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大头医生编辑整理英文名称fistulaofintestine类别消化科/肠道疾病/肠道其他疾病ICD号K63.2概述肠瘘(fistulaofintestine)是指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脏器或者体外出现病理性通道,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肠瘘可分为内瘘(internalfistula)和外瘘(externalfistula)两类。肠内瘘是指肠管之间或者肠管与其他脏器之间出现的病理性通道,肠内容物不流出腹壁,如小肠间内瘘、小肠结肠瘘、小肠胆囊瘘、小肠膀胱瘘等。肠管与体外相通则称肠外瘘。临床上,根据瘘口所在部位、经瘘口流出的肠液量、肠道瘘口的数目、肠道是否存在连续性以及引起肠瘘的病变性质等,将肠瘘分为高位瘘与低位瘘、高流量瘘与低流量瘘、单个瘘与多发瘘、端瘘与侧瘘以及良性瘘与恶性瘘等。概述瘘口位于Treitz韧带100cm近侧者称高位肠瘘,包括十二指肠瘘及近端100cm内的空肠瘘;肠瘘在其远侧者称为低位肠瘘。高位肠瘘肠液丢失多,产生的后果严重,处理亦较困难。如果肠壁部分缺损造成瘘而肠道连续性仍存在者称为侧瘘;如果肠管完全横断或接近横断,肠内容物完全经瘘口流出则称为端瘘,也称完全性瘘。将24h空腹肠液排出量>500ml定为高流量瘘,<500ml称为低流量瘘。肠壁上的瘘口只有1个者称为单发瘘,肠壁上瘘口为多个则为多发瘘。概述由良性疾病所引起的肠瘘称为良性瘘,由恶性肿瘤引起的肠瘘称恶性瘘。肠瘘是临床较难处理的疑难病。近年,由于感染控制、营养支持和手术技术的进展,特别是生长抑素、生长激素和介入治疗等方法的应用,其临床治疗效果有所提高。流行病学肠瘘,因手术引起者占75%~85%,疾病造成的自发性破裂占15%~25%。病因肠瘘的常见原因有手术、创伤、腹腔感染、恶性肿瘤、放射线损伤、化疗以及肠道炎症与感染性疾病等方面(表1)。临床上肠外瘘主要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是术后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的病因是术后腹腔感染,吻合口裂开、肠管血运不良造成吻合口瘘。小肠炎症、结核、肠道憩室炎、恶性肿瘤以及外伤伤道感染,腹腔炎症、脓肿也可直接穿破肠壁而引起肠瘘。有些为炎性肠病本身的并发症,如Crohn病引起的内瘘或外瘘。根据临床资料分析,肠瘘中以继发于腹腔脓肿、感染和手术后肠瘘最为多见,肠内瘘常见于恶性肿瘤。病因放射治疗和化疗也可导致肠瘘,比较少见。发病机制1.病理改变分期典型肠瘘的发生发展一般经历4个阶段,相继出现以下病理改变:(1)腹膜炎期:主要发生于创伤或手术后1周以内。由于肠内容物经肠壁缺损处漏出,对漏口周围组织产生刺激,引起腹膜炎症反应。其严重程度依瘘口的位置、大小、漏出液的性质和数量不同而异。高位、高流量的空肠瘘,漏出液中含有大量胆汁、胰液,具有强烈的消化、腐蚀作用,而且流量大,常常形成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瘘口小、流量少的肠瘘则可形成局限性腹膜炎。发病机制(2)局限性脓肿期:多发生于肠瘘发病后7~10天。由于急性肠瘘引起腹腔炎症反应,腹腔内纤维素渗出,引流作用,大网膜的包裹,肠漏周围器官的粘连等等,使渗漏液局限、包裹形成局限性脓肿。(3)瘘管形成期:上述脓肿在没有及时人为引流情况下,可发生破溃,使脓腔通向体表或周围器官,从肠壁瘘口至腹壁或其他器官瘘口处,形成固定的异常通路,脓液与肠液经过此通道流出。(4)瘘管闭合期:随着全身情况的改善和有效治疗,瘘管内容物引流通畅,周围组织炎症反应消退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瘘管将最后被肉芽组织充填并形成纤维瘢痕而愈合。发病机制2.病理生理改变肠瘘出现后,除了原有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外,肠瘘本身也会引起一系列特有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包括: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营养不良、消化酶的腐蚀作用、感染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等方面。依据瘘口的位置、大小、流量以及原有疾病的不同,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瘘口小,位置低、流量少的肠瘘引起的全身病理生理改变小;高位、高流量的瘘则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比较明显,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导致患者死亡。发病机制(1)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肠瘘按其流出量的多少,分为高流量瘘与低流量瘘。消化液丢失量的多少取决于肠瘘的部位,十二指肠、空肠瘘丢失肠液量大,也称高位肠瘘,而结肠及回肠瘘肠液损失少称低位肠瘘。