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绪论•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以及它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为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重点:了解什么是社会学,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一、什么是社会学一是侧重于以社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其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德(A.Comte)、斯宾塞(H.Spencer)、涂尔干(E.Durkheim),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中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二是侧重于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其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韦伯(M.Weber),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三是不属于上述两种的说法的,其中有些观点影响较大,但最终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其中主要有“剩余说”、“学科说”、“调查说”、“问题说”等。郑杭生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一章社会学意义与范畴第一节社会学性质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三、如何学习社会学•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熟悉社会学术语•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势来思考问题•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超越个人•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第二节社会学的应用•一、社会目标:解释、预测、控制•二、社会学的功能•1、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2、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三、社会学的应用1、研究的科学家2、政策顾问3、专家4、教学5、非专业目的第三节社会学起源和发展•一、社会学诞生•从社会学诞生的历史背景来看,社会学是现代性与民族国家的产物,它的诞生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市民社会的危机,以及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对于社会学究竟诞生何时,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但绝大多数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A.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二、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第一个阶段是从社会学诞生的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奠基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孔德和斯宾塞(H.Spencer);•第二个阶段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形成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韦伯(M.Weber)和涂尔干(E.Durkheim);•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其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帕森斯(T.Parsons);•第四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到70年代末,是各理论流派“群雄割据”的时代;•第五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多元综合的新时代,各种新的综合理论大量涌现。三、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简况•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传入时期、成长时期、建设时期、中断时期和恢复重建时期。据考证,中国各种书刊中最先采用“社会学”一词的是谭嗣同1896年出版的《仁学》。•社会学在初传入中国时,叫做“群学”或“人群学”。最初用这一名称的是康有为。据梁启超所记广州长兴学舍教育大纲,康有为在1891年曾把“群学”同政治学原理一起并列为经世之学。但是,谭嗣同只是提到社会学,而没有涉及具体内容。•严复是以群学的名称系统介绍西方社会学内容的第一人,他于1889年到1903年期间,陆续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翻译为《群学肄言》,并得以正式出版,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开端。•中国社会学在1949年以前,先后经历了成长期和建设期,并获得了飞速发展,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到50年代初,受苏联的影响,我国在高等学校就停止了讲授社会学,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1979年,在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轨道上,中断了近30年之久的社会学也开始得以重建,并很快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四、当代中国的社会学研究•(1)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2)小城镇与社区发展研究•(3)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研究•(4)社会利益群体与中国社会分层研究•(5)中国社会保障研究•(6)社会问题研究•(7)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参考资料•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HALL出版公司,1999年版。•3、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5、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宋林飞:《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复习思考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是什么?2、如何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第二章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研究方法,为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重点:了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6学时第一节社会学理论模型•一、演化模型使用自然进化的观点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有孔德:野蛮社会—工业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二、功能模型代表人物:帕森斯社会本身能自我调节,并趋于稳定社会是自我维持系统社会能维持系统稳定发展一、三、冲突模型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四、符号互动模型•基本假设:•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符号互动模型主要观点•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第二节社会学研究方法一、研究问题和假设的形成•现存理论中需要研究验证的问题•早先研究发现的事实•人类好奇心二、研究设计•实验设计:解决两个变项之间的关系,但在实验过程中,往往缺少实验团体•自然实验:大多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比较性历史研究:以历史资料作为研究资料。•调查研究:使用问卷、访问和态度量表作为工具三、资料收集1、参与调查、问卷调查、直接观察法(注意资料的效度、信度、代表性)2、资料收集的技术四、资料分析规范型:有结构开放型:无结构,可以自由想象,但浪费时间五、解释收集资料是否有效的最终表现形式1、资料之间的联系与原因2、时间顺序3、统计说谎参考书•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M·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复习思考题1、试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区别?2、试述功能模型与冲突模型的区别?3、试述信度和效度的关系?第三章社会•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以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重点:了解什么社会,并掌握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8学时第一节社会概述一、社会的词源与意义。中文中“社”与“会”的本义和扩展意义,英文中“society”及其相关词汇的含义社会本质上是指人和人的一种结合方式和结构状态。二、对社会的理论解释1、唯名论。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之一是把社会看成为仅仅是一个由真实的个人形成空洞的概念的唯名论观念,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最终的实体”。故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体(共同体),仅仅是代表了许多人的总和”。2、唯实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塑造了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即规定了个别人的存在”。3、建构论。建构论者力图避免前两种看法的对立状态,而从社会过程性的建构入手,动态地看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二、社会的要素和结构1、社会的本源要素:自然环境;个体;社会群体与组织。2、行为要素:社会结合与交往;物质经济;政治;文化。3、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人际结构。第二节社会的类型及特征•一、类型•1、K.马克思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将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5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极其初级阶段)。2、根据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可以分为•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畜牧的社会•初民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二、社会的主要功能1、整合的功能。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统一的局面。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从而保持和发展人们的相互关系。3、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一代代更替频繁,而社会则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参考书•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复习参考题•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社会有哪些功能?•第四章文化•目标和要求:•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文化的基本定义,把握文化的特征、结构与功能,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重点:了解文化的定义以及文化的分析视角第一节什么叫文化•文化的定义普芬多夫: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泰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文化的特性•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文化的复合性;•文化的象征性;•文化的传递性;•文化的变迁性和文化堕距。文化的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第二节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主

1 / 20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