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9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名师授课教案】【教材分析】根据部编版教材的设计理念,每一个单元均采取双线结构的编排形式,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统一。结合本单元的具体情况,本课中的“人文主题”重在体会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语文要素”则在于“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编写童话”及“阅读方法的指导”。由此看来,与另外几篇课文相比,《那一定会很好》这篇课文更偏重于“语文要素”的学习,这也是我本课的焦点所在。【学情分析】在上课之前,我曾借助电子问卷,面向学生做过一个“阅读状况”调查。调查围绕“孩子日常的阅读频率”“孩子日常的阅读时间”“孩子的阅读形式”“孩子在阅读中有用上什么好方法吗?”等问题,收集、整理了相关的数据。从统计数据中我发现,95.47%的孩子是处于“自行阅读”的状态之中,而与之相对的,72.34%的孩子是缺乏相应的阅读方法的。这一结果成为了指导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基础。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会特别重视阅读技巧、阅读策略上的指导。例如,我会以“结构图”的使用为重点,训练学生通过结构图理清文章脉络。这对于他们以后的阅读,特别是长文的阅读是很有帮助的。我相信,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设计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更精准的教学服务。【教学目标】1.通过结构图,了解《那一定会很好》《爱心树》《犟龟》三篇童话中的反复结构。2.通过对比,发现反复结构中的两种类型——平行结构和递进结构。3.试着编写一个平行结构的童话故事。4.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教学重点】1.通过结构图,了解《那一定会很好》《爱心树》《犟龟》三篇童话中的反复结构。2.试着编写一个平行结构的童话故事。【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发现反复结构中的两种类型——平行结构和递进结构。【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初识反复结构1.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在《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中,小鸟是怎样寻找它的大树朋友的?生:问树根,知道大树被拉到山谷里去了。生:问大门,知道大树被运到村子里去了。生:问女孩,知道大树变成了灯火。师:老师从大家的回答中挑出了若干关键词,通过它们,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个故事的结构。2.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结构图,思考:小鸟三次的求助过程,它反复做了哪些事情?(提示:第一行的关键词都是关于什么的?第二行呢?)生:三次都是先写向谁求助,然后再根据对方的回答寻找朋友。师:对呀,三次的情节都是相似的,像这样的写法我们就叫做反复结构。【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课文入手,帮助学生迅速发现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问树根山谷问大门村子问女孩灯火二、拓展阅读,梳理反复结构1.师:其实,反复结构的写法在童话故事里是很常见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一定会很好》的故事。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2.师:哪位同学愿意与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学习成果?生:种子想站起来,结果长成了大树。师:同学们,这个故事里反复出现的情节是什么?生:先写它的愿望,然后再写它的变化。师:这样的写法就是——生:反复结构。【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在扩大阅读面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发现反复结构、梳理反复结构的能力。三、比较阅读,理解反复结构1.师:反复结构的运用,使得童话故事的情节更具魅力。接下来,我们再读两个童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犟龟》《爱心树》)出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童话故事,完成结构图。(每小组序号1的同学负责第一处情节,序号2的同学负责第二处情节,序号3的同学负责第三处情节,序号4的同学负责第四处情节)《犟龟》(遇上了谁?为什么劝它放弃?)蜘蛛:路途遥远——决定不可改变蜗牛:方向反了——决定不可改变壁虎;婚礼取消——决定不可改变乌鸦:狮王去世——决定不可改变《爱心树》(男孩想要什么?树怎么帮助他?)想玩耍——做游戏、吃苹果……想要钱——拿走苹果想要房子——拿走树枝想要一条船——砍断树干先要好好休息——坐在树墩上2.师:比较这2个童话故事,你觉得它们反复的情节能交换位置吗?为什么?(标准:会不会使故事变得不合理?)生:《犟龟》的反复情节能交换位置,不会对故事产生影响。(如答案相反,可引导学生联系犟龟的话: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生:《爱心树》的反复情节不能交换位置,因为这些要求是随着男孩不断长大而提出的。(如答案相反,可引导学生想象把后面情节提前是否可行。)师:也就是说,这里的反复情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前后顺序。3.师:童话故事的反复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像《犟龟》这一类反复的情节可以随意调换位置的,就叫并列结构;而像《爱心树》这一类不能随意调换反复情节位置的,就叫递进结构。【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深化学生对反复结构的认识,了解反复结构的不同类型。