生”,课上由“小先生”带头组成活动小组,便于模拟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对于课上未能很好把握和消化难点的同学,课后请“小先生”帮忙继续学习,而从而引导学生课上课下互相帮助,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二】一、教材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二、说教法《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说课:《工业地域的形成》一、教材内容:高一地理下册第五单元第八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二、授课类型:电脑辅助教学课三、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工业区位选择》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工业生产活动因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作进一步重点论述,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逐步递进,同时本节也为将要学到的《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等章节作了相关的知识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应用理论知识的辽阔空间,培养学生实际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技能素质。2、教学目标:1.工业联系的方式。2.工业生产的集聚和分散。3.工业地域的概念和分类方法。4.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5.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2)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2.难点(1)新兴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2)工业地域之间的差异。3.解决办法(1)关于工业的联系问题,关键是使学生明确工业之间联系的方式。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工业产品入手,链接课文插图,说明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出工业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①生产联系;②空间联系;③信息联系。(2)由于学生对工业的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工业的集聚原因和优点比较容易理解。在讲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这部分内容。而对于新兴工业的分散问题,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利用改革开放后当地兴建的“三资”企业为实例,加以分析说明。(3)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简单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弊端,尤其是工业集聚所引起的工业“饱和”、污染加剧、各种资源供应紧张、交通负荷加大等严重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而且也是为后面学习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发展变化奠定基础。(4)工业地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