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之乱再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6钟会之乱再研究赵瑞祺[摘 要]爆发于公元264年的钟会之乱,是三国后期的一场重大事件。这次叛乱的失败,虽有偶然因素,却隐藏着叛乱被提前预知、钟会姜维分工不当等一系列导致失败的重要因素。从根本上说,钟会叛乱不得人心,逆历史潮流而行,终将难逃被消灭的命运,具有较强的必然性。[关键词]钟会;姜维;三国;叛乱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6)09-0016-02作为牵扯到钟会、姜维、邓艾、司马昭等风云人物的三国后期重大事件,却因为其时处灭蜀之后、立晋之前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和其草草收场的结局而鲜被提及。至今,对于钟会之乱失败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偶然上,也有观点认为钟会一旦成功,就可以直指洛阳,改写历史[1]。但笔者认为,钟会的失败虽有偶然因素,总体上看却是历史之必然。一、钟会之乱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钟会之乱时处三国后期,此时魏、蜀、吴并立抗争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而逐步崩溃。魏国对内在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对外名将邓艾数次抵御姜维的北伐,而司马昭也在寿春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而蜀汉由于姜维九伐中原,力量日渐消耗,加上后主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窃弄机柄,导致朝政日非,民有菜色,终于被魏所灭。这时的吴国也在孙权死后内争迭起,社会矛盾愈发尖锐,实力下滑。所以,司马氏集团实现统一已是大势所趋。钟会之乱正是在这一新旧政权逐渐更迭的背景下发生的。灭蜀之后,钟会自认为能力足以战胜司马昭,在亡蜀将领姜维的支持下,能够实现进可以争夺天下,退也能据守蜀汉的目的,遂陷害同僚邓艾,于公元264年发动了一场反对司马氏的军事叛乱。最终,邓艾被杀,钟会、姜维均死于乱兵之手,叛乱瓦解。二、钟会之乱的失败原因1、叛乱被提前预知 根据钟会的为人风格,有不少人都对钟会之乱做出了预测。钟会夙慧早成,小时偷父亲药酒就有“偷本非礼,所以不拜”之言,十三岁时面对文帝更是有“战战粟粟,汗不敢出”的奇语[2],为时人所重。或许正因年少成名,钟会缺乏深沉的气度和隐忍的耐心,戏辱夏侯玄、陷害嵇康[3]都属于此类。针对他的叛乱预测也相应而生。《三国志》中记载:西曹属邵悌对司马昭进言:“愚谓会单身无重任,不若使余人行。”贾护军(贾充)进言:“颇疑钟会否”钟会之兄钟毓也曾密启司马昭,说钟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4]。 著名的才女辛宪英更是判断:“会在事纵恣,非特久处下之道。”[5]即使其最大假想敌司马昭对钟会作乱也早有预料,并认为钟会绝不会成功,反而会自取灭族之祸。《三国志》记载:“文王笑曰:‘……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足以图存,心胆已破故也。若蜀已破,遗民震恐,不足以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袛自灭族耳……’”[6]由此看出,司马昭依据有二:其一,蜀国人心已散,这股已经衰微的力量不足以成为谋反成功的依靠;其二,魏国军队由于思归心切,不会同钟会作乱取祸。他的分析的确十分中肯,因为钟会正是死于魏国变兵之手。可见在叛乱之前,的确已有不少人对钟会之乱先有预测了。[作者简介]赵瑞祺,男,河北邢台人,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河北石家庄,050000)。文史博览(理论)CultureAndHistoryVision(Theory)2016年9月Sep.201617这也使得司马昭早有应对,进而导致钟会失去了作为叛乱一方本应具有的先机。2、钟会和姜维的分工错位钟会陷害邓艾,独掌蜀中大权,坐拥20万兵马,却被乱兵杀死,谋反不讨自败。宋朝裴松之对姜维驱使钟会作乱不成评论道,如果钟会杀尽魏将,兵权在姜维之手,姜维杀死钟会恢复蜀汉是不太困难的。不能因为偶然的差池而否认姜维之谋[7]。虽然裴松之是站在姜维的立场上,但侧面上亦反映出叛乱不论后续进展如何,至少此事本身未成有着一定的偶然因素。