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讲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2一、萌芽期的高等学校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齐国的稷下学宫(临淄齐国故城是东周时期的重要文化中心。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研究蔚成风气,在临淄城稷门外设“稷下学宫”,招徕诸子百家,进行讲学鸣辩,历史上“百家争鸣”之说源于此时。人们称他们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当时诸多学派学者的一个议学、议政的活动中心。)3稷下学宫荀子4稷下学宫稷学宫遗址碑(淄博)5古希腊柏拉图举办的阿加德米学园“柏拉图学园”就是柏拉图创立的学园,又叫“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今天的大学“学院”就是从“阿加德米”这个词来的。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后来他到各地游历,包括西西里岛、南意大利、埃及等地。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朋友的帮助下,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约两公里的地方购置了一片土地,办起了一所学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林阴深处。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加德米(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加德米学园,只是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6柏拉图学园在欧洲文化史上有着特别的地位,它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众多的有志青年都渴望来这里深造;同时,它也是一所研究机构,许多学者慕名来到这里,更多的学生学成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学园渐渐变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研究院;此外,它还有一点最特别的功能--提供政治咨询,许多周边的城邦在建国、立法、组建政府时遇到麻烦,都会来这里求助,这一点又像今天的政策研究室和策略研究公司。由于学园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了一种特别的生命力,学园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而关闭。7阿加德米学园8阿加德米学园9二、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一)作为现代大学源头的中世纪大学教育史学家所说的中世纪大学是指12-16世纪欧洲产生的大学,其代表就是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和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蒙比利埃大学以及英国的牛津大学。中世纪大学有文、法、医、神四科。四科均设的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成为中世纪大学的样板。在这四科中,文科称艺科,是基础科,授予低级学位,即学士学位。法、医、神为高级学科,授予高级学位即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二者在当时并没什么区别。19世纪之前的大学称为传统大学(与行会密切相关),之后的为现代大学。10巴黎大学(与意大利的博罗尼亚大学并称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又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11中世纪大学的特点:1、自主自治的办学观2、学术自由的治学观3、大学内部的民主管理12(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文艺复兴”原意指人文学科的“复活”或“复兴”:一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复兴;二指人类精神的觉醒,追求人的个性的圆满发展。其实质是整个思想领域的一次革命,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复活”古代奴隶制文化,而是为了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古典主义倾向,强调古典亦不废中世纪世俗化倾向以及人文主义精神。这是一种旨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富有个性和独立精神,具有广博的学识、文雅的举止和高尚的德性的“全才”的教育。1315世纪绘画中的“知识山”呈宝塔形,学者从语法入门,然后逐级向上学习数学、逻辑、音乐、天文、几何、修辞和神学。14(三)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传统大学:注重人文教育、独立于社会政治系统的自治组织现代大学理念:(现代大学诞生的标志)1810年,洪堡、费希特创办的柏林大学1、学术自由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3、科学育人4、国家对大学的控制和干预以及大学体现国家意志成为主流。15(四)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学校现代大学特征突出表现在培养实用人才,发展实用知识和服务社会上。美国高等教育工业化范例。(P17)赠地学院运动:1862年7月2日颁布《莫里尔法》也叫《赠地法》授权联邦政府通过赠地和拨款的方式建立农业和机械工业学院的基金,用以为地方发展工农业培养人才。优先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教育立法确定高等教育投资的目的、任务、重点和范围,也使美国高等教育结构类型不断走向多样化。当时的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就是典型。因此,育人、科研和为社会经济服务是这一时期高等学校的职能。16三、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夏商时代:上庠、东序、右学周:辟雍、上庠、东序、瞽宗、成均战国:(齐国)稷下学宫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太学”(我国正式设立大学的开始)唐代: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大学);律学、书学、算学(专科)。清代:洋务运动中创立“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始。171862年同文馆旧址18京师同文馆:始时仅学生十人,以培养外语人才和翻译外国著作为主要任务。19我国古代大学教育注重经史,以传授儒家伦理道德为目的近代大学教育经历的是“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大学发展的道路。20四、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目前世界上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的大学供职。根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全球大约30%的科学和工程类论文以及44%的最常被援引的论文出自美国的大学。与此同时,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几乎比其他任何国家都高。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教育体系早在其建国时就初具规模,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和逐步完善,形成了今天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体制。美国现有3600多所大学,教师八十多万人,在校学生达两千多万人,外国学生近三十万。211.