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1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本体论)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第一章2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其一,具体的科学知识是可以直接检验和实证的,但世界观的理论却无法用科学实验或社会个案调查和分析等方法予以证实。其二,具体的科学知识有正确的解,而世界观的理论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其三,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直接涉及价值问题,而世界观理论却必须同时作出价值判断。第一章32.世界观的分类①朴素的世界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些关于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带有自发性、零散性,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特点。在此意义上,人人都有世界观,都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的某些信念和观点,但这不是说,人人都是哲学家。第一章4②宗教世界观:是超现实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信仰体系。宗教世界观对世界的看法往往借助于人们心理移情的方式把自然力量人格化,社会力量神秘化,通过相似性的表象或直觉形象间的神秘关联,体认神与世界的诡秘关系。宗教世界观强调,只有信仰了的东西才是真理。第一章5③哲学世界观:是根据真理性的原则,把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范畴、原则系统化,形成内在统一的理论体系去解释世界,并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哲学世界观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哲学世界观通过论证,强化概念的科学性,观点的合理性、知识的科学性以及推论的逻辑性。哲学世界观强调,只有真理的东西才值得信仰。第一章63.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关键词:“关系”问题,而不是关于思维的问题,或者关于存在的问题。第一章7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哲学本体论)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认识论)引申:思维怎样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方法论)第一章8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第一章9唯物主义哲学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泰勒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主张,生成世界的本原是“无定”,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各种事物与性质共生共处的中间状态。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是本原。一定的意义上,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它一方面像“无定”一样不定形和无限,另一方面又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本原: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同时,赫拉克利特还是一个著名的辩证法家,他指出:“万物常变,无物常驻,如同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第一章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直观+想象+猜测。特点:①哲学与具体科学没有分化,直观性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天然结合在一起,朴素型。③较为肤浅,具体性。第一章11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蒂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狄德罗的自然观存在形而上学倾向。他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纯粹数量增长”,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认为由元素组合的事物,通过嬗变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环的局面。第一章1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维方法:分析的方法。特点: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不彻底性。第一章13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在狄慈根在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第一章14唯心主义哲学形态:1、客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抽象的“客观精神”)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具体事物则是不真实的,但它们分有了“理念”,所以是半实在半虚幻的。而“物质”是绝对的非存在朱熹认为:“理”是先于物质存在的实体,是产生万物的神秘的根源。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它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第一章152、主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主观精神”或万物共相、本质为人心所造)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贝克莱认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独立于一切而又是创造一切的万物的本源.它是不依靠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精神实体.第一章16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休谟:当我们亲切地体会我所谓我自己时,我总是碰到这个或那个特殊的知觉,如冷和热,明或暗,爱或恨,痛苦或快乐等等的知觉。任何时候,我总不能抓住一个没有知觉的我自己,而且我也不能观察到任何事物,只能观察到一个知觉。当我的知觉在一个时期内失去的时候,例如在酣睡中,那么在那个时期内的我便觉察不到我自己,因而真正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康德:既肯定了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必然真理性,但是又在现象世界之外设立了一个永不可能被认识的自在世界——“物自体”。现象世界是物自体在人类理性中所呈现出的样子,但是由于人类心灵先天框架和范式的影响,认识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而且永远无法校准第一章1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彻底的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小结第一章18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联系的观点承认矛盾孤立的观点否认矛盾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章19(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观的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水、火和气等)直观性和猜测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原子论)机械性和非辩证性第一章20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第一章2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列宁第一章22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要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就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精神和意识之外而存在2、物质具有可知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认识论,物质的特殊形态可以被感觉所感知,物质的一般本质又可以通过感性认识,为人类的理性所把捉。3、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第一章23(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意识的来源、本质和作用2、社会的物质性第一章241、意识的来源、本质和作用第一: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第一章25第二:意识的本质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一方面,意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另一方面,意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一方面,意识具有主观差异性,另一方面,这种主观差异具有客观根源一方面,意识具有主观特征,另一方面,意识的主观特征都可以找到客观的基础第一章26第三: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第一章272、社会的物质性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第二、人类实践活动的物质性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物质性第一章2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和实践意义:世界统一于物质,在哲学上就要求我们的思维活动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坚持唯物主义路线,在实践中就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视频:大跃进与人民公社第一章29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什么是实践,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观点对于唯物史观的意义)第一章30几种关于实践的观点王守仁:“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费希特:认为实践就是精神性的“自我”产生和设定“非我”即客观世界的行动第一章31黑格尔: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达到真理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在黑格尔那里实践只是绝对观念的体现,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杜威:实践概念与经验概念是一致的。他把实践看做一个不断伸向未来的、能动的创造活动,认为经验就是生活、行动、实践。第一章32(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科学的实践观2、实践的基本特征3、实践的基本形式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一章331、科学的实践观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最根本方式。实践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第一章342、实践的基本特征(1)、物质性:实践是具有客观现实性的感性活动(艺术家的雕塑)第一章35(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实践与动物的本能性活动)第一章36(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活动《鲁宾逊漂流记》:“我不断地带着一种高兴的心情想到我多么像一个国王。第一,全岛都是我个人的财产,因此我具有一种毫无疑义的领土权。第二,我的百姓完全服从我,我是他们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作任何工作,倘若有助手和工具,本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若单凭一个人空手去做,便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第一章373、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人与社会的实践关系)(3)、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人与自身意识的实践关系)第一章38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一,实践生成和发展了人的自然属性第二,实践生成和发展了人的社会属性第三,实践生成和发展了人的精神属性第一章39(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的关键第一章40实践的结构物质生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作为历史剧中人和剧作者的人民群众第一章41小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第一章42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什么是联系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一章43联系概

1 / 19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