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目录DIRECTORY概述01PART背景及理论基础02PART几个方面03PART简要评价04PART概述01PART概述01PART公共选择理论定义公共选择又称为“集体选择”,“公共选择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丹尼斯·缪勒定义为:公共选择理论是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布坎南: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因经济学家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一般认为,现代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和政治学交叉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理论。在“经济人”的基本假定下,运用微观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传统上被分开的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学科领域中的选择行为。主题: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官员政治等等概述01PART公共选择理论基本特征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机制坚持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概述01PART公共选择理论与传统理论区别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假设政府制定决策时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政府和经济政策得制定都被看做是外生给定的。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彼此独立、互不相干。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虽然论述了政府各项财政政策及其效果,但没有讨论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以上两种理论都没有走出“仁慈政府”的误区,没有把经济政策的制定看成决定经济活动的内在因素。而这就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概述01PART公共选择理论基本内容选民和利益集团是政治市场上的需求者,他们手中的选票相当于商品市场中消费者手中的货币;政治家是政治市场上的供给者。类比商品市场,人民通过民主选票选择能带给他们最大利益的“商品”公共物品、政策法案、法律制度。政府同市场一样会出现失灵,政府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弱点和缺陷。政府由个人选出,由个人组成。选举规则和个人的多元化目标追求决定了政府的行为。在任何不合理选举规则下产生的政府,以及政府官员追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行为都会导致“政府失灵”。主张限制国家干预。在他们看来改善政治,必然要改善或改革规则。决策规则的选择比决策的选择更关键。布坎南认为在政府机构内部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打破某些机构在公共物品供给上的垄断倾向,进而限制了机构规模的扩大。概述01PART公共选择理论中政治主体选民:认为选民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总希望选出代表自己利益的政治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特殊利益集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具有共同利益目的的投票人会结成特殊利益集团来操纵政局,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一方面鼓动选民支持自己,另一方面又向政府游说,鼓动政府批准对本集团有利的议案。特殊利益集团往往会和当选议员、官僚形成一个利益输送的“铁三角”,从中获益。这样,政府表面上代表公共利益,实际上维护了特殊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必然只有利于少数人,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显然是非效率的,会导致社会福利状况恶化。美国的利益集团确实有一些是代表资本家和富人利益的,比如各大公司的游说团体。但是更多的则是代表行业利益、族群利益,或者劳工利益的团体。概述01PART政治家:政治家也是理性人,他们从事政治活动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获得选票最大化。为此,政治家力图制定为大多数人所欢迎的、能给他赢得更多选票的政策。官僚:官僚是由政治家任命的公共政策的执行者。官僚也追求效用最大化,其效用函数变量包括:工资、所在机构规模、社会名望、额外所得、权利和地位。这些变量与预算拨款规模成正比,所以官僚追求预算规模最大化。概述01PART美国草民眼中的政客(段子)话说美国有一对布朗夫妇,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整天游手好闲也不知他每天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布朗夫妇想用法子探知儿子怎么计划将来,于是这夫妇二人设了局。某天,布朗夫妇在儿子快回家前,在客厅的桌上放了一瓶酒,一本圣经,一沓钞票。如果儿子拿起了酒,那么,他将来要做混混儿、无赖了;如果儿子拿起了圣经,那么,他将来打算当牧师;如果儿子拿起的是钱,那么,他将来要做商人。布置好了这三样东西,夫妇二人躲了起来看客厅动静。不一会儿,儿子吹着口哨回来了。看到桌上的三样东西,又看看四周没人,就抄起酒瓶子猛灌了几口,把酒瓶子揣在裤兜里;而后把圣经夹在腋下,把钞票塞在上衣口袋里又出门了。看到这里,老布朗夫妇瞪大了眼睛吃惊地对望了一眼:“天呐,他准备当政客了!”这就是美国草民眼中的美国政客——像牧师一般对人满口劝世良言,似乎是道德的化身;像商人一般奸诈,唯利是图;办事像混混儿、流氓一样没有任何道德底线。15年习主席出访美国时,美国人好话说尽,但是,习主席回国不足两月,美国人就在中国南海制造事端。恰如请客上门,客套完毕客人放下礼物回家时,却向着客人的背影破口大骂扔砖不止,这可不就是个无赖、流氓么?背景及理论基础02PART背景及理论基础02PART经济学发展主线古典学派自由主义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货币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背景及理论基础02PART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第一,西方经济理论中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缺乏和需要。新古典经济学只把政府看做外生条件,凯恩斯主义只讲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缺乏真正研究国家和政府行为的理论。第二,受到新福利经济学的启发和刺激。一方面是社会福利函数理论提到的社会偏好的加总问题,另一方面是有关对公共物品和外部性条件下资源最优配置问题的探讨,以及其他资源非市场配置问题,都刺激了公共选择理论对相关问题的关注。第三,实践中,国家干预的加强与失误,导致了公共选择学派对公共经济活动的理论分析。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使得国家对经济干预程度加深,财政赤字持续增加,出现经济秩序混乱和滞涨。背景及理论基础02PART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思想渊源:从公共选择理论思想本质上说,古典经济学是其最根本的思想来源。同时也受到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影响,才会重新评价经济自由主义,重新估价市场的真正含义和作用。布坎南曾说过,他早年曾经是一名“忠诚的社会主义者”,后来通过对市场过程的重新理解,他才发生了转变。