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修订进程1.15防控方案第一版1.20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防控方案第二版1.28防控方案第三版2.6防控方案第四版2.21防控方案第五版3.7防控方案第六版5天8天6天15天15天9.11防控方案第七版188天目的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根据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的要求开展防控工作防控方案-框架•总体要求•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接触者管理•疫情处置•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境外疫情输入防控•重点环节防控•社会健康管理与服务•保障措施第六版:12页第七版:67页一、总体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疫情反弹,落实“四早”措施,加强社区精准防控,及时发现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病原学特征•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流行病学特征•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三、疫情监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聚集性疫情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删除武汉/境外相关旅居史):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发病前14天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社区的发热和/或有呼吸道症状患者;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内(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临床表现: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具有新型冠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条+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中3条或+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均为阳性;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无症状感染者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主要发现途径:•密切接触者的主动检测;•聚集性疫情调查中的主动检测;•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的主动检测;•有境内外新冠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旅居史人员的主动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机会性筛查;•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等。聚集性疫情14天内在学校、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等小范围内发现5例及以上病例。发现途径:常规诊疗活动,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审核分析,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重点场所、机构和人群健康监测等。医疗机构监测。增强对新冠肺炎病例的诊断和报告意识,加强对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病例且具有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史者,应及时检测。对接诊发热或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来自重点场所的就诊患者,若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以及不明原因肺炎和住院患者中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应及时检测。社区重点人群监测。对纳入社区管理的来自高风险地区人员、解除医学观察人员、出院新冠肺炎患者、入境人员等做好健康监测,督促出现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者及时到就近的具有发热门诊(诊室)的医疗机构就诊并检测。密切接触者监测。对密切接触者开展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及时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并检测。病例发现123病例报告•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病例报告•疑似病例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订正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所有病例根据病情变化24小时内订正临床严重程度。•无症状感染者24小时订正为确诊病例,其发病日期为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后,医疗卫生机构需于24小时内在网络直报系统传染病报告卡中填报解除隔离日期。•病例死亡后,在24小时内填写死亡日期。病例出院后,在24小时内填报出院日期。报告订正•各县(区)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聚集性疫情,辖区疾控中心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事件级别选择“未分级”。根据对事件的调查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并报告。•对5例以下病例且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聚集性发病事件也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突发事件报告病例的隔离与管理•病例管理–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单人单间隔离治疗,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且发病7天后特异性抗体IgM和IgG仍为阴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出院后管理–病例符合出院标准,出院后建议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出院病例复诊复检时,应当开展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并在网络直报系统新冠肺炎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模块中补充填报实验室检测信息。核酸复检呈阳性,并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CT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尽快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核酸检测呈阳性但无临床表现和CT影像学进展者,应当继续隔离观察,做好个人防护等相关工作。•无症状感染者管理。–无症状感染者应集中隔离14天,原则上两次连续标本核酸检测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核酸检测仍为阳性且无相关临床表现者需继续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观察期间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可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当继续进行14天的居家医学观察并于第2周和第4周到定点医疗机构随访复诊。多渠道监测预警•为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监测预警工作,按照点与面结合、传染病监测系统与其他部门监测系统结合、常规监测与强化监测结合的原则,针对人群和环境开展以下监测:•病例、口岸、重点场所、社区、体温、病原学、药品销售、农贸市场、医疗机构和冷链食品。•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利用,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按照规定启动应急响应,开展防控工作。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报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县(区)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涉及人群境外输入病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输入继发病例(输入继发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四、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发病前或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前14天内有境外疫情国家或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且排除中国境内感染。境外输入病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定义1•病例发病前或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前14天内与境外输入病例有明确接触史而感染。•①病例发病前或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前14天内仅与境外输入病例有过接触史;②未曾到过或居住在境内有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的社区,或境外有疫情的国家或地区;③无医院就诊等其他可疑暴露史,或所在地区未发生社区传播。该类病例应当按照本土病例在网络直报系统中报告。输入继发病例(输入继发无症状感染者)定义2•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以下简称密接的密接)•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乘坐飞机、火车和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共同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诊疗过程中有过接触,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一般接触者调查内容和方法-个案调查•机构:县(区)级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时限:尽量24小时内完成初次流行病学调查。基本信息调查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病例、知情人和接诊医生等方式。出院病例完成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后,尽量补充收集样本采集与检测信息感染来源调查运用大数据收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活动轨迹,确定旅行史、接触史、暴露史等相关信息,分析可能的感染来源。•首先应当明确其是否为境外或境内其他地区输入病例•如不能明确感染来源,应对发病前14天内的密切接触人员进行核酸和血清学筛查,必要时开展病毒基因测序•如仍不能明确,组织对其所在居民区近14天内有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者进行主动搜索污染范围调查调查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采样前2天至被隔离前的活动轨迹,结合大数据,判断活动范围及可能的污染范围,判定防控区域信息的上报与分析个案调查表(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时通过网络报告系统进行上报•质量审核•根据调查进展及时补充和订正聚集性疫情调查•及时通过网络报告系统进行上报•质量审核,根据调查进展及时补充和订正•填报事件的基本信息、初次、进展和结案报告•聚集性疫情病例关键信息登记表附在结案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调查与管理判定原则(1)•密切接触者判定,具体情形如下: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诊疗活动的医护人员在办公室、车间、班组、电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密闭环境下共餐、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经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暴露于可能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环境的人员交通工具密切接触者判定飞机•一般情况下,与病例座位的同排和前后各三排座位的全部旅客以及在上述区域内提供客舱服务的乘务人员作为密切接触者。•其他同航班乘客作为一般接触者。铁路列车•全封闭空调列车,病例所在硬座、硬卧车厢或软卧同包厢的全部乘客和乘务人员。•非全封闭的普通列车,病例同间软卧包厢内,或同节硬座(硬卧)车厢内同格及前后邻格的旅客,以及为该区域服务的乘务人员。汽车•全密封空调客车,与病例同乘一辆汽车的所有人员。•通风的普通客车,与病例同车前后三排座位的乘客和驾乘人员。轮船•与病例同一舱室内的全部人员和为该舱室提供服务的乘务人员。判定原则(2)五、接触者管理方式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管理•应当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于特殊人群可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应当加强指导和管理,严格落实居家医学观察有基础疾病的人员和老年人不能作为陪护人员•父母或家人均为密切接触者或密接的密接,首选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如仅儿童为密切接触者或密接的密接,可在社区医务人员指导下,做好个人防护和保持人际距离,由家人陪同儿童居家医学观察14岁及以下儿童•原则上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由指定人员进行护理•如确实无法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可在社区医务人员指导下,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半自理及无自理力人群•一般接触者管理方式–一般接触者要做好登记,并进行健康风险告知,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管理流程(1)知情告知•医学观察的缘由、期限、法律依据、注意事项和疾病相关知识•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卫生机构及联系人、联系方式,填写附表3核酸检测•在密切接触者纳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当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