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主讲人:王虹力yuèjù越剧:又名绍兴戏,兴盛于上海,中国第二大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特点: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等广大江南地区,鼎盛时期几乎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约有280多个,业余、民间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枚举。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沿革:1清咸丰十二年(1852):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落地唱书:是浙江嵊县以马塘村为主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以马塘村为主,为越剧起源,因而越剧应有近150年历史),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艺人初始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越剧文化嵊州景观(22张)新中国成立之前:1923年艺人金荣水受京剧的影响,办起第一个女子科班,随后女子班大量涌现,时称“女子文戏”。1938年已用“越剧”名称代替“女子文戏”。1942年袁雪芬首倡改革,以剧本制代替墓表制,建立导演制度,改革服装,采用油彩化妆,改进舞台布景,灯光,充实乐队等。代表作品有《祥林嫂》,《山河恋》,《孔雀东南飞》,《红娘子》等建国以后:越剧事业迅速发展,几年间越剧演出团体遍布全国约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仅浙江一省就有越剧专业剧团70多个,逐渐形成了一种优美抒情,诗情画意的独特风格,而且出现代表性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屈原》,《祥林嫂》《柳毅传书》,《胭脂》等演员队伍有了新的发展,它表现在:一方面建国之前的演员如王文娟,陆棉花,戚雅仙逐渐成熟,显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另一方面是上海,江苏,浙江也不断培养出新的人才。50年代,开始流行男女合演,不仅开阔了越剧的题材和表现力,还出现了一批为观众所喜爱的男演员和一些专家。流派宗师:越剧老一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徐玉兰(徐派)、毕春芳(毕派)、陆锦花(陆派)、傅全香(傅派)、王文娟(王派)、戚雅仙(戚派)、吕瑞英(吕派)、金采风(金派)、张桂凤(张派老生)、张云霞(张派花旦)、竺水招(竺派)等。剧目概览——经典剧目至2006年,越剧大量上演剧,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王老虎抢亲》、《五女拜寿》、《红楼梦》、《西厢记》、《何文秀》、《玉堂春》、《血手印》、《打金枝》、《玉蜻蜓》、《碧玉簪》、《珍珠塔》、《祥林嫂》、《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孟丽君》、《李娃传》、《盘妻索妻》、《盘夫索夫》、《柳毅传书》、《沙漠王子》《九斤姑娘》《陆游与唐琬》、《孔雀东南飞》、《追鱼》、《情探》等。《中国越剧大典》记载的代表性优秀剧目共有37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