理论基础:①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和林达尔都企图用边际价值来说明公共行动决定。由于政治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规则内做出的选择,所以维克赛尔认为规则极其重要。改革的方向必须集中于改变决策规则,而不是通过对决策行为人施加影响来改善预期的结果。对公共学派的经济学家产生巨大影响。②意大利经济学家庞塔雷奥尼、德·马尔科、萨克斯等人提出的两种国家模型,为公共选择理论所接受。一是垄断专制国家的模型,其前提是各个统治集团都是自私的,被统治集团只能被动接受或者抵制统治集团的决策。所以,统治集团会选择一种被统治集团抵制程度最小的财政结构。二是民主国家模型,其公共决策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每个人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的承受者。背景及理论基础02PART公共选择理论主要代表人物:邓肯·布莱克英国威尔士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被尊成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他在1948年发表的《论集体决策原理》一文为公共选择理论定基础。在文章中提出,只要投票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简单多数规则一定会产生一个唯一的均衡解。阿罗提出了“不可能性定理”。他在多数投票规则研究中指出,如果排除效用人际比较的可能性,那么把每个人的偏好加总合成表示社会偏好的所谓理想方法是强加的,独裁的。由于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益的多元化,每个人的偏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偏好次序是不同的,所以从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一致的共同社会偏好次序是不可能的。背景及理论基础02PART公共选择理论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1919年10月3日-2013年1月9日)享年92岁,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的领袖人物,他因在公共选择理论领域的建树获得198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布坎南由于家境清贫,无法负担一流大学的学费,只好选择就读家乡的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并于1940年毕业,每日靠挤牛奶、打工赚取学费,这也塑成他一生清晨四点即起,比别人多工作四个小时毅力。1941年取得田纳西大学硕士学位(M.S.)。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强迫派往纽约的海军战争学院,战后回归学术,于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意大利进修,由此受到意大利财政学派的影响。1983年受聘为维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的教授。他也曾在维吉尼亚大学、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及维吉尼亚理工大学任教。瑞典皇家科学院对布坎南的评价:布坎南的贡献在于他将人们从互相交换中获益的观念运用到了政治决策领域。认为布坎南填补了传统经济学的空白,建立了独立的政治决策理论。布坎南通过对公共选择问题的近40年研究,成为公共选择理论和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方法的奠基人。背景及理论基础02PART公共选择理论的形成: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十分曲折,早在1957年布坎南和沃伦·纳特在弗吉尼亚大学创办了“托马斯·杰斐逊中心”,其宗旨是“促进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由于其宗旨与但是流行的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而备受校方排挤。1968年布坎南和塔洛克不得不转往其他学校谋求发展。1969年布坎南和塔洛克来到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创办了“公共选择中心”,并创办了《公共选择》杂志,但他们的研究仍然不受重视。直到布坎南获得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公共选择理论才被西方经济学所接受。很多经济教科书分析政府失灵等问题时,也会引用公共选择理论中观点。背景及理论基础02PART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①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传统的政治理论把集体当做基本分析单位,采用集体主义的分析方法。而公共学派把个人当做评价、选择和行动的最基本单位。它分析在一个既定的组织结构或制度结构中,个人的偏好、决策、选择和行为是如何影响集体决策和公共选择。当然,个人主义会随着制度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它可以是利己主义,也可以是利他主义,总体结果是个人选择不经意的结果。②经济人假说经济人假说认为人有两个基本特点:自利和理性。自利的表现为:一是人是自私的,个人的行为只受个人利益的驱使。二是人的目的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人的理性表现在:一是人在行动时必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二是人知识的完备性,即使达不到完备,也应该是相当丰富、相当透彻。三是个人的背景及理论基础02PART偏好体系是稳定的、有序的,理性排序是经济学对个人偏好的起码要求。公共选择学派假定公共选择中的个人行为像他们在经济市场上一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按照经济人的行为来分析政治家的类似行为。③把交换的经济思想引入政治活动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交换,市场机制可以看成是各种交换的过程。于是公共选择学者将这种观点用于对政治过程的观察。经济市场上的交换发生在个体之间,而政治市场上的交换发生在集团之间。经济市场基本上是一种商品的交换,而政治市场是“服从与统治的交换”。在个人单独保护自己的利益的成本过高时,选民与政府之间以服从换取安全。政治交换中有非自愿的成分。背景及理论基础02PART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流派弗吉尼亚学派该学派以布坎南和塔洛克为核心,是公共选择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它的理论与芝加哥政治经济学同宗共源。不过弗吉尼亚学派的理论源流更多的来自奈特和西蒙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的经济思想。布坎南本人学术思想还受到亚当·斯密的自由交易学说、维克赛尔的公共财政理论、意大利财政学派的公债理论和国家学说的影响。弗吉尼亚学派是公共选择理论中最具有争议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既反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有反对传统的政治学,还对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庇古的福利经济学、马斯格雷夫的公共财政学和多数主义民主制的崇拜,提出了挑战。成为西方经济学和政治学中的异端学派。弗吉尼亚学派强调个人主义和宪法政治经济学。认为政府失灵的原因是约束政府行为的规则过时了或缺乏约束力。只有宪法改革,才能改善政治。背景及理论基础02PART罗切斯特学派主要成员有:赖克、奥德苏克、布拉蒙斯、西里奇等等,因大多数成员在美国罗切斯特执教而得名。其中赖克是罗切斯特学派的领袖人物。该学派有两个特点:一是坚持用数理方法来研究政治学,二是坚持把实证的政治理论与伦理学区分开来。后一个特点与弗吉尼亚学派相同。罗切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