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后企业发展的新挑战作者:捷盟咨询副总裁付立红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开启了新篇章。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下,中国企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企业战略如何重新调整、企业制度如何重新修订、企业文化如何重新塑造,都是需要我们全面审视和系统、深入思考的问题。领会十八大精神,审视企业管理十八大伊始,人们各有关注、各有研读。有人关心国家高层的人事变动,有人关心房地产调控趋势,有人关心股市走向,有人关心自己未来收入是否有望倍增……企业管理者、尤其是掌门人,格外关心企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即十八精神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对企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作为企业管理咨询从业者,我对十八报告有如下“企业式”(即将治企与治国类比)解读。十八大报告是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面对复杂、不确定的国内外环境,报告首先进行了“SWOT”战略分析,明确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定位了国家发展的使命与愿景,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长期目标与实现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长期目标,规划了“业务”方向与发展路径,系统明确了各“业务”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环境巨复杂,转型又不得不为,那么,战略就得突围。改革是最大红利,行政体制改革是战略突破口。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那么,是从什么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显然,是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公司化”政府来大转型,政府放权,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是转型关键期的最关键改革。政府先转型,社会才能转型,这是报告中隐含的逻辑。我们要清醒看到这一点,企业要重新构建自己的能力结构,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十八大报告是文化、思想的大纲。文化是积淀而成的,其内核是价值观念。多年救国建国治国的实践经验系统总结,沉淀形成了适合自己的管理思想、理论、原则与工作方法,并代代相传、与时俱进。报告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过去总讲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就是不知什么样的价值观,但一提到“普世”价值观就敏感、就回避。十八大报告开思想先河,明确“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不再是“资本主义”的,这些标准我们同样需要,因为人民需要。与其说十八大报告是国家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不如说是提升文明、启蒙进步的思想报告。十八大报告将各项“业务”发展的理念、政策都贯穿了科学发展观,以“员工”为中心,围绕“员工”的全面发展,将价值的创造与分配、资源的分配、权力监督等各方面进行了思想上的厘清。十八大报告是行动的指南。十八大报告明确了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无论“五位一体”还是军队国防、统一大业、人类和平,亦或执政党的自身建设,都有具体、明确的政策导向与要求。这些政策导向与要求,就是今天党和政府的行动指南,只待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贯彻落实。目前,各级组织都在开展学习十八大精神学习活动,我听到有人说学习是为了尽快学会十八大报告中的新名词、新说法这类“话语”,他们的想法是通过掌握“政治语言”以利于“官话对待”,以求不说“过时”的话,这代表一些官员的心理。顶层设计重要,但首创精神仍是需要提倡的,有了“行动指南”,各种试点改革就有了方向,成功率就更高,所以需要各级政府要行动起来,主动加入到转型的历史潮流中,为国家、为后代做些有益的事、积德的事。学习十八大报告,其意义不仅是企业干部的“政治学习”,更要联系企业实际,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自省自励,用十八大精神和报告中体现的逻辑思维来修正企业管理。1.审视企业战略,我们存在哪些机遇与挑战?战略决定未来。仅就生态而言,在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说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战略的提出,为市场提供了大量机会。生态、环境工程方面的事业将会得到政策支持,有关“绿色”的、“循环”的、“低碳”的及“生态修复”等产业领域均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一些落后的、破坏生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也将产生许多新的事业机会,这需要企业家们去把握洞察市场、把握机会,从战略上重新布局。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许多企业的严重挑战。按“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要求,未来,政策会进一步约束企业对生产要素资源的需求。生产型企业必须提前研究,制定应对生态要求的、基于先进技术、装备改进的新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提前转变生产方式,以技术创新替代资源要素,减少排放与污染,适应未来的要求。在改善需求结构、创新建设、城乡一体化、现代农业、科技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企业也面临很多机会,需要企业抢抓机遇。“收入倍增”目标给许多企业带来成本上升的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化为调整企业产业产品结构、增加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2.审视企业制度,我们是否建立了先进的流程与制度?制度提供活力。十八大报告,虽然没有直接讲到企业管理,但通过对“法治”思想及制度约束的强调,我们深深领会到,在企业中同样需要进一步解决制度优化和在制度上形成对权力有效监督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如果没有建立适应国际竞争的组织体系、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决策机制,是难以取胜的。中国的许多企业,董事会制度形同虚设,企业一把手可以越过所以控制环节,主观做坏事、非主观做错事,给企业造成沉重的损失。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中国企业还在成长过程中,经营管理需要不断摸索,尤其在中国“人治”文化色彩比较浓重的环境下,企业制度如何建设、如何真正发挥作用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毋庸讳言,在一些企业中,领导者往往成为企业制度的破坏者。这种情况下,企业制度只能约束一部分人,显然是失效的。制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很关键。“合理合法”是中国人的口头禅,人们习惯于把合情合理置于第一位,否则有制度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执行。