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匡超人灵魂蜕变的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论匡超人灵魂蜕变的意义作者:葛虹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5年第03期摘要:“匡超人”是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儒林群像的一个典型,作者吴敬梓通过刻画这一人物,形象地反映科举制度吞噬人灵魂的本质。匡超人精神堕落经历了三部曲,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它的典型意义在于有力地揭露了八股取士制度毒化人心、摧残人才的罪恶。关键词:蜕变封建文化儒林士人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收官,这期间产生了众多小说杰作可以说是星光熠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便是其中一颗灿烂星座。《儒林外史》被称为古代文学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与其他长篇小说不同的是,小说并没有一个中心人物,而是通过一串“儒林代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八股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摧残。他所塑造的“儒林代表”系列形象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有范进、严监生等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实际上,《儒林外史》中的每个形象都是一个典型,都具有自身不可替代的典型意义,我们在此要分析的典型是匡超人,他从自身角度体现了科举制度吞噬人灵魂的本质。一、从“勤奋上进”到“泯灭良知”《儒林外史》的深刻之处在于将所有“儒林典型”演变过程都置于大的社会背景之下,每个典型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但又显出了惊人之相似之处,那就是时代与制度造就了儒林的典型,独特性都指向了共同点。匡超人的蜕变过程就描绘了一个原本质朴的灵魂如何被科举制度腐蚀和吞噬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独特的,只属于匡超人。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完成这个堕落过程的吧。(一)真诚侍父,孝顺乖觉匡超人原本出身贫寒,无获取功名之心。当初马二先生遇见他时,他流落他乡,正为没有盘缠回家侍候病父而倍感难受。靠着马二先生接济的银子,他返乡后杀猪、磨豆腐,辛苦度日,将生意做得甚是不错。匡超人也没有一般书呆子那种迂腐的性格。他敬重邻里,言行乖觉,甚至赢得了保正潘老爹的青睐,这为日后在杭州结识潘保正的弟弟潘三打下了基础。匡超人与范进等的迂腐不一样,这个时期的匡超人能做到孝敬高堂、敬邻睦里,为人伶俐,且谋生能力很强。所有这些,都是他作为一个农家子弟质朴本性的自然表现。(二)醉心举业,渐失质朴龙源期刊网匡超人毕竟是“心在儒林”,举业仕进的念头还是会不知不觉的在他脑海里萦绕。他在照顾病父的同时,还是要“读八股文章,每夜四鼓才睡。”甚至在栖身他家的情况下,仍每夜“点灯念文章”。被夜间偶经此地的本县老爷李本瑛看到,后来把他取为童生第一名案首。匡超人因此初获成功,也由此醉心举业,甚而不顾父亲重病在床赴府考和院考。也正是此时,他灵魂开始渐失原本的质朴。(三)混迹“名士”,欺世盗名匡超人终于跃出龙门,成为“成功人之”,也结交了杭城的一班“名士”。这帮人自命风雅,可是骨子里极其艳羡功名,是顶着“名士”的光环,到处写诗,遍结权贵,招摇赚名。慢慢地,匡超人陷入了名利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当初的质朴也就荡然无存了。(四)结交恶吏,利欲熏心后来随着与潘三及杭州“名士”的深入交往,匡超人学会了吹牛诓人、混世盗名。在潘三的挑唆与引诱下,他变成了利欲熏心、无惡不作的市井恶棍,完成了从“质朴”到“恶棍”的蜕变。(五)停妻再娶,天良丧尽潘三入狱,李本瑛升任给事,匡超人只身进京,在老师的“照看”下,考取了内廷教习之职。为了荣华富贵,竟不顾父亲教诲,强行将郑氏娘子送回乐清老家,停妻再娶。潘三虽无恶不作,干尽了坏事,但在匡超人困难之际,时常周济他,并成就了他的一门婚事。可是当潘三入狱后,匡超人为免受牵连,竟不肯见潘三,忘恩负义、虚伪自私之嘴脸显露无遗。当初马二先生是他的“盟兄”,又是他走入科举的领路人。但这时他评价这位恩人是“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全然没有兄弟情义、十足的市侩跃然纸上。匡超人停妻再娶,伦常丧尽;对恩人的无情、“盟兄”的贬低,更显出负义忘恩,已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寡廉鲜耻之徒。二、蜕变背后的动因透视善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行动者的动机,以及他与相关方面的关系是否得到适当的发展。而匡超人显然在变通中,迷失了方向。(一)突变中迷失理性,飘飘然中忘却了自我在《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出场给我们的印象是较为清新爽目的。他无生意可做时便捧卷以读,既要谋生,又不荒废学业,颇有些洁身自好、君子固穷的清高气。回到家乡后的匡超人也是心口如一的。他奉养父母,辛勤劳作,敬重兄嫂,巧言排难,和睦邻里,挑灯夜读。龙源期刊网偶然的机遇,知县李本瑛悯其寒门苦读,对其拔擢,他的梦想竟在眨眼之间变作了现实,眼前幸福的光环顿使他目眩神迷,于是陶陶然而不能自已了。匡超人避祸杭州,结识景兰江等一批“名士”,后又结识了衙门强梁潘三,并与其沆瀣一气,朋比为奸。后又停妻再娶,嫌弃旧友;(甚至对马二先生也不屑一顾,而如果没有马二先生他不能有后来的“辉煌腾达”,这样忘恩负义,标志匡超人灵魂已经堕落不堪、儇薄无耻。)匡超人从一个还算质朴尚能恪守孝道的的农家子弟,迅速地堕落成为寡廉鲜耻的卑鄙小人,固然说明了封建社会的道德世界即将轰然坍塌,维系封建道德的各种理念与说辞的苍白无力和虚伪,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整座道德大厦将倾的必然性,具有入骨的深刻性。(二)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匡超人这个典型形象按照情节的变化与发展,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也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可怜,可爱,可惜,可鄙,可悲。