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财政的产生与财政学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财政的产生与财政学的发展本章重点•了解财政发展的历史•把握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关键术语:•财政•公共财政第一节财政的起源与发展•财政:一种以政府(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或资源配置方式。(p33)•实质:政府的经济活动•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产生条件:•1、经济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2、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国家是财政活动的主体•财政分配的各项收支活动(形式、渠道,规模、比例)都是由国家确定的,参与的另一方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财政与经济•1、经济决定财政•(1)经济规模及发展速度决定财政收支规模及发展速度。(2)经济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①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②财政支出必须根据国民经济结构良性发展的要求分配资金•2009年中国累计国债余额占GDP比重在20%左右,国际警戒线60%•2008年中国财政赤字1100亿元,2009年为7397亿元,2010年为6495亿元,2011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财政赤字警戒线:GDP的3%或财政收入的60%•2、财政反作用于经济•(1)财政调节的规模和数量制约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2)财政聚集资金的规模制约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3)财政支出的方向与结构制约国民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财政的历史类型•(一)家计财政——自然经济•国家的代表是君主,不管是政治权力,还是财产权利,君主都可视其为“私权”。•财政收入:地租、专营收费•财政支出:满足王室和整个官吏阶层的消费性需要及兴修水利、防灾救灾等公共项目开支•(二)“国家”财政——计划经济•国家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是全民所有制财产的所有人。•国家利益和国家需要至高无上,个人或企业的利益被压抑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基本特征•1、“国家”财政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财政取代企业和个人,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承担者。•企业的一切利润和折旧基金上缴财政,企业所需流动资金、基本建设由财政按照国家计划拨付,企业人员的工资由财政决定和支出。•2、“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低水平的平均状态•3、“国家”财政是调节宏观经济的基本工具•社会财富的绝大多数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通过财政控制社会总需求,通过增减财政的基本建设投资量,加快或减缓经济的发展速度,以财政平衡求得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三)公共财政——市场经济•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活动,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p33)•基本特征:•公共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非盈利性:以公共利益的极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民主与法治性:公共选择与法制规范性第二节财政学理论体系的演进•一、早期财政思想•(一)西方古代财政思想•(二)中国古代财政思想•二、古典经济学时期财政理论体系•三、现代经济中的财政理论观点一、早期财政思想•(一)西方古代财政思想•代表人物:色诺芬•经济著作:《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增加雅典国家收入的方法》色诺芬的公共财政思想体系•(1)公共财政收入•如何扩大农业、矿产、旅游、租税、捐税和租金收入•雅典的传统财源优势(农业、石材、银矿、旅游)要充分发挥•积极开发新的和国外的财源•包税包税•官府不直接按规定税率向纳税人征税,而是采取招标承包方式,将某一种税要征收的税款数额,包给富豪私商,由承包人运用官府授给的征税权,自行确定征收办法,向纳税人收税。•(2)财政支出•如何保证和安排战费、建设、治安和祭祀支出•(3)预算管理•复式预算(经常收支、额外收支)复式预算•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表格来反映的一种预算形式。既能反映财政预算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又能全面反映资金性质和收支结构。•正常预算•美国联邦预算•非正常预算•一般会计预算•日本中央预算特别会计预算•政府关联机构预算•经常性业务•法国政府预算•临时性业务(二)中国古代财政思想•(1)“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思想•(2)轻税思想•(3)官营专卖思想•(4)开源节流思想(1)“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夏商周三代:量入为出,多有结余•春秋战国:量出为入,横征暴敛•唐代陆贽:“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生物之丰败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是以圣王立程,量入为出,虽遇灾难,下无困穷。理化既衰,则乃反是,量出为入,不恤所无。”•唐代杨炎:“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2)轻税思想•孔子“敛从其薄”•荀子“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西晋傅玄赋税三原则:•至平,积俭而趣公,有常•唐代李翱“人皆知重敛之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得财愈多”•杨炎两税法•明代张居正一条鞭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一、政府量出制入,确定全国税额,摊派各地征收。二、不分原住民和移民,一律按现居住地立户籍,根据每家资产多少定出不同等级的户,确定应缴纳的“户税”,再根据拥有多少土地,征收“地税”。三、租庸调和所有其他税费全部废除。流动商人按其经营所在地,收三十分之一的税。四、每年两次纳税,夏税在6月之前缴纳,秋税在11月之前缴纳。五、两税一律用钱缴纳,个别情况也可折收实物。六、除两税外,严禁另立名目征收其他税费。*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1)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负相对均平。•(2)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3)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3)官营专卖思想•主张减少租税,通过官营工商业和产品专卖充实国家财政收入•管子“不籍而赡国,为之有道乎”•西汉桑弘羊“山海之利,广泽之畜,天下之藏”•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均输法•地方郡国上交中央的贡品,一律按照当地的市价,折合成当地出产的产品,交纳国家后,由均输官统一调运到缺乏这些产品的地区出售。