美国大学的类型:第一类为研究院大学以基础性,学术性研究著称,设有庞大的研究生院,能授予博士学位,有450所以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霍普金斯,加州伯克利,康乃尔等20多所。在这些大学的周围,形成一个个集教学,科研、开发和新兴工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如美国东部的波士顿-128公路中心(电子产品创新),西部的“硅谷”中心,南部的航天中心等,密切了教学与生产的联系。教学与生产互相渗透,互相融通,形成合力,使创新思维——科研成果——新产业新产品三者的转换链迅速畅通,高效转化为高经济效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产业经济结构的更新换代。22第二类为本科大学以4年制为主的综合大学及学院,如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林业,矿业,农业,新闻,建筑,家政等学院,多为州立大学,培养目标为中级科技,学术及专业人才,修满4年授予学士学位。这类大学超过1600所。23第三类为社区学院包括2年制的普及学院和技术专科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中成绩较低和同等学历的学生,毕业时授予协士(副学士)学位。社区学院的任务除为社会各行业对口培养专业熟练劳动技工与职员外(在美国当工人求职也要专业文凭),还为那些想继续升入本科大学的学生架起一道桥梁,可考入本科大学三年级续读。242.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案1)《莫里尔法》:1862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法案,也称“赠地法案”。联邦政府拨地给各州,以建立农工学院发展农业技术教育,或是通过土地租金发展学院。赠地学院比较偏重于应用学科的教育,培养农业、商业、工业以及日常实际生活技能和技术的实用性人才。而且,农工学院的教学与农业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教授专家可以在农业试验站里进行试验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这是赠地学院的直接贡献。252)《第二莫里尔法》:1890在1862年法案基础上进行了修正。该法案规定已建立或即将建立的农工学院,政府每年增加拨款。同时,它要求各州必须作出相应的立法,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此外,南北战争的结束意味黑人的解放。该法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求农工学院对黑人开放或者另外建立专为黑人接受教育的农工学院,一视同仁地让黑人与白人接受同等的教育。263)《1944年军人再适应法》:1944美国为了解决战时所需的专业人才以及维护战后社会的稳定,通过了较多关于军队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法案,在众多立法中,影响最大的首推《1944年军人再适应法》,也称《军人权利法案》。从表面看,该法律是为补偿二战期间军人所做的贡献,其深层原因还在于避免战后可能出现的高失业率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等情况的发生。该法案的实施,使许多缺少文化和技能的军人迅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也间接地促使高校办学的创新,如招生的灵活性、高校扩招后如何发展及怎样办好函授、短期课程、个别辅导与补习等多种形式的非正规教育;同时,也改变了美国人对谁应该上大学的思想观念。274)《国防教育法》:1958前苏联于1957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美国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优势地位受到挑战。美国联邦政府开始以“教育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思想引导高等教育。《1958年国防教育法》被美国教育界誉为“美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其对刺激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还设立基金委研究生及其研究项目提供资助,并为学生提供了联邦担保贷款。285)《高等教育法修正案》:1972它解决了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以及赋予学生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针对当时政府拨款的使用是否到位,该法案建立了保证政府拨款用于学生的基本资助计划(如佩尔奖学金),使政府资金得到有效使用。由于拨款直接划到学生个人手中,所以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由选择学校。这项法案改变了以往的游戏规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倾向。29扩展:常青藤盟校的由来常青藤盟校(Ivyleague)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宾西法尼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这八所学校一直是美国排名最顶尖的大学,拥有世界高等教育界最雄厚的财力、师资,吸引着最优秀的学生。“常青藤联盟”本是这些学校体育联赛的名称,后来演化为精英大学的集团称呼。30五、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清末民初学习日本;五四之后学习美国;50年代之后学习苏联。31解放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可以视为是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起点。但这些学校其由旧入新,成为现代大学的转换,大致发生在“五四”之后。比较显著的标志,是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手中完成了现代化改造。32在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共有高等院校108所,其中各类大学42所、独立学院36所,专科学校30所,在校生共4.2万人。1945年,高等学校为141所,在校生8.3万人。1949年,全国有高等学校205所,其中国立、省立和市立院校124所,占60.5%,私立院校61所,占29.8%;教会学校21所,占9.7%。在校生共11.6万人。331949-197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概况新中国成立之后,对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接管了所有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将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办,并按照苏联模式重建高等教育制度。1952年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基本方针: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341949—1966年的十七年间,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伴随着不断的政治运动、强烈的政治冲击,在发展规模、速度上的大起大落。1966—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造成教育中断和教育荒废的历史悲剧。1977—1978年,随着“文革”结束,进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高等学校总数为598所,当年招生40.1万人,在校生86.7万人。高等教育在八十年代经历了高速发展,普通高校招生年平均增长率为7.5%。351979年——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总体特点是:80年代稳步前进,90年代蓬勃发展,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法规:1985.5.27,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