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建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佛教佛教的基本理论1、一切皆苦:四谛:苦、集(业与惑)、灭、道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盛苦(色、受、想、行、识)2、轮回转世:六世: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生、地狱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东胜身洲)、南方增长天王(南瞻部洲)西方广目天王(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北俱卢洲)风调雨顺3、因果报应4、三世佛:燃灯、如来、弥勒佛教的中国化1、世俗化:佛与菩萨的神化2、宗派化宗派林立:显宗与密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3、简易化:以禅宗为代表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密宗-藏传佛教身密:手印与跏趺语密:咒语(唵、嘛、呢、叭、咪、吽)意密:本尊佛入定:三密清净,“三摩地,或三昧地”藏传佛教的发展宁玛(红教)、萨迦(花教,八思巴)、噶举(白教)、格鲁(黄教,宗喀巴,噶当)格鲁派四大活佛达赖喇嘛:“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班禅大师:“班禅博克多”“班禅额尔德尼”哲布尊丹巴章嘉活佛灵通转世中国寺庙建筑“寺院”含义1●佛教寺院,是指安置佛像、经卷,且供僧众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略称寺,又名寺刹、僧寺、精舍、道场、佛刹、梵刹、净刹、伽蓝、兰若、丛林、檀林、绀园、旃檀林、净住舍、法同舍、出世间舍、金刚净刹、寂灭道场、远离恶处、亲近善处、清净无极园等。“寺院”含义2●寺,其本义是指古代官署名。据《汉书·元帝纪》注云:“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大宋僧史略》卷上《创造伽蓝》条云(大正54·236c):“寺者,释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本是司名。西僧乍来,权止公司。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僧寺之名始于此也。”可知在汉代,寺原为中央与地方的政事机关,如太常寺、鸿胪寺(招待诸侯及四方边民之所)。后因西域僧东来,多先住鸿胪寺,逮移居他处时,其所住处仍标寺号。从此遂称僧侣的居所为寺。●“院”则本是周围有垣之意,引申为周围有垣或有回廊的建筑物,亦指官舍。至于将佛教建筑称为‘院’,则始自唐代在大慈恩寺所建的翻经院。至宋代,官立的大寺亦多称院。缘起于印度1●佛教寺院最早出现于印度。在印度梵语中,相当于“寺院”的有四:(1)毗诃罗:意译为住处、游行处、精舍、僧坊;(2)刹(讹译):原意指幡竿,因一般习惯在佛堂前立刹,故有此称;(3)僧伽蓝摩、伽蓝:意译为众园、精舍,即大众共住的园林,多为国王或大富长者所施舍,以供僧侣止住;(4)阿兰若、阿练若、兰若、练若:意译无诤、空闲处,指村外适于清静修道之所。缘起于印度2●根据古寺院的遗迹,可知印度佛寺多在中央设方形佛殿,殿外有僧房围绕,殿内正面则安置佛龛。建材系采石、砖、木三种。形式有佛堂、僧房、塔婆等分别。在中印度,精舍数目颇多。如王舍城有五处,舍卫城有二处,波罗奈斯城有一处,毗耶离城有二处,鸠睒弥城有一处。其中,佛在世时建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卫城的祇园精舍乃印度最早的寺院。又《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五记载迦湿弥罗国有石崖伽蓝、战主迦伽蓝。而华氏城鸡园寺、那烂陀寺、阿旃陀石窟寺院等,更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中国的寺院建筑1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中国的寺院建筑2创建于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为我国佛寺的滥觞,其后续有建业(南京)建初寺(依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康僧会传》所载,孙吴赤乌十年即公元247年,孙权为康僧会造建初寺。)、武昌昌乐寺、慧宝寺、金陵瑞相院、保宁寺、苏州通玄寺、扬州化城寺、四明德润寺等。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风盛行,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立寺塔。当时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后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遂转而专指高塔。中国的寺院建筑3南北朝时,寺院的数目激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国的寺院建筑,史载南朝梁时达2846所,北魏达3万余所之多。后因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废佛而遭严重破坏。至隋文帝一统天下,重兴佛寺,始渐恢复旧观。唐代造寺之风益炽。如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下令各郡建开元、龙兴二寺。肃宗在至德元年(756)造成都大圣慈寺,设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会昌五年(845),武宗毁天下佛寺四千六百所,命二十六万五百位僧尼还俗。至五代,后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再次禁止私度僧尼,并废无敕额寺院三千余所。宋代由于禅宗盛行,教寺多改为禅寺,且立五山十刹之制。元明二代为区别寺刹,乃依禅、教、律分成禅寺、讲寺、教寺三类。逮清代,寺院虽多遭战乱所毁,但现存者仍不少。汉传佛教寺院结构○简介○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汉传佛教寺院的典型结构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殿是供奉佛像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地方,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的地方。一般的营造原则,是把主要建筑建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还有藏经阁(楼)。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寮(僧人宿舍)、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库房(办公室)、客堂(接待室)等。旅宿区则常设在中心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水堂(上客堂),以容纳四海来者。山门1佛寺大门称“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香港宝莲禅寺山门潜山三祖寺山门新洲报恩寺山门山门2一般有三个门(故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碧山天王寺山门3三门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部”)像。