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目标吴博林知识目标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了解天体及其基本类型,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能力目标1.运用图表等材料,分析、比较、归纳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共性和个性2.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训练地理表达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教学难点: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知识目标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的影响。3.理解太阳辐射的基本规律,太阳活动的特征。能力目标1.从时空的角度归纳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和全球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的特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目标1.运用辨证的思想看待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形成科学的辨证的宇宙观、世界观。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的兴趣,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和磁场的影响。知识目标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并学会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2.学会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学会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时差的知识。4.说明四季的变化规律;利用示意图来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列说明各自的特点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自转时地球上出现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情感目标21.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2.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全球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区时的划分及计算2.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五带的划分;国际日期变更线知识目标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能力目标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2.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外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教学难点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知识目标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并会判断某地风向。能力目标1.学会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3.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引起等压面的凹凸变化及高低压分布规律。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知识目标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1.掌握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及季节移动的规律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和分布的理解。3.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能力目标1.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两图示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32.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情感目标1.通过课本中的两个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地理现象及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节的分布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2.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知识目标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判断其影响下的天气.2.学会阅读和绘制锋面示意图。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能力目标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2.能分析简易天气图。教学难点1.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2.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的关系。知识目标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2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能力目标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概念。教学重点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2.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教学难点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知识目标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42.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形成过程。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知识目标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说明洋流的分布情况2.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识记主要洋流名称。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力目标通过展示和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对比能力情感目标探究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激发学生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洋流的成因以及世界分布规律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洋流和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关系知识目标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2.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和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3.说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4.了解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探究水资源的分布规律2.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情感目标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认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教学难点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知识目标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5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第二节山河的形成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形成及其基本形态特征和地球岩石圈板块的分布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及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能力目标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来提高对地质地貌的判断分析情感目标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知识目标: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1.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及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2.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3.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能力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难点流水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知识目标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及表现。2.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力目标6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知识目标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理解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原因。识记自然带概念和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2.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与表现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怎样科学的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来改造环境能力目标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情感目标从生活经验中感悟地理环境差异性无处不在,从而树立因地制宜思想,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2.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及其分布教学难点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