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凹陷症病人护理(一)定义颅底凹陷症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本病是以枕骨大孔为中心的颅底骨组织、寰椎及枢椎骨质发育畸形,寰椎向颅腔内陷入,枢椎齿状突高出正常水平进入枕骨大孔,使枕骨大孔狭窄,后颅窝变小,从而压迫延髓、小脑及牵拉神经根产生一系列症状,同时可有椎动脉受压出现供血不足表现。(二)临床表现多数患者症状进展缓慢,偶有缓解。有些患者可无症状。可出现颈短、发际低、颅形不正、面颊耳廓不对称,但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一般症状可有头痛、眩晕、耳鸣、复视和呕吐等。患者可有头颈部偏斜、面颊不对称、颈项粗短、后发际低、颈部活动受限且固定于特殊的角度位置。正常的颈椎前突消失及外貌异常。患者常诉颈部强直、多以进行性下肢无力和行走困难为首发症状。起病一般为隐匿,逐渐加重,亦可在头部外伤后突然发病或加重,即在头部轻微外伤或仰头或屈颈过猛后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甚至发生四肢瘫痪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反复多次发作,整个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枕骨大孔区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1.上颈神经根刺激症状枕部慢性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感觉减退,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肌肉萎缩、强迫头位等。2.后组脑神经障碍症状吞咽困难、呛咳、声音嘶哑、舌肌萎缩、言语不清、咽反射减弱等球麻痹的症状,以及面部感觉减退、听力下降、角膜反射减弱等症状。3.延髓及上颈髓受压体征患者表现为四肢无力,感觉障碍,锥体束征阳性,尿潴留,吞咽、呼吸困难,手指精细动作障碍,位置觉消失;有时出现脊髓颈胸段单侧或双侧节段性痛、温觉消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这种分离性感觉障碍为脊髓空洞症的特征表现。4.小脑功能障碍以眼球震颤为常见,多为水平震颤,亦可为垂直或旋转震颤。晚期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说话不清,查体可见指鼻试验不准,跟膝胫试验不稳,闭目难立征阳性等。5.椎动脉供血障碍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视力障碍、恶心呕吐、共济失调、面部感觉障碍、四肢瘫痪及球麻痹等临床症状。6.颅内压增高症状患者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甚至发生枕骨大孔疝,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循环障碍或突然呼吸停止而死亡。(三)护理问题1.疼痛与疾病本身有关2.有外伤的危险与疾病本身有关3.颅内压增高与发生阻塞性脑积水有关(四)观察重点术前的观察要点: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2.有无走路不稳、说话不清的症状出现。3.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的出现。术后的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呼吸的情况。2.观察患者的四肢感觉运动情况。3.观察患者的体位是否正确,伤口是否渗血,辅料是否清洁干燥。(五)护理措施术前护理1.按神经外科术前的一般护理常规。2.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精细的宣教,使其了解术前准备的重要性及手术配合的要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需要,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建立良好的信任感。3.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4.术前训练:(1)呼吸功能训练:为预防肺部感染,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练习,以增加肺活量,减少气管和肺内的分泌物。(2)大小便的训练:患者在术后需卧床休息,由于患者不习惯在床上排便,术前3天应训练患者在床上使用便盆排便。5.告诉病人禁忌做颈部按摩及强制性的颈部旋转活动,以防止出现突然的延髓压迫、呼吸中枢衰竭。术后护理1.按神经外科术后的一般护理常规。2.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的情况。3.术后肛门正常排气后可给予流质饮食,正常进食后指导病人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盐、低脂、适量优质蛋白的易消化饮食,保持大小便通畅。4.肢体障碍需长期卧床的病人做好皮肤护理,严防压疮的发生。5.观察术后伤口的渗血情况,并及时通知医生更换辅料。6.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在位并妥善固定,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六)健康教育1.心理护理: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及时解除病人不适,帮助病人克服心理障碍,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健康指导: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症状、体征以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合理搭配饮食,适当增加营养。3.出院指导:(1)按时来医院复诊。(2)观察伤口情况,术后一月内不宜洗头,如有不适及时来医院就诊。(3)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4.健康促进:按时进行康复锻炼,以尽快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早日重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