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讲师网-郭孔生:如何从传统经典中吸取人文素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如何从传统经典中吸取人文素养主讲:郭孔生2012年3月31日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能为中华民族服务吗?•很多外国留学的学生已经在中国接受国内的教育十几年了,但是到外面经不起外国人的考问。问他中国的“四书五经”是什么?摇摇头:“不知道”。问他能不能背一首唐诗给大家听?“我不会,我只会流行歌曲”。•还有一位华裔科学家说:“你们培养的大学生ABC很好,也懂美元、英镑,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这样的人能为中华民族服务吗?”人才培养的标准应该是人文优于科技•“ABC”很好——外语很好,“XYZ”很好——数学很好、业务很好,懂得“美元、英镑”,会打经济算盘;“长城黄河”不了解——对祖国的地理不了解,“经书史记”不知道——对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一无所知。这些人就算学了再多的东西,也只是个“香蕉人”——黄皮白心。•这种“高层次人才”,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淡漠,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感情?怎么能为国家和民族很好地服务?•人才培养的标准应该是人文优于科技。丧失文化主体性文明危机向中国人敲响了警世钟!•在走向现代化和拥抱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发现,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传统,已经逐渐在西潮和娱乐文化的纵横激荡中,罹临分崩离析甚至灰飞烟灭……•一种深刻的、以丧失文化主体性为代价的文明危机和身份认同危机,向中国人敲响了警世钟。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你真正研读过的有哪一部?•在今天提起孔子,马上教人联想起封建;提起四书五经,马上教人联想起迂腐刻板。•反之,如果说起《圣经》《理想国》《纯粹理性批判》反倒是一种民主、博学的时尚。•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同学,我国古代一些最有代表性的经典,如《周易》、《德道经》、《论语》、《孙子兵法》,你真正全面研读过、或者背诵过的有哪一部?或者说“四书五经”当中,你真正全面研读过、或者背诵过的有哪一部?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所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杨叔子先生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国际上的有志之士都认为最优秀的东西就在中国!•目前,国际上所有国家的有志之士对我们中国文化的热爱程度,都使我非常感动,他们认为最优秀的东西就在中国!•他们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比我们更加积极,更加刻苦,刻苦的深度比我们国内的人还要强得多。•在德国,一个只有一岁两个月的孩子的父母培养他开口讲的第一句话就是“道”。读小学的学生会背《道德经》。我们在座的各位大学生,你们会背《道德经》的举起手,我看看。以后全世界都要走“中国的路,孔家的路”•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他引用了一个外国人的话说:“西方文化已经破产,还要等到中国文化来救我们,你们何必又到欧洲来找药方呢”。以此说明西方资本主义偏重物质文明的弊病暴露无遗,今后唯有以中国的精神文化作本位,再造出一种新的文化传统,以补救西方文化的偏蔽。•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加高度的赞扬:“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全世界都要走“中国的路,孔家的路”。中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东西就在我们的传统经典中!•不可否认在传统的经典和文献当中,有太多值得复兴和重建的优秀传统,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很多很多……•但是,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精华和糟粕怎样去区分呢?这就是我们目前所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怎样的方法才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正确方法•对传统经典简单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做法,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反映。其实,有关部门人为地删除那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并一厢情愿地期望以此达到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本质上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真正自信的心态应该是,把精华与糟粕的选择权给学生,让你们明白精华之为精华、糟粕之为糟粕,在独立思考中实现文化的自我蜕变与更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和要求,那首先就是要大家都去认真研读传统经典。四个重要问题的提出•1、什么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有什么重要作用?•2、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传统经典呢?•3、传统经典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人文素养呢?•4、我们应该如何去吸取传统经典中的人文素养呢?人文素养是什么?•人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但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内在的气质和内在的修养水平。•比如你走出去,往那儿一站,人家一看你的气质,你可以看出你的文化底蕴,你的一举一动都能显示出你内在的气质,你内在的修养水平。这都是要经过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正确教育和培养,才能形成。人文素质的重要支撑作用•人文素质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任务,人文精神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并创造了光辉灿烂文化的大国,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就必须学会从传统经典中吸取人文素养。中国及至世界最优秀的智慧就在最优秀的传统经典中•《周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德道经》——中国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中华书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到现在仍有广泛影响。(中华书局)•《孙子兵法》——世界三大兵书之一(《战争论》《五轮书》),美国西点军校指定教材。(中华书局)天人合一思想在《周易》中的体现•《周易》强调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思想。《周易》提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彖传•贲》)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的概念最早就是在这出现的。