金刚力土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其形象一般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所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河北玉田净觉寺三门殿天王殿1黄石弘化禅寺天王殿洛阳永泰寺弥勒佛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菩萨(或天冠弥勒),面朝南。弥勒菩萨的背后,供韦驮菩萨(护法神),面向北。两尊菩萨背靠背,中间隔板壁。我国汉地一般寺庙供奉的弥勒像为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因传说为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据《高僧传》记载,布袋和尚为五代梁时僧,明州(浙江)奉化人,或谓四明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详。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常以杖荷一布袋,见物则乞,故人称布袋和尚。《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载,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贮于囊中,时人称为长汀子布袋师。师能示人吉凶,颇能预知时雨。梁贞明二年(916)三月,师将示寂,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天王殿2韦驮,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违驮天,或称韦将军、韦天将军。为大乘佛教伽蓝之守护神,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中的首将。据《道宣律师天人感通传》、《法苑珠林》所载,唐·道宣律师诚感天人,南方天王部下韦琨将军为之护持正法。宋代以后,寺中普遍塑有韦天像,后与佛经中所说韦驮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天王殿3弥勒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四大天王,帝释之外将,各护一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即:东方持国天王,名提多罗吒,能护持国土,怀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能令他人增长善根,手中持剑;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手中缠蛇;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护持人民财富,托塔或抱伞,表福德之义。大雄宝殿1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大雄宝殿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或称大殿,大雄宝殿是全寺的核心。日本则称之为金堂。‘大雄’为佛的德号,因此,凡是寺院中之大雄宝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像,而非菩萨或护法像。四川汉源县进山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2殿中立供的佛像有一、三、五、七尊四种。供一尊主佛的为释迦牟尼佛。如杭州灵隐寺、上海龙华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被称为“世尊”,又称为“如来”。常见的塑像有三种姿势:一是结跏跌坐,即盘腿打坐。左手横放,表示禅定;右手直伸下垂,表示释迦成道以前,曾为了众生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做证,这种造像名为“成道像”。另一种也是盘腿打坐,左手横放,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这是表示佛说法的“说法像”。还有一种释迦立像:左手下垂,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曲臂向上伸,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这一造像称之为“旃檀佛像”。供三尊主佛,也有不同名目。有的供“横三世佛”,横三世是指同时存在的空间世界。殿内居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有的供“竖三世佛”,这里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殿内居中为现在世释迦佛,左侧为过去世燃灯佛,右侧为未来世弥勒佛。供五尊佛的,通称东南西北中五方佛,又称五智如来。供七尊佛的,如辽宁义县奉国寺。据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的佛教大乘派别宣称,在遥远的未来便有古佛存在。大雄宝殿3大雄宝殿的主尊两侧,常有“胁侍”,即左右近侍。释迦牟尼的胁侍,一般是伽叶和阿难两弟子或文殊、普贤两菩萨。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为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药师佛的胁侍是日光和月光两菩萨。这种习惯的格局称为“一佛两罗汉”或“一佛两弟子”。殿内的东西两侧有的供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有的供二十诸天(或二十四诸天)。主尊佛座板壁的背后常塑海岛观音群塑图,那是中国佛寺中雕塑造型中的一组规模很大的群像:观音菩萨手持扬枝净瓶,脚踩大鳌鱼,立在普陀落伽山的山海之间。两边近侍是善财的童子和龙女。上下左右有许多小像,或是有关善财的故事,或是观世音救难的故事。法堂法堂,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在佛寺中为仅次于佛殿的主要建筑,一般位于佛殿之后。《禅林象器笺》引《三才图会宫室部》所记,这样解释“法堂”二字的含义:“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又堂,明也,言明礼义之所。”可备一说。中国汉地,法堂之建,始于东晋道安、昙翼。法堂的建筑式样,《禅林象器笺》认为:“百丈制禅苑规绳,取意于朝制。其东西两序,犹如文武排行。五参上堂,犹如五日一参。到法堂制造,亦是拟太极殿矣。”从法堂的设置及日常规仪看,此说法很有道理。法堂南、北各开一门,法堂之内应有佛像、法座、罘罳法被或板屏及钟鼓等。藏经阁渝中罗汉寺武汉归元寺寺院建筑的艺术处理1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与宫殿相似,更多地融会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屋顶的形状和装饰占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和微翘的飞檐呈现着向上、向外的张力。配以宽厚的正身、廓大的台基,主次分明,升降有致,加上严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庄严浑厚,行观其间,不难体验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流动美。基座,分为普通基座与高级基座;以显示建筑寺庙的等级和风格。普通基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随着院落的进深,基座逐渐升高。大雄宝殿的基座,人们常称为须弥座,须弥是佛教中“位于世界中心的最高之山”,把大雄宝殿置于须弥座上,借助于台基高隆的地势,周围建筑群体的烘托,以显示佛殿的宏伟庄严。开间,平面组合中的佛寺院落大多数开间都是单数,这也是中国古代以单数为吉祥。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如大雄宝殿用九、五开间,以象征“帝王之尊”。其余大殿一般为三间。间的纵深为进深,开间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