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分类改革”。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要在继续分类改革基础上,完善政策,鼓励科研院所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加强原始创新;三、改革的难点是解决“四大闲”的问题。当前研究院所体制改革的难点:一是如何终止一些重复性的“闲项目”;二是如何分流从事重复研究的“闲人”;三是如何实现“闲仪器”的共享共用;四是如何杜绝重复建设的“闲设施”。因此,解决“四大闲”问题已经成为深化改革、提高效率的关键,有效措施是给院所长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权确定研究方向、有权聘用人才、有权调配仪器设备。四、基础研究类院所要以国际一流为发展目标。基础研究只承认世界第一。基础研究的选人标准应该像体育界选运动员一样,选世界一流的、或者有望成为一流的运动员,失去竞争能力时,立即更换岗位。改革措施有:实行全员聘用制,可有效解决低水平研究人员流不出的问题;长期稳定支持、按实验室拨付经费,可有效避免多头申请经费、多头检查验收,浪费时间的问题;考评不与奖金、福利挂钩,可有效减少攀比、浮躁现象的产生。五、技术开发类院所要坚持为发展经济服务的根本方向。这类研究院所的使命就是解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巩固国防急需的技术问题,要以解决重大技术难题为最终目标。要赋予院所长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取消以论文、奖励为主要指标来考核、评价应用研究机构和人员的做法,以发明专利数量、开发新产品数量,以及产品销售额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要让对经济发展有实质贡献的专家进入先富起来的行列。六、公益类研究院所要坚持为改善民生服务的基本方向。从事农业、资源等公益性研究的机构与人员要把为民生改善服务作为根本任务,研究成果要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政府“养机构、不养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全面实行合同制,引入淘汰机制,切实解决好“四大难”问题。政府在建好一批公益类研究机构的同时,通过政府采购、后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研究与创新活动,开拓公益性科技工作的新局面。国立科研机构的战略定位:国立科研机构是指由国家(中央政府)建立并资助的各类科研机构,包括国家设立的科学院、科研院所、中央(联邦)政府部门所属的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联邦实验室)等。国立科研机构是各国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立科研机构的设置是基于市场不完备原理,即市场不能优化配置的科技资源由政府直接支持和组织。因此,它必须体现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目标服务。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国立科研机构,无论是国有国营还是国有民营,其主要职能都是从事政府所需的科学技术研究。因此,各国的国立科研机构都具有浓郁的“政府特性”,也就是说,国立科研机构与政府一样,主要针对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不愿意或者无力承担的研究项目,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在目前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宏大事业之中,如何认识和确立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地位,如何更好地规划国立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如何提升其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并充分发挥这支力量的作用,是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重大课题。纵观国内外的国立科研机构可以发现,国立科研机构的研究重点主要在如下领域:战略性基础2研究;与国家安全和利益相关领域的战略性研究(尤其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关键领域);能源、卫生健康、农业、环境保护、计量标准等社会公益领域;以及开发基础技术、共用技术和提高产业水平的技术。这些研究领域,或者属于长远性的、短期内不能显示其投资效益的、靠市场机制难以发展的领域,或者属于风险过大或技术难度过高的领域,或两者共有的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由国家集中投资和组织,以保证研究开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由于国立科研机构是实现国家战略的主要力量,所以,它们是政府重点资助的对象,其绝大部分经费来自政府,其研究方向和资源配置特点主要表现为:(1)研究重点密切跟踪世界研究前沿及国家需求;(2)随着研究前沿的变化,能够随时建立、关闭研究所(室);(3)机构的研究资源和人力相对集中;(4)机构的研究规模与基础设施实力相对强大。可见,国立科研机构所从事的主要是战略类的研究活动,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承担大规模的持续性研究。因此,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研究是各国家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经费配置模式是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以创新发展为契机,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将最终形成以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为主的国家科研机构,将是国家集中力量建设的、对全中国科技专家开放的国家研究基地。在这样一场深刻变革中,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很可能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作为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或核心,将与少数重点大学共同承担起发展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任务,代表中华民族攀登世界科研高峰。(2)作为一支由政府直接调控的战略性力量,承担我国高技术前沿创新,以及国家发展所必需的中长期战略性科技任务。保持自主的战略性高技术能力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走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3)成为国家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源泉和孵化器。(4)成为我国高级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5)成为我国宏观决策的科学思想库,成为中国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文化以及普及科学知识的坚强阵地。完善我国公立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对策中国的科研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无论是科技经费投入还是人员投入都在逐年递增,但是科研的质量和效率却与科技投入的增长不成比例,科研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学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学术腐败现象有蔓延趋势、三鹿获奖折射国家科技奖机制问题;中国自然科学奖曾经连续4届一等奖空缺,近两年又再次连续两年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也曾连续6年空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的科学研究缺少原始创新,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发现。公立科研机构作为中国科研体系的国家队和中坚力量,它的地位和规模在整个科研体系中举足轻重,研究中国公立科研机构,对它的现状和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是深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提高中国科研质量的必要前提。