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认识要求会认的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2.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及其深刻内涵。3.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古诗《床前明月光》)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二、作者简介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三、初读课文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分男生,女生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1.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浩渺篝火旖旎将近恍然大悟离乡背井(学生认读)2/32.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3.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1)我曾经到过奖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的瑞士莱芒湖上,在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的大海中,在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的,我都非常喜欢。(2)此地有,,还有,风光无疑是。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之上,上下,,,,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齐读)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现固,不妨把它背下来。四、再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问题: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已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学生甲;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学生乙: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学生丁: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学习。2.第2、3、4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提示: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3.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提示: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3/3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4.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思乡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5.第7自然段。这是课文的结尾,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一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五、总结文本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板书设计】月是故乡明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离开故乡后的生活思念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