大量肠液流失引起脱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营养不良:因肠液丢失,肠液中营养物质和消化酶丢失,消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加上感染等因素,更是加重了营养不良,其后果与短肠综合征相同。发病机制(3)消化酶的腐蚀作用:肠液腐蚀皮肤可使皮肤发生糜烂和溃疡甚至坏死,消化液积聚在腹腔或瘘管内,可能腐蚀其他脏器,也可能腐蚀血管造成大量出血,伤口难以愈合。(4)感染:肠瘘一旦发生后,由于引流不畅而造成腹腔内脓肿形成。肠腔内细菌污染周围组织而发生感染,又因消化酶的腐蚀作用使感染难以局限,如肠瘘与胆道、膀胱相通则引起相应器官的感染,甚至发生败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营养不良和感染是肠瘘病人的三大基本病理生理改变,尤其是营养不良和感染在肠瘘病人往往比较严重,而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可引起脓毒血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最后出现MOF而死亡。临床表现肠瘘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其病情轻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肠瘘的类型、原因、患者身体状况以及肠瘘发生的不同阶段等。肠间内瘘可无明显症状和生理紊乱。肠外瘘早期一般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腹胀、腹痛、局部腹壁压痛反跳痛等。手术后患者,有时与原有疾病的症状、体征难以区别,临床医师对病人诉腹胀、没有排气排便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将此归结为术后肠蠕动差、肠粘连等,往往失去了对肠瘘的早期诊断。临床表现在瘘管形成、肠液溢出体外以后,则主要表现为:瘘口形成与肠内容物漏出、感染、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1.瘘口形成与肠内容物漏出肠外瘘的特征性表现是在腹壁可出现一个或多个瘘口,有肠液、胆汁、气体、粪便或食物流出。唇状瘘可在创面观察到外翻的肠黏膜,甚至破裂的肠管。瘘口周围的皮肤红肿、糜烂。由于消化液的作用,可出现大片皮肤或腹壁缺损。十二指肠瘘和高位空肠瘘,流出量可很大,达4000~5000ml/d,含有大量胆汁和胰液,经口进食的食物很快以原形从瘘口排出;低位小肠瘘,流出量仍较多,肠液较稠,主要为部分消化的食糜;结肠瘘一般流出量少,呈半成形的粪便,瘘口周围皮肤腐蚀较轻。临床表现肠间内瘘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泻,应用止泻剂无效。肠道与输尿管、膀胱或者子宫发生的瘘,则可出现肠内容物随尿液或者从阴道排出,或者尿液随大便排出。2.感染感染是肠瘘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腹腔感染,特别是腹腔脓肿可引起肠瘘。肠瘘发生初期肠液漏出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腹腔感染、腹腔脓肿,如病情进一步发展还可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脓毒血症等临床表现。3.营养不良由于肠内容物特别是消化液的漏出,造成消化吸收障碍,加上感染、进食减少以及原发病的影响,肠瘘病人大多出现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可有低蛋白血症、水肿、消瘦等相应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4.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依肠瘘的位置类型、流量不同,有程度不等的内稳态失衡,可以表现多样,常见的是低钾、低钠、代谢性酸中毒等。5.多器官功能障碍肠瘘后期,病情得不到控制,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较易出现胃肠道出血、肝脏损害等。此外,肠瘘病人还可能存在一些与瘘发生相关的疾病,如消化道肿瘤、肠粘连、炎性肠病、重症胰腺炎以及多发性创伤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十二指肠瘘发生后,患者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持续性腹痛,以右上腹最明显,局部腹壁肌肉紧张、压痛、反跳痛,可伴有高热、脉速,白细胞升高。临床表现一般发生于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胃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吻合口瘘、盲襻梗阻、十二指肠憩室以及内镜检查损伤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漏出液的多少有关。