因此,中国企业在制度建设中必须考虑合理性问题。科学性,就是企业的流程与信息化。流程与客户有关就是科学的,流程跟客户无关就是不科学的。将流程固化为信息系统,实现管理的科技化。当然,始终存在人才的激励的问题。因此,我们的企业在制度建设上还有许多需要突破的地方、值得优化的方面。制度的活力迸发出来,企业才能在全球化经营中、在成本上升的条件下,成为有内在竞争力的企业、成为雇员工作的好场所。3.审视企业文化,我们是否拥有优秀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大报告中,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高度重视,有专篇描述。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24字的核心价值观。这比十七届六中全会及之前提出的社会主义四大“核心价值体系”更清晰、易传播。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或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一般规律上,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影响因素是一国的传统文化、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更直接一点讲,对社会文化起直接影响的因素是政府的导向与官员的言行。但企业在文化上的贡献也应该是巨大的,因为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就业的主体,企业建设出优秀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向好促进意义非凡。中国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还有难度。现实中,企业管理对企业文化的态度往往都是这样的情形:开会研究、坐下来想想,文化很重要,讲话中也很给位置;管理行为中,将文化变为其次,因其不与经济利益直接相关;在信息不对称的决策中、在繁忙的“救火”过程中,“文化”可以不要。文化的自信只能来自于自强。文化靠自强。别人不能给你文化,企业文化要靠企业家精神去培育,这比其他管理工作更需要费心、费神,但这事关企业长远发展。从本质上看,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企业对人的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在90后进入职场的今天,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新生代,企业管理需要转变方式。企业文化是较之科学管理更高层面的管理思想与方式,实施企业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必须迈过的坎。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贯彻十八大精神,全面提升管理学习十八大,就要贯彻十八的精神。企业不能“精神懈怠”,更要警惕“能力不足”的风险。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企业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在全球化的今天,真正的品牌企业,其力量来源于组织本身,正如一位社会精英,他的成功源自于健康的机体、聪明的大脑与智慧的心。那么,管理的作用就相当于人的脑与心的功能。“脑”的功能决定如何思维与决策,之后才有企业的战略管理、流程组织管理与绩效管理,这是管理问题;“心”的功能是决定“标准”选择,要什么、要多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第一还是第二,这个文化问题。文化决定着管理,管理沉淀出文化。可见,管理对于想打造市场品牌的企业而言是第一因素与关键,管理提升的背后是文化的提升。正如韦尔奇先生所说:“如果你想让列车时速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可见,提升管理需文化先行。1.企业的战略管理提升要从科学发展观着眼市场经济,战略制胜。越来越多的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着无法良性实施的困境。企业的战略管理管的是什么?是企业的明天,是企业的未来,解决的是到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的使命和愿景的定位直接关系着企业战略,说到底这还是个文化理念的问题。企业的战略管理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着眼,把握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以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来明确企业的使命和愿景。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要科学管理,首先是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缺失或战略管理不科学,企业会迷失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经济规律与运行规则办事,加强市场趋势研究,审视自身的优、劣势,对未来进行定位与规划。战略意识是企业家洞察力与领导力的综合体现,优秀企业无一不是靠战略制胜的。相反,像柯达那样不能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自己、最终导致失败的企业,正是洞察力不够、战略管理缺失的结果。许多企业都在讲“创新”,但行动起来却还是“照旧”。管理者们乐于把精力放在短期见效的业绩上,以满足“仕途”的需要,很少有见投入大量精力于真正的创新上——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财力、人力与时间,管理创新则面临利益格局难调整、文化难改变的困境。贯彻十八大精神,必须从三方面提升战略管理。第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公民型”的,是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追求的是经济盈余。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忽视自身发展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利润追逐成为了生产经营的唯一目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之核心“以人为本”所要求的企业尊重人、依靠人、塑造人的宗旨。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企业战略管理中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道德、生态等方方面面。企业不应再将目光锁定在利润增长上,而要追求经济盈余(或叫价值最大化),要为社会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所谓经济盈余,并非利润最大化,而是企业所创造的有效增加值最大化、企业新创造价值的最大化。经济盈余反映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实际水平,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一些企业按EVA(经济价值增加值)来评价经营结果,虽然进步了,但还是缺少许多评价维度,不够全面。许多中国企业缺乏经济盈余的观念,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转移价值。比如,通过大幅压缩员工薪资福利支出以扭亏为盈,将员工的价值转移成了股东的价值;又比如,许多企业热衷于房地产与矿产,放弃制造本业,热衷于金融与资本运作。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管理方式。第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企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