不过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偶然之中隐藏着一个重要因素:钟会和姜维的分工错位。钟会先后从秘书郎(掌管图书经籍)升至尚书中书侍郎(又称通事郎,为中书令佐官),随后跟随司马师东征毋丘俭,掌管机密工作。司马昭时期钟会地位进一步攀升,先为司马昭献策阻止了曹髦的夺权企图,后跟随司马昭东征诸葛诞,表现十分出色,因此被誉为司马昭的“子房。史载钟会“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 [8]。不难看出钟会在司马昭心中的地位是多么显赫,为何钟会在谋反中却同以往判若两人?答案就在钟会的履历中。钟会长期掌管府内事务,并负责出谋划策,却在伐蜀之役前从无独自带兵作战的经历,也从未像毋丘俭、诸葛诞一样出任过地方郡守,有着当机立断的魄力。年复一年的周密的内务工作在铸就钟会高超的谋划能力的同时,也限制着钟会能力进一步提升,只需谋划而无需决断导致其魄力严重不足,难以独当一面,加之手下缺乏心腹,最终只能大力依靠姜维,且在关键时对坑杀诸将之事犹豫不决,反受其乱。表面上姜维经验丰富,大胆果断,是钟会有力的强辅,但事实并非如此。没有姜维,钟会孤掌难鸣,难成大事。可有了姜维,钟会全权依靠他,却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失败。史料里对姜维为钟会策划谋反方案的过程记载寥寥,只提到“维教会尽诛北来诸将”,和乱兵及城时告诉钟会“但当击之耳” [9](《三国演义》中矫诏讨伐司马昭的主意出自姜维 [10])反而对姜维劝说钟会谋反一席话记载得非常详细。由此推知:很可能是姜维由于心怀异志,一心想劝说钟会坑杀魏将从而恢复蜀汉,反而犯了战略性错误,对谋反本身的方案缺乏详细研究,故于史料中难以寻觅。而且姜维其人善断不善谋。有一个典型案例:姜维对反感宦官黄皓专权,当面向后主启奏杀掉黄皓,却被后主拒绝,后主命黄皓向姜维谢罪,姜维因惧怕只得屯田避祸[11]。本想锄奸却落得仓皇自保,其做事欠考虑可见一斑。主帅钟会缺乏魄力,犹豫难决;参谋姜维计划不周,草率行事。如此搭配,不但掩盖了钟会善谋姜维果敢的优点,更是将缺点无限放大,焉能不败?三、钟会之乱的后续假设假如钟会成功举事,钟会尽坑北来诸将成功举兵,恐怕钟会也难以成为下一个刘备。首先,钟会要抵抗近在长安大军压境、手下人才济济的司马昭,还要应对人心不稳的内部危机,前线一旦失利必会全盘崩溃,根本不会再有如姜维般退守剑阁的机会。其次,即使钟会战胜,与司马昭相持于汉中一带,前线相对稳定之后,姜维必会起事,实现其“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的诺言[12]。由于钟会对姜维严重低估,加之谋反成功后魏将尽死,蜀势力将不可避免的成为钟会手下的主要力量,钟会手下又无心腹,在与姜维的斗争中胜算不大。最后,倘若钟会在与姜维的较量中取胜,钟会自身也难逃实力减弱,偏据益州的命运。三国时代已近尾声,综合实力显著占优的司马氏集团统一天下已是不争的事实,钟会逆历史潮流而行,终将被统一的大潮淹没,难逃失败的命运。尽管部分史学家认为钟会之乱的失败属于偶然,但消息走漏这一客观因素的背后,存在着叛乱被提前预知、钟会姜维分工错误等一系列重要因素,进而导致叛乱失败。[参考文献][1]吕思勉.三国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127-128.[2]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2014.27-28.[3]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第二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2014.350-355.[4][6][7][8][9]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钟会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472-475.[5]房玄龄.晋书·列女·辛宪英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1673-1674.[10][11][12]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姜维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632-634.631-633.632-634.(责任编辑:黄涯)钟会之乱再研究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