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C、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D【分析】根据材料“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是以才识为选官的制度,故D正确;A是九品中正制;并结合所学知B是察举制;C是世官制。2.一位学者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下列属于这位学者的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克己复礼C、致良知、知行合一D、天子之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考点】宋明理学【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可知,这位学者特别强调人的内心自信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王阳明的心学吻合,A项是朱熹的思想主张,B项是孔子的思想主张,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故本题选C项。3.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A、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考点】手工业的发展【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由题干材料可知,匣钵的使用和发明,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越窑产青瓷,材料中没有体现白瓷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C项中“享誉世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题意。4.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材料中“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一现象在外国公使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故本题选C项;A项没有形成全国性的舆论;B,D都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与“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不符合5.胡佛在任期间大幅度提高了税收,同时将政府支出增加了六倍。在增加公共工程的同时,联邦政府组建了金融复兴公司,向濒临破产的银行和铁路公司提供救助,那些经营还过得去的公司则得不到这样的优惠。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A、积极推行以工代赈B、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C、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措施的实施效果显著【考点】罗斯福新政【答案】B【分析】材料虽涉及胡佛推行以工代贩政策,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所给材料可知,胡佛政府还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干预经济,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胡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干预经济,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胡佛干预经济措施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故D项错误。6.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答案】A【分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顾炎武和黄宗羲批判李贽,故A正确。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应该表现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故C排除。李贽挑战理学权威,属于顾炎武和黄宗羲批判对象,不是原因,故D排除。7.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A、商业革命的影响B、价格革命的影响C、意大利不重视技术革新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考点】新航路的开辟【答案】A【分析】依据材料中“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和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下降”的信息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引起商业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没有体现出价格革命的信息和技术革新的问题,故B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点评】材料中“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和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下降”是关键点。8.民国初年,“中国共和立国,有志之士,群起相效仿”“集合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革命派的力量迅速壮大B、法制法规的健全C、出于对民主政治的渴望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考点】辛亥革命【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材料反映了民国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有志之士群起效仿共和,各种政党数量迅速增多,这体现了对民主政治的渴望,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对内独裁,镇压革命力量,废除《临时约法》,故A、B两项错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但随着列强卷土重来,很快又萧条下去,故D项错误。9.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了一份咨文,他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都会威胁美国的安全。对此美国必须提供援助,并认为这是美国的伟大责任,随即向希腊和土耳其两国提供了4亿美元的援助。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两极对峙格局下大国关系的体现B、意味着美苏“大国合作”政策的终结C、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野心D、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故A项错误,但符合题目要求;美国向希腊和土耳其两国提供了4亿美元的援助是杜鲁门主义出台的背景,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故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材料“他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都会威胁美国的安全”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野心,故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导致世界局势紧张,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故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10.中国民间及官方均有“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宗法观念C、贵族世袭D、等级秩序【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宗法制度。根据“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可知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而非家族和睦和贵族世袭,故排除A、C;等级秩序没有完全概括题意,所以D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体现血缘与等级关系的是宗法观念,故选B。11.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由上可知这一时期()A、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B、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C、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D、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考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此业渐歇”可知外来技术的传入不利于我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故排除B;题干内容没有体现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是否增多,故排除C;根据“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可知洋货的销售在口岸并未受到抵制,故排除D;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国门被打开,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故选A。12.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A、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C、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D、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考点】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思想。题干内容没有体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故排除B;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的广大民众也没有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故排除C;根据“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可知是有干涉政治的决心,并不是参与政府管理,故排除D;根据“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可知此时的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方式上有了不同的认识,故选A。13.《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C、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D、啬夫由中央任命【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C【分析】材料中的“里”、“亭”、“乡”是古代地方基层行政管理制度,掌管着地方教化、诉讼及赋税事务,以至“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说明了基层组织在地方管理上有较大的权利,只有C项与题意相符。ABD项与所学知识不符,故排除。故选C。14.《后汉书·任延》记载,南阳宛人任延任九真(郡治在今越南清化西北)太守,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一时“风雨顺节,谷稼丰衍”。这表明()A、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B、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C、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D、引进农耕改变了当地生产结构【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题干没有显示出“移民实边”“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也无法判断“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的目的,故A项、B项和C项错误;据题干“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知道该地区生产方式由射猎变为使用铁制农具垦辟,即射猎变为农耕,故D项正确。15.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市十甫为义贞。此事实反映了()A、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B、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C、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D、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考点】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蒙古统治者“设国子学”“学习汉语、汉文……从汉儒学习经典”“加封孔子……加封屈原……改封柳宗元”,都体现出对儒家文化的推崇,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题干未涉及朱熹,故C项错误;蒙古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的政权,不是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