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核心知识点梳理1.《公输》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A字音:郢[yǐng]犀兕[xīsì]鼋鼍[yuántuó]鲋[fù]鱼文梓[zǐ]楩[pián]楠长[pián]木B词语:“说”通“悦”: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输盘诎。“舍”通“捨”:放弃。例句:舍其轩。“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古今异义:①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一词多义:①为: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制造。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当作。例句:以牒为械。②见:动词,会见。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引见。例句: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入见。例句:于是见公输盘。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翻译: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②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④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2.《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A字音:畎[quǎn]鬲[gé]敖[áo]傅说[yuè]B词语:畔:通”叛”:背叛。例句:亲戚畔之。“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拂”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例句:衡于虑。一词多义:①之:的。例句:三里之成,七里之郭。指城郭。例句:环而攻之。②而:表承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③拂:违背。例句:行拂乱其所为。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④于:介词,在。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介词,从。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给。例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3、《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详见上一课)《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A字音:蹴[cù]B词语:“得”,通“德”,动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乡”同“向”,原先,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古今异义: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一词多义:①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②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③于:介词,表示比较。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④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断,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翻译: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4、《庄子》故事两则——《惠子项梁》《庄子于惠子游于濠梁》选自《庄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大师庄子,世与老子并称,代表作《庄子》,又称《华南经》;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司马迁曾指出,“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是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无论就理论的丰盈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来说,庄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庄子的学识也极渊博,“于学无所不”,因此,《老子》只类似一首长篇哲理诗,而庄子的文章则是洋洋洒洒的哲学长篇,已然形成专题论文的风格了。《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A词语:止:栖息。于是:在这时。全:完全,确实是。一词多义: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动词,威吓,恐吓。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B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例句:夫远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译文: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原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原文: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5、《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为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见。A词语: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古今异义:①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②鄙:鄙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指行为不正直。③忠:尽力做本职。(忠之属也。)今:忠诚,忠实。④狱:案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监狱。⑤情:以实情判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⑥虽:即使。(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⑦再: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又。一词多义:①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问其故。②以:凭,靠,何以战;把,必以分人。③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作兼词,于此,在此,惧有伏焉。④其:作代词,指齐军的,下视其辙;作代词,指战胜的,公问其故。⑤之:结构助词,的,忠之属也;作代词,指曹刿,公与之乘;语气助词,无意义,公将鼓之;作代词,指齐军,登轼而望之。词语活用:①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②必以情:“情”名词作动词。(以)实情判断。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省略句:①原文:乃入见,问:“何以战?”译文:(曹刿)于是进见(鲁庄公),(曹刿)问:“凭什么作战?”②原文:必以分人。应为:“必以分之人”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③原文:忠之属也。译文:(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④原文: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文:可以凭借这一点来打战,(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⑤原文:公将驰之。译文: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倒装句:原文:何以战?(应为:“以何战”)译文:凭借什么作战?6、《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大概是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