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中学版(完整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版教师资格证考前培训教师资格认定相关知识1、怎样成为一名教师?(1)具备条件----(2)参加课程考试---(3)认证教师资格--(4)参加教师岗位招考--(5)见习----(6)转正2、取得教师资格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1)良好的德行(2)合格的学历条件幼师:幼师学校毕业小学:师范学校(中专)以上初中:大专以上高中:本科以上大学:本科以上(3)良好的教学能力(4)健康的身体3、取得教师资格须参加哪些课程考试?(1)教育学(2)教育心理学(3)普通话(4)专业课不同层次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注1:“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分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注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主要结合面试进行考查,必要时进行笔试。教师资格考试命题导向:命题突出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依据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考查死记硬背知识,不指定教材。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安排怎样认定教师资格?认定部门:宁波市教育局认定:高中、中专、中专实习指导教师;各县市区教育局认定:幼师、小学教师、初衷教师特例:大榭---向北仑申请;东钱湖、高新区向鄞州区申请认定原则:户籍所在地认定;户籍不在宁波但人事档案挂靠本地人才交流中心的人员,可向人才交流中心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提出认定申请;户籍和人事档案均不在本地的人员应回户籍所在地申请。其他规定:申请人在同一年度只能申请认定一个种类的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认定所需的材料:1.《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2份;2.由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鉴定填写的《申请人员思想品德鉴定表》1份;3.户口簿或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才交流中心)证明;4.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5.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师范类毕业生还需提供本人档案中在学期间成绩单复印件;6.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7.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合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成绩有效期5年);参加“国考”的需带考试成绩合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8.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还需提交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或者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9.与网报同一底版的2寸照片4张,其中两张请事先粘贴在《申请表》上,另两张在现场确认时交上。10.交费:280元能力测试: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规定(参见浙教人〔2003〕224号文),“除列入国家普通招生计划的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外,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均应取得《浙江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证书》,并参加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测试和考察”。能力测试:在宁波市申请教师资格认定的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均须参加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撰写教案、试讲(上课)、面试等。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考核指标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一《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模块比例题型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68%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32%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合计100%单项选择题:30%非选择题:70%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30×1'=30分2、辨析题:4×5'=20分3、简答题:5×6'=30分4、材料分析题:2×10'=20分《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教育与人的发展4、教育制度5、教育目的6、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章:中学课程1、课程概述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三章:中学教学1、教学概述2、教学过程3、教学原则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5、教学方法6、教学组织形式7、教学改革趋势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1、认知过程2、学习心理3、学习理论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2、中学生的情绪发展3、中学生的人格发展4、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2、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第七章:中学德育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2、道德发展理论3、中学德育内容4、中学德育过程5、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6、三生教育、安全教育及升学就业指导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1、班级管理2、班主任3、课外活动4、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5、教师心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一)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教育的概念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烁(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二)教育的定义1、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3、教育者:包括:(1)教师(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3)教育管理人员(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5、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1)内容: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6、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体系。(2)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3)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4)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三、教育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观点:1、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2、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和天的意志。评价:1、非科学的2、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1831-1902)(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代表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1870-1944)(英国教育家)代表作:《人民的教育》主要观点:(1)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2)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的过程;(3)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评价:(1)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2)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主要观点:(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2)应当从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教育起源问题。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评价:(1)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2)没有解释人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离生物起源说并不远。桑代克4、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米丁斯基(苏联)《世界教育史》主要观点:(1)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2)制造、使用工具及生产劳动经验、技能技巧生存与发展传授给下一代(教育)评价:这种观点是对恩格斯思想的曲解;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非所有活动的最充分条件。5、生活需要起源说代表人物:杨贤江、钱亦石主要观点:(1)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谋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2)教育只能起源于人于环境互相作用的需要。评价:该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实的限制因素和中介因素教育起源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有关它的研究既要以哲学上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同时又要以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与实地考察为依托,要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1)特征:①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②教育没有阶级性。③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教育的发展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奴隶社会及其教育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最早在埃及,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结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表现:①教育目的:培养奴隶主治国所需人才②教育对象:奴隶主贵族子弟③教育内容: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④教育方法:体罚盛行⑤教师地位:被赋予很大权利,具有很高权威(2)封建社会及其教育特征:①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和骑士;②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③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④教育方法:严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⑤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思想。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1)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①教育目的: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②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③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④师生关系民主化;⑤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双轨制:指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深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府,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一般在上中学之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2)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①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四、现代教育的特征(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相结合,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结论: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四)

1 / 48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