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探索作者:赵培刚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13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即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性的教育。”它的核心是人的全面、主动地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检验课堂是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要更多关注学生的活动,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而“小组合作探究”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一、小组合作探究的认知情感基础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包括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情感需求。根据舒兹的理论,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往中,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的心理交际需求。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关系一旦确立,就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交流的时空,顺应了学生阶段的实际心理需求。二、小组合作探究的基本流程1.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学生有兴趣听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当然也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呢?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与学生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那么互相之间沟通起来就很顺畅。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接触交流,自然在学习上也会有动力,在学习上也愿意引起教师的注意,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是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想法和见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敢于大胆发言。即使学生回答或理解错了,也不伤其自尊,而是微笑着去引导和鼓励他,使其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2.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龙源期刊网问题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质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自我需要”。笔者认为,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如果“学什么”由学生决定,必定唤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生的质疑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保障“小组合作探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高效有序地进行呢?第一,尊重学生的情感,这是引导学生质疑的前提。我们的学生是很善于观察与思考的,无论是课堂内外,他都会对教师的一言一行进行观察并作出自己的反应。如果他们真切地感到来自教师的关心是诚心实意的,就会自然地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并从内心喜欢接近,愉悦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反之,他们在情感上就会疏远教师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话,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难以接受。因此,尊重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到关爱,自然愿意向教师求教。第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这是引导学生质疑的动力。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并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合作小组内都有一个明确的身份,一项可以做到的职责,从而让学困生也享受到学习中的平等,感受到在学习中参与和收获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求知的兴趣。为此,笔者把所教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并赋予每个成员小组召集协调者、小组问题解决者、小组问题统计者、小组情况记录者等身份且为他们规定了具体任务。通过分工,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在以后的小组学习过程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样就把各成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合作学习小组的基本条件。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这些身份和职责担当人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变化,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小组合作学习中受益。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小组合作探究”正是基于这一点,通过学生自我探索研究这一宽松的学习环境来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其成为引导学生质疑的动力。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是否有效。“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由此可知,“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要想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合理引导,更需要在课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胶州市第二中学)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