众所周知,“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吴敬梓在揭示衰败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罪恶及其对知识分子毒害的同时,深刻地剖析了这一人物形象本质内核的悲剧性,就是一般所说的“性格便是命运”。匡超人生长在农村,先前不失上进之心,只是由于客观外力的压抑使他另作别图,意在改变处境,此时匡超人尚能敦伦修行,克尽孝道,安贫守陋。发迹初始,也是他潜意识突破“自我”压抑之时,从此开始,遍交“名士”,投身潘三,他的自我控制机制逐步紊乱,进而迷失,另一方面潜意识中的“恶”则慢慢释放,不时地、或强或弱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匡超人悲剧形象发展的结果,既是其社会环境的塑造使然,又是其自身性格发展的结果。这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当人由一个极端突然进入另外一个极端,便会承受不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大差异。人类为了适应这个差异,要么努力的改变自己,让自己融入这个变化了的环境之中,如匡超人之流;要么以自己微薄之躯与整个社会相抗衡,最后不容于这个社会,如贾宝玉之类。两种情况都是悲剧,贾宝玉可以这么做,因为他有一个显赫的家庭做支撑,不用考虑基本生存问题;但匡超人不可以,他必须得先解决吃喝问题,物质上的匮乏,使匡超人之流难以清高起来。也就是说,还没有解决本我,即基本的生存问题,一旦环境发生巨变,人就容易迷失自我。三、匡超人的典型意义《儒林外史》的宗旨就是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病,进而映射出末世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深刻揭示出只求功名的社会风气造成知识分子心灵被扭曲和异化的社会悲剧。作为一部优秀的讽刺作品,它并非泛泛地丑化儒林士子,而是从细微、复杂与变异的人物个性刻画中,反映出现实人生。尤其是从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人性格发展的必然规律,使读者自然会将人物命运与时代联系起来,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儒林衰败的社会根源。它的“儒林群丑”每一个都代表了“儒林”与社会黑暗与丑恶,每一个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意义。龙源期刊网(一)“匡式”精神堕落典型地体现出封建文化的没落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士阶层日益式微,这就产生了匡超人这类假名士。他们不能通过科举谋取富贵,又不能像职业劳动者那样自食其力,就去附庸风雅,趋炎附势,以虚名去骗利,追求异路功名。匡超人就是从八股举业之路毫不犹豫地“跳槽”,投身到这“不中进士怕比中进士享名还要多”的名士群体。这不能不说是封建文化沦落的悲剧。然而浮沉不定的名士群体名高而利薄,离无止境的金钱欲望的满足相差太远。匡超人便再次“跳槽”到一个更为吸引人的名利场,即衙役群体,从而获利无穷,完全堕落成奸诈败类。又一次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封建道德伦理的苍白无力。非常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匡超人作为孝子时只是穷苦度日的一介草民;而当他变成奸邪无赖时,温州学政却可以贡入太学。结发之妻病入膏肓,他却是洞房花烛,竟然以《琵琶记》蔡状元入赘牛相府自喻,完全显示出卑鄙无耻。这些都是对封建的礼教制度活生生的写照,显示出封建伦理道德控纵能力的软弱和封建制度诱人堕落的实质。(二)群体价值取向片面,传统思想文化已无补于现实社会的遍体疮痍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中,人必须服从社会,服从群体的需要,即“三纲五常”,都是否定个人、丛遵群体。由于当时社会的群体价值取向是不管什么道德文章,只要获取功名富贵就是成功,这成为“儒林人”一致追求的目标。匡超人为迎合他人(即统治阶级群体)的评价标准,实现自我价值,不惜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在片面的、颇具欺骗性的群体价值观的导向下,他逐步放弃了质朴个性消融了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学会了迎合这个群体的大势,最终堕落为毫无操守、寡廉鲜耻、不择手段的无耻之徒,这实际上是导向的必然结果。小说在展示匡超人蜕变的过程中揭示了其蜕变的社会原因与文化根源。吴敬梓生活在清代初年,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了穷途末路,思想文化也进入暮气沉沉的阶段。统治者在文化上极力延续僵化思想、腐蚀人性的八股科举制,使八股举业成了读书人升官发财的唯一途径,“有本事进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光宗耀祖”,同时也成了读书人腐化堕落的催化剂——造就了不学无术的假名士和统治者的真奴才。科举制度从最初在人才选拔上具有的积极意义变成了阻碍发展、催生追求功名富贵的恶俗的温床,有多少匡超人这样原本质朴的知识分子被它浸染、毒化,成为欺世盗名、利欲熏心的无耻之徒。匡超人的典型意义具有独特性,他与撞板、中举发疯的周进、范进不同,从穷困潦倒中飞黄腾达;也与杨执中从开始襟怀冲淡到后来诈骗钱财,求乞权门不同。在从质朴到堕落的过程中,他有着自己的演变之路。通过这个典型,吴敬梓深刻揭示出末世科举制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使人堕落,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和败坏了传统人伦关系,正如后来鲁迅所说的那样科举制度吃人,封建社会吃人!作者囿于历史环境未能提出解决办法,但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中,敢于龙源期刊网对封建制度赖以延续的根基提出懷疑,这已经难能可贵了,吴敬梓也因此成为近代新文化诞生浪潮掀起的先声。参考文献李汉秋,儒林外史鉴赏词典(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修订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刘春雪,《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形象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张燕翔,解读《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形象,文艺生活,2011年第6期(通信地址:116023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