•《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里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包括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循,而更多的是指社会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与自然规律的合一。这种天人合一思想明确地构成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核心。保合太和思想在《周易》中的体现•“保合太和”是《周易》价值核心,《乾卦•彖传》指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太和”就是指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也表现了“推天道以立人道”的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大家亲和保和,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保持大局无隙,才能兴旺发达。生生不息精神在《周易》中的体现•宇宙之间最根本、最伟大的德性,就是讲生,所以《周易》中说:“《易》以道阴阳”,“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为易”。“易”的核心思想就是生生,是指新生事物、新生命不断的创生。另一方面也是对于生命的重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尊重。时代大化流行,变动不居,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我们如何与时俱进,与生生变化相适应,这是时代的要求。•如果没有生生不息的思想,中华文化就不可能持续发展至今。如果没有生生不息的精神,社会也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周易》乾卦经文的体现•象曰:天行乾,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元,亨,利,贞(正)。•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厚德载物精神在《周易》坤卦经文的体现•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元,亨,利牝马之贞。•初六:履霜,坚冰至。•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六五:黄裳,元吉。•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德无为思想在《道德经》中的体现•“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为”并非“不为”,因为《道德经》里有“不为始”、“不敢为”、“不可为”、“不为主”等等,可见“无为”绝非“不为”。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守柔不争思想在《道德经》中的体现•“不争之德”是老子大力倡导的一种美好的德行。不争是老子针对当时争名夺利之风盛行而提出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认为,天之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性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人们一切都应该效法道,道生长万物,作育万物,但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却不夸耀其能,长养万物而不主宰他们。•老子所讲的“不争”也并非什么都不争,而是指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争眼前的浮名虚利,因为他最终要“争”的是整个“天下”。上善若水思想在《道德经》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是老子在甚深的大智慧的观察之下而提出重要命题。水最大的特性就是往低处流,最后流入大海,地球上70%是水。现在医学证明了人的整个的生命,70%也是水,•《水知道答案》这本书大家有没看过?日本江本胜博士,他通过水结晶的实验验证了老子的这一深刻理论和思想。他在科学实验中发现:任何的冰块,在融化的那一刻,都显示出“水”字的图形。他当时大吃一惊,中国的祖先在发明文字的时候,一定是看到了水的这种变化,才创造了中国文字。淡泊名利思想在《道德经》中的体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个教育思想,就是我们人文素质修养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为学日益”,就是说我们要学习有益的东西,学习善的东西、美的东西,要有利于我们道德品格的提升、素质的丰富进化。•“为道日损”,损的是我们的私心,损的是我们的贪欲。这样,我们的心里才能够平静,五脏才能够健康,我们的体内才能够获得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我们才能够更快地感知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什么,能够明白我们人生的路如何去行走才是正确的。历史上重视《道德经》的时代都出现了盛世!•从文化教育理念来说,我觉得为什么汉唐有那么辉煌的业绩?汉朝:“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在汉朝,从起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他的奶奶还是一个著名的道学家,非常崇奉黄老之学,崇奉老子的《德道经》。•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唐朝,皇帝都曾经颁布命令,“四书”人手一本,人人都得念,家藏一本。而且它的考试题目中也有《道德经》的内容。只是到明朝就取消了。仁者爱人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仁”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的关爱。要做到“爱人”,就应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应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述而》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先进》中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雍也》中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是《论语》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知行合一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儒家非常注重入世,主张“笃行”,反对空谈。认为个人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身体力行,言行合一,因此孔子说,“古之言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识贤用能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言行一致。孔子认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伪装欺世的行为,是“德之贼也”,他不仅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而且主张对“行必果”的人,还要考察其动机是否纯正。躬身自警精神在《论语》中的体现•反思的精神体现的是一个人时时自我反省与觉悟的真诚,是一种时时质疑和审视自己得失的勇气。•这种反思精神需要自觉的内化成人的一种修养。“反思”要是真诚的,真正做到深入自己的灵魂深处;反思要是有勇气的,真正做到敢于坦诚、直面自己,勇于改正任何缺点。•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忘食忘忧精神在《论语》中的体现•儒学主张积极入世,儒家对人生的基本看法是温柔敦厚的乐观主义。据统计,整部《论语》中,“乐”字出现了4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