瘘孔较小,漏出物仅是少量的黏液和十二指肠液,症状较轻,愈合较快;若瘘口较大则有大量的水样胆汁漏出,伤口附近的皮肤很快发生糜烂,大量消化液的流失,很快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死亡。空肠回肠内瘘常有腹泻,外瘘则有明显的肠液外溢,瘘口皮肤红肿、糜烂、疼痛,并常有腹腔感染。临床表现长期外瘘,肠液丢失量大则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当肠腔与其他脏器,如泌尿系等相通时,常出现相应器官的感染症状。肠瘘的远端常有部分或是完全性梗阻。持久的感染、营养摄入困难可造成营养不良,体重迅速下降并发症1.肠瘘病人大多出现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可有低蛋白血症、水肿、消瘦、低钾、低钠、代谢性酸中毒等。2.肠瘘病情进一步发展还可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脓毒血症等。还可能存在一些与瘘发生相关的疾病,如消化道肿瘤、肠粘连、炎性肠病、重症胰腺炎以及多发性创伤。实验室检查瘘管造影:通过口服染料或者通过插入瘘口的导管或直接用注射器注入瘘管内,行瘘管造影。口服经过稀释的骨炭粉或亚甲蓝后,定时观察瘘口,记录骨炭粉或亚甲蓝排出的量和时间。如有染料经创口排出则瘘诊断明确;根据排出时间,可粗略估计瘘的部位;根据排出量的多少,可初步估计瘘口大小。瘘管造影有助于明确瘘的部位、大小、瘘管的长短、走行以及脓腔范围,还可了解与肠瘘相关的部分肠襻的情况。其他辅助检查1.腹部平片通过腹部立、卧平片检查了解有无肠梗阻,是否存在腹腔占位性病变。2.B超可以检查腹腔内有无脓肿及其分布情况,了解有无胸腹水,有无腹腔实质器官的占位病变等,必要时可行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3.消化道造影包括口服造影剂行全消化道造影和经腹壁瘘口行消化道造影,是诊断肠瘘的有效手段。常可明确是否存在肠瘘、肠瘘的部位与数量、瘘口的大小、瘘口与皮肤的距离、瘘口是否伴有脓腔以及瘘口的引流情况,同时还可明确瘘口远、近端肠管是否通畅。其他辅助检查如果是唇状瘘,在明确瘘口近端肠管的情况后,还可经瘘口向远端肠管注入造影剂进行检查。对肠瘘患者进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应注意造影剂的选择。一般不宜使用钡剂,因为钡剂不能吸收亦难以溶解,而且会造成钡剂存留在腹腔和瘘管内,形成异物,影响肠瘘的自愈;钡剂漏入腹腔或胸腔后引起的炎性反应也较剧烈。一般对早期肠外瘘病人多使用60%泛影葡胺。将60%的泛影葡胺60~100ml直接口服或经胃管注入,多能清楚显示肠瘘情况。其他辅助检查肠腔内和漏入腹腔的泛影葡胺均可很快吸收。不需要将60%的泛影葡胺进一步稀释,否则造影的对比度较差,难以明确肠瘘及其伴随的情况。造影时应动态观察胃肠蠕动和造影剂分布的情况,注意造影剂漏出的部位、漏出的量与速度、有无分支叉道和脓腔等。4.CTCT是临床诊断肠瘘及其并发腹腔和盆腔脓肿的理想方法。特别是通过口服胃肠造影剂,进行CT扫描,不仅可以明确肠道通畅情况和瘘管情况,还可协助进行术前评价,帮助确定手术时机。其他辅助检查炎症粘连明显的肠管CT检查表现为肠管粘连成团,肠壁增厚和肠腔积液。此时手术,若进行广泛的粘连分离,不但不能完全分离粘连,还会造成肠管更多的继发损伤,产生更多的瘘,使手术彻底失败。5.其他检查对小肠胆囊瘘、小肠膀胱瘘等应进行胆管、泌尿道造影等检查。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史和有关检查,肠瘘的诊断多无困难,但是,为了实施正确的治疗,对肠瘘的诊断需明确以下重要问题:1.肠瘘的位置与数目即明确是高位肠瘘还是低位肠瘘,是单个瘘还是多发瘘。2.瘘管的走行情况如瘘管的形状、长度、有无脓腔存在、是否与其他脏器相通。3.肠道的通畅情况是端瘘还是侧瘘,瘘的远端有无梗阻。4.肠瘘的原因,是良性瘘还是恶性瘘。5.有无腹腔脓肿和其他并发症,瘘管的引流情况等。诊断6.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重要器官功能情况,是否存在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了明确上述情况,对肠瘘的诊断一般需要进行比较全面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胃肠和瘘管或窦道造影检查。鉴别诊断1.消化道穿孔可突发剧烈的腹痛,腹部透视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具有腹膜炎的体征。2.肠道炎性疾病包括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疾病可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结肠镜检查可资鉴别。3.结肠癌两病的好发年龄相近,偶可同时存在,临床表现部分重叠,都可出现肠梗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