四、编写童话,运用反复结构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阅读了3篇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我们初步了解了童话故事的写作方法,聪明的我们可不可以试着创编童话故事中的反复情节呢?下面是一个童话故事的开头,请你尝试编写一个并列结构的故事情节。鳄鱼很想和长颈鹿交朋友,可长颈鹿实在太高了,既看不到鳄鱼,又听不到他的声音,怎么办呢?鳄鱼向其它动物寻求帮助……2.学生创编反复情节。3.全班交流,把精彩的反复情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设计意图】通过创编具有反复情节的童话故事,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童话故事的魅力,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童话的兴趣。师:今天,我们一起阅读了3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对于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特点与类型也有了了解。老师相信,只要我们继续阅读,会有更多的惊喜等待着我们。五、布置作业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看看能否找到反复的情节。【板书设计】童话中的反复结构特点:相似情节反复出现类型:并列结构递进结构【教学反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都深知阅读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每个学期的家长会上,我都会呼吁家长多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阅读面。但由于大部分的家长并不是教育专业出身,把这一任务交给他们往往收效甚微,有时候甚至由于选书不慎等问题而导致了反效果。因此,如何能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从上学期开始,我参与了广东省“十三五”重点课题《学生核心素养视域下区域阅读推进的策略研究》的研究,尝试通过系统而科学的研究解决这个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题。虽然只是开展了短短几个月的研究,但该课题已为我推开了成长路上一扇全新的窗。这些收获与所得也成为了我本节课的设计原点。在设计之初,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知道学生在阅读上存在哪些困难与不足?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往往是根据经验进行判断的。但这一方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判断结果的信度与效度受到影响。在参与了本课题的研究后,我阅读了一些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慢慢地转变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试图以数据统计为基础,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班内开展了一个小调查,围绕“孩子日常的阅读频率”“孩子日常的阅读时间”“孩子的阅读形式”“孩子在阅读中有用上什么好方法吗?”等问题,收集、整理了相关的数据,拥有了一份属于我们班的阅读状况的数据。从统计数据中我发现,我们班95.47%的孩子是处于“自行阅读”的状态之中,而与之相对的,是72.34%的孩子是缺乏相应的阅读方法的。因此,这就成为了我本节课的焦点之一。在设计中,我会特别重视阅读技巧、阅读策略上的指导。例如我会以“结构图”的使用为重点,训练学生通过结构图理清文章脉络。这对于他们以后的阅读,特别是长文的阅读是很有帮助的。找到了目标以后,我接下来思考的就是如何突破的问题。为此,我也阅读了一些解读新教材理念的专著与论文。其中,陈先云理事长从“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四个维度列出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引起了我的注意。细读这份清单,里面提出的不少要求都与学生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密切相关。而部编版的教材中也明确加入了阅读策略的单元。因此,我萌生了这样的想法,我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承担这样的一份责任——把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我们日常教学的课时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给出的答案是——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而应该把它放到单元中去、放到学段中去。这样的整体意识一旦树立,我们就能以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引领,以每个单元的双线结构为基础,对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用到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上。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就以认识童话中的反复结构为目标,以《那一定会很好》为引子,复习了《去年的树》,并拓展阅读了《犟龟》《爱心树》两个童话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这种重新整合并不是脱离课标、脱离教材的。例如我让学生了解反复结构时所运用到的“结构图”的方法,就是教参中所推荐的;我让学生学习《那一定会很好》这课书时,也是通过阅读提示中“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这一问题入手……对本课的研究,使我慢慢找到了如何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拓展学生阅读面,进一步提升他们阅读能力的突破口。“教研相长”——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动研究的开展,这是本课中我最大的收获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