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谈《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对比《莺莺传》又称《会真记》,乃唐朝元微之所作。《西厢记》乃元朝王实甫所作,以杂剧的形式对《莺莺传》的故事加以改造和加工,因而有了“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通过对这两者进行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和理解两者的不同首先在内容上,《莺莺传》的大体内容为儒生张生在蒲宁普救寺与崔家相遇。当时,军人大扰蒲人,崔夫人甚惧。张生与军人有交情,崔家才能得以安宁。崔母为表感谢,设宴招待,张生对崔莺莺展开热烈的追求,莺莺面对张生的追求,在克服内心的重重矛盾后投入了情人的怀抱。后来崔母发现为时已晚,只好作罢。不久张生将至长安赶考,临别之际,两人未能相见。当莺莺把她的一切奉献给张生后,张生无情地抛弃了她。而张生并未有一丝不安与内疚。反而诬她为“不妖其身,必妖其人”。后两人各自成家。《西厢记》的大体内容为:儒生张珙,在普救寺路遇相国千金崔莺莺,一见钟情。他租下一僧房住下。张生想尽办法且目睹亦或是接近崔莺莺。不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抢崔莺莺为妻,崔母在情急之下许诺有能退兵的,将莺莺嫁与他为妻。于是张生请白马将军杜确退了贼兵。事后崔母悔婚,让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两人为此而病倒,后两人在红娘的帮助下两人结合,最后被老夫人发觉。无奈之下,老夫人要求张生进京赶考,中榜后回来娶莺莺为妻。最后,张生高中,二人终成就了美满姻缘。由此,两个故事在结局上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虽然都是以崔莺莺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表现内容。但在结局上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以悲剧结尾,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喜为结局。而这种结局的变化并非无中生有,只因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决定意识”,从历史唯物论来看,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不同的作者的不同心路历程,因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局。在元稹所处的时代,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封建官僚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以知识分子起家的新兴地主阶级势单力薄,还不足以与势力雄厚的封建官僚阶级相抗衡。而在王实甫的时代,是新兴市民阶层与开始走下坡路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所以后者更为开放。如果说元稹歌颂的爱情自由还受到一定的束缚,那么王实甫笔下的爱情体现的是一次女性的大解放。从元稹的《莺莺传》到王实甫的《西厢记》,亦可看出,唐朝鼎盛的封建官僚阶级到明朝时期顺着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了。从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来看,也有所变化。王实甫在改造莺莺的形象时,保留了其深沉而复杂性格的一面。元稹笔下的莺莺虽有反抗仍是对封建压力的片面屈从,因而显得无力苍白,而王实甫笔下的莺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显得更为大胆,勇敢,与机智,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另一方面,强化了老夫人的阴险与权诈,同时提升了红娘的正直与明达。从作者思想来看,元稹意在揭示唐朝封建士大夫对妇女始乱终弃的不道德行为,而王实甫更深刻地批判封建门阀制度和等级观念。在思想上,元稹仍具有封建文人的正统观念,因为婚姻的不合法,所以张与崔成了一场悲剧。作者在结尾又用“衬托说”为张生的薄幸辩解,以女人祸水为托辞,可见元稹在思想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与阶级局限性。王实甫则完全突破正统观念,不仅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也是对传统贞操观念的一次翻新。从艺术形式上来看,是一种文体的大转变。唐朝盛行传奇,多以散文。从《莺莺传》中的诗和书札中,可看出小说混杂以骈俪,想要借小说来表现其诗才。元朝则演化成了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如此形式的向城市人民用以娱乐自己也教育自己的金元戏曲。由以前的叙事体变为代言体,是从思想到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杂剧以戏曲的形式来表现,既有诗的意境,又有词的婉约,又杂有来自民间的口语化用语,所以极具音律感。《西厢记》与《牡丹亭》能够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双峰幷峙之作,可见戏曲对中国影响之深远。元稹生平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但作为剧作家的王实甫,同意极具广博的诗词底蕴。例如王实甫写的《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中的【八声甘州】和【混江龙】两支曲子就化用了唐宋以来八个诗词名家的佳句丽语,其中包括杜甫诗《落花》,秦观词《忆王孙》,朱淑真《生查子》等等。因而比元稹的《莺莺传》更广为人知,更能赢得多数读者的喜爱。从张生前途来看,《莺莺传》中张生抛弃莺莺前往考功名,但连续考了两年都未中,而《莺莺传》中张生离别莺莺前往考功名,最后高中。从崔莺莺的爱情命运来看,《莺莺传》中的莺莺为相国千金,与张生相恋,当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献该她后,得到的回报是遭到他的抛弃,后与另一名男子结婚,当张生再度回到那个地方路过她家门前要求见她时,她态度坚决地不见张生,这表现出莺莺对这段爱情的失望以及对张生的恨。而《西厢记》中的莺莺同样为相国千金,与张生相恋,但她的这段恋情是始终如一也是可嘉的,文章末尾她遭到郑原的欺骗险些嫁给郑源,但由于张生来的及时,造就了莺莺与张生的美好姻缘。从我读两篇文章时的感情变化来看:读《莺莺传》时,为他们的爱情而欢喜,想着他们的相爱而欢喜。但当读到张生抛弃莺莺时,为莺莺感到不值,心中暗骂张生不懂珍惜,对莺莺充满同情。当张生抛弃莺莺后不仅不觉得内疚反而还诬陷他,觉得张生纯粹一小人,太可恨了。当莺莺结婚后拒绝与张生相见,为她的坚决叫好。读《西厢记》时,觉得张生好可怜,为了心中所爱不惜一切代价,又为他执着的爱叹服同时心情也很激动,相见又分开,分开又相见,对他们的爱情表示祝福。没有读《莺莺传》时的心情沉痛,有的只是欢喜......最后,《莺莺传》是《西厢记》故事的最早来源。我认为作者围绕同一件事物来写而得到不同的结局,这足以满足读者眼球而又不觉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