•作用:各郡国不用为了贡物而派人四出采购物品,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打击了商人的暴利。平准法•平准是桑弘羊在首都设立的一个机构,它通过国家掌握的由大农诸官和各地输进的货物以及工官制造的产品,在首都市场上贵卖贱买,以稳定首都的市场物价。•中央各个机关可以从平准官处以平价采购物资。•作用:解决了均输官运到京师的多余货物的出售,也解决了政府部门对货物的采购,沟通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货物供求,减少了市场物价的波动,打击了投机倒把的商人。(4)开源节流思想•主张在发展生产基础上节制赋敛•孔子“藏富于民”•荀子“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北宋司马光“养其本源而徐取之”•清末魏源“善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叶而培其本根。不善赋民者,譬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磬不止”二、古典经济学时期财政理论体系•1、威廉·配第《赋税论》•财政支出六个项目:军事、行政司法、宗教、教育、社会事业和公共土木•目标:提高国家的生产率,振兴产业•税收:公平合理,一视同仁,税负相对固定,避免临时加税,用单一国内消费税取代其他税种•2、亚当·斯密《国富论》•财政原则:•(1)税收四原则:公平、确定、简便、征收费用最小•(2)财政支出:厉行节约•(3)财政收支平衡:量入为出•(4)财政目标:廉价政府廉价政府•在纳税人的监督下,政府花钱精打细算,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教育、医疗有足够的资金,水电交通等公共设施也越来越廉价。•3、让·巴·萨伊(1767-1832)•1803《政治经济学概论》•公共消费是私人消费的集合,是政府履行职责时购买、消费的个人劳务的集合,是为了对外防御、对内保护私人利益。•“小政府”、“小财政”•征税原则:在最小程度上妨害再生产萨伊定律•(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4、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赋税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中由政府支配的部分。•凡属赋税都有减少积累能力的趋势。赋税不是落在资本上面,就是落在收入上面。如果它侵占资本,它就必然会相应地减少一笔基金,而国家的生产性劳动的多寡总是取决于这笔基金的大小的。如果它落在收入上面,就一定会减少积累,或迫使纳税人相应地减少以前的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非生产性消费,以便把税款节省下来。•只要赋税不是不平均地压在从事积累和节约的阶级身上,它究竟是课加在利润上面、课加在农产品上面、还是课加在工业品上面,并没有多大关系。•最好的财政计划就是节流,最好的赋税就是税额最少的赋税。三、现代经济中的财政理论观点•1、凯恩斯学派•2、货币学派•3、供给学派•4、理性预期学派•5、公共选择学派1、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美)汉森、萨缪尔森,(英)罗宾逊、斯拉法•政策主张:•(1)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和财政政策•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财政赤字政策•汉森补偿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期,赤字预算政策,弥补有效需求不足•繁荣时期,预算盈余政策,减少有效需求•(2)把税收作为调节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凯恩斯:国家应通过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指导和刺激消费需求•后凯恩斯主义者:把税收和投资联系起来,根据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实行增税或减税,以谋求缓和经济衰退•汉森:利用快速折旧鼓励企业投资•(美)麦克唐纳: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对调节供求关系起自动稳定作用•(3)用发行公债的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通过举债,扩大政府购买支出,兴办和扩大公共投资,弥补私人消费之不足,达到增加就业、繁荣经济的目的。2、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一、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自由市场和竞争是资源和收入合理分配的最有效方法,是导致个人和社会最大福利的最佳途径。•二、特别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认为“货币最重要”•货币当局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整个经济,政府应将货币供应的增长控制在既适度又稳定的水平上,方法是实行“单一规则”,即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注意区分两个界限:•1、相对价格变动和平均物价水平变动的界限。•2、一次性物价上涨和持续性物价上涨的界限。通货膨胀的诱惑•1、通货膨胀给政府带来收入•(1)扩大货币供应量直接增加政府的收入•(2)增加税收收入•(3)减少尚未偿还的国家债务的实际数值•2、货币传导过程中的初始效果•在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初期,即通货膨胀刚刚开始时,由于整个过程中的时滞效应,货币量增加不是直接表现为物价上涨,而是使利率下降,生产扩大,失业减少,收入增加通货膨胀的原因•货币数量的增长超过总产量的增长(货币供应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货币量过多的直接原因有三个:•1、政府开支增加•弥补支出扩大的资金来源有三种:•(1)增加税收;•(2)向公众借债;•(3)增加货币供应•2、政府推行充分就业的政策•3、中央银行实行错误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减少货币增长,把货币供应增长率最终下降到接近经济增长率的水平。•障碍:•1、不良副作用•由于时滞效应(货币供应量变动后同适应这一变化而进行的产量和物价的充分调整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的存在,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最初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下降,失业率增加,而物价下降幅度却不大。•2、政治障碍•(1)美国、英国及其它许多政府都对充分就业做出许诺;•(2)一般公众不认识制止通货膨胀所引起的不可避免的或暂时的副作用;•(3)政治领袖们不愿或不能说服公众接受这些副作用。两种选择•一、使物价上涨继续下去,或者加速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受到打击。•二、经历一个困难时期,而这个困难时期是为了有效地治好物价上涨带来的副作用。对每个人来说,这意味着一年或更长时期的低经济增长,相对多的失业人数和收入的缓慢增长。减轻副作用的措施•一、事先宣布一个逐步稳定地降低通货膨胀的政策,并坚持执行,使政策得到公众的信赖。•二、广泛地使工资合同及其他合同指数化,即长期合同应包括名义价格可以自动调节以抵销通货膨胀的条款。中国的通胀M2与GDP•现金M0:

1 / 9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