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读书心得《守望教育》的作者是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刘铁芳先生,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先生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是“教化的困惑”,从书中可以深深体会到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沉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疑惑。首先,作者引用了肖川的一句话: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通过对《守望教育》的研读,得到了以下体会:一、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要”:(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教育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充满爱的交流。(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与孩子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孩子。(五)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关注和尊重教师的生命权。二、教师的“不要”:(一)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二)教师不要让学生成为你的观众。(三)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四)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启发:1.关注孩子的童年,多关心我们的学生,给学生以爱的教育,让他们留有美好的回忆,留给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2.给孩子们提供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生活空间,让他们拥有健康、活泼、充实、明亮的自我。3.教师要成为永远的思考者,与学生成为共同成长的伙伴。4.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三、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这节课要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应该学会什么。比如我们的语文课,要学会哪篇课文,然后设定教学目标,目标不宜过大,要浅显,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要让学生有收获,四、一定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学情学情就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表现,只是理解接受程度等。课讲的再好,课堂气氛表面上再活跃,如果学情不真实都是无效的教学。音乐课设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班与班之间存在差距,学生能力也高低有别,在设计课堂环节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同一节课的教法不能从一而终。书中对道德教育的论述,用的标题固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题目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平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论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合适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鉴戒。每个人的童年,都应当是被故事浸润着的。浏览故事可让孩子们把握知识,取得平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具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定地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量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浏览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浏览中成了经典,成了不退色的永久。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或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周密、系统、深入,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心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邮艿赖侣闪睢”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题目。而其中的关键,应当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当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由于,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没法谢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但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性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宝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性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芳香,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总之,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继续深入理解、实践,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