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公立科研机构管理体制为切入点,从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选择研究领域比较接近的机构,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和中国公立科研机构的代表-中国科学院的多项管理体制进行横向比较,系统研究各国公立科研机构管理体制,认真分析并合理借鉴发达国家公立科研机构管理经验,以达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目的。这对于在新时期促进我国公立科研机构的发展并发挥其骨干和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3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的运行机制是公立科研机构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改变我国公立科研机构缺乏竞争力和活力的现状,确保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公立科研机构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二)重整机构设置。公立科研机构设置存在重复、分散、封闭、学科结构趋于雷同等多项弊端,极易出现职责不清、力量分散、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建议自上而下,对公立研究机构内的机构和学科进行整顿,帮助资源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和研究基地,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提高研究水平,加快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三)鼓励资源共享。资源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和源泉,目前我国公立科研机构中低水平重复建设,截断资源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现象仍然存在。建议加强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从行政领导层建立并督促阶段性完善资源共享和奖励制度,盘活存量资源,切实提高科技资源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提供创新舞台。建议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营造综合全面的创新环境,给科研人员提供充分的保障。如行政层下放给研究院/科研院所充分的自主权,如设置部门、招聘人员和经费管理的自主权,鼓励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和决定合作形式;改善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待遇,对具有创新思想的人员和科研队伍,重点解决经费紧缺、待遇偏低、科研设备陈旧、实验条件落后等问题,消除后顾之忧;对有科研潜力的研究人员进行保护,避免行政和社交事务的过多干扰,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积极思考创新并大胆实践。52之忧;对有科研潜力的研究人员进行保护,避免行政和社交事务的过多干扰,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积极思考创新并大胆实践。(五)加强科技交流。积极的科技交流可以为科研机构带来新思路、好创意,激发科研机构的活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研究机构在合作交流中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应该加快主动“走出去”的步伐,不仅要继续加强科研工作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还应该增加对口专业局之间的互访,通过专业局之间的直接对话,促进双方加深了解,从而更有效地吸取经验。可以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国内担任中、长期的科研职务或管理工作;也可以将一些高精尖领域的任务外派出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针,利用国外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提高科研绩效;还可以通过举办高层领导人互访、联合考察等形式,推动科研与国际化的接轨。二、以人为本—营造一流人才环境(一)灵活人才管理机制。国外发达国家公立科研机构人事管理的灵活性值得借鉴。建议试行3-5年竞争选择性上岗,少数优秀的科研人员可以续签合同,极少数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可以转为固定人员;开拓各类人才转移渠道,鼓励公立科研机构人才向社会流动;实行有限聘期和长期聘用相结合的聘期制度;严格规范各类岗位的聘任期次和聘任年限。扩大对外招聘,注重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借鉴国外连续评议淘汰制度,进一步改革聘期管理,完善考核、流动制度,保障人才队伍的动态更新,同时稳定关键人才。(二)激发青年骨干创造力。青年学者的创造力应给予格外的重视,尤其是刚获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应鼓励各机构和部门建立青年研究基金、青年事业发展基金、启明星计划、奖学金项目等,促使青年学者在领域内走向学术前沿。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急需的领军人才,有目标地聘请国外杰出人才来华开展前沿研究,同时向国际重要研究机构派送研究生和高级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三)重视评议监督体系。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公立科研机构的经验,引入与国际接轨的“同行评议”,代替原来定量为主的方法,这是提高我国公立科研机构科研质量与水平,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必要途径。对于科学研究的评议更多采用延时验收,使其充分得到学术界的评议,4再以学术界对其真实评价作为是否通过验收的依据。鼓励国内外著名的同行业专家、学者、成功人士参与评议,严格专家的聘请程序,杜绝评议人员与评议对象存在利益往来的现象,同时保证评议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并且严格规范评议程序,做到有章可循。(四)建立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激励制度。按照同工同酬、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定聘用人员的薪酬福利待遇,同时结合贡献和绩效,对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给予一定比例的倾斜。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人员收入增长机制,与其科研机构业绩考核评价挂钩,促进事业发展。53验收的依据。鼓励国内外著名的同行业专家、学者、成功人士参与评议,严格专家的聘请程序,杜绝评议人员与评议对象存在利益往来的现象,同时保证评议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并且严格规范评议程序,做到有章可循。(四)建立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激励制度。按照同工同酬、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定聘用人员的薪酬福利待遇,同时结合贡献和绩效,对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给予一定比例的倾斜。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人员收入增长机制,与其科研机构业绩考核评价挂钩,促进事业发展。三、公开透明—完善我国公立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模式(一)探索多元化经费来源体系。对于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公立科研机构,国家财政应给予相对稳定支持,并且根据科研机构的不同情况,提高人均事业经费标准,支持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建设、基础性工作和队伍建设。同时,借鉴国外公立机构中的理事会制度,在经费来源中增加社会捐赠的内容,增大研发投入。这种多元化的经费来源体系,对科研机构的运行也会起一定的监督作用。(二)统筹管理“项目合同制”经费。科研项目签订项目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严格按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