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6.comFor:06级小教专业(2009-2010上)主要内容1、回顾课程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理论框架;(讨论)2、了解二战以来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背景、内容、历程,总结规律,思考对我国课改的启示。(自学)3、总体上了解我国新课改历程、改革内容及得失。(讲授)4、讨论本门课程的教法和学法。(讨论)第一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论一、课程改革是什么课程课程改革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第二周课后思考题我心目中理想的课程的侧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心目中理想的课程中教师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心目中理想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心目中理想的课程的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心目中理想的课程的评价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心目中理想的课程的………………………………第二周内容参考资料1、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美】亚瑟•K•埃利斯:《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3、容里诚.《教育的良心——中国新课改之批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二、为什么改革——切入我国新课改时代的要求思潮的推进传统的批判课程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理论的指导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三维目标均、综、选生活化主动、探究发展性国家、地方、学校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三、改什么外围辅助性改革?1、师资队伍培训——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2、……?四、别人是怎么改的(自学:见教材第一章)(一)纵向比较二战后的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20世纪50-70年代末(科技)—20世纪80年代(质量)—世纪之交(人的发展)改革是从问题改起的。。。。(二)横断比较世纪之交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特点及趋势五、我们是怎么改的(见第二章)(一)建国以来的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1、历程2、改革目标与内容3、理念推荐资料1.钟启泉等主编、朱慕菊主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4、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1.《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3.《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4.《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六、本门课程的教法与学法课程体系学法及考核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探究式。(一)关于课程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将课程的理论归结为四个最基本的问题:1、学校应努力达到什么目标?2、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教育目标?3、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1、什么是课程?2、课程的基本要素?课程目标(什么结果)课程结构(怎样组合)课程内容(教/学什么)课程实施(怎样做)课程评价(判断效果)课程管理(权/责)、课程的层面【美】古德莱德:理想的课程文本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学习者知识社会引自:【美】亚瑟•K•埃利斯.《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书库:G632.3/AL19)4、几个重要的课程理论(二)关于课程改革单项改革和综合改革(三)关于教育改革经费、师资、行政管理、学校管理、人事、后勤、结构、教学……课程改革处于教育改革的核心(一)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1、知识经济初见端倪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二)思潮的推进从联合国诸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以及世界主要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推出的课程变革乃至整个教育变革的诸种方案可以看出,以下五种理念或价值追求是世纪之交课程变革的焦点。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三)理论的指导1、多元智力理论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后现代课程观(四)传统的批判1、前七次课程改革为第八次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2、基础教育的问题为第八次课程改革提供了目标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外在的知识观-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背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第二,素质教育不能得到落实现行课程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1996年7月-1997年5月的社会调查)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结构单一死记硬背、题海训练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性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判断几个情境情境一:一位小学老师正在组织学生对《触摸春天》里双目失明的小主人公是如何触摸春天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小主人公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他要求学生们把这些观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形成感悟,讨论结束后,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掌握字词、画出好词好句并会使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查阅资料寻找类似价值观的美文并与家长分享。情境二:一个孩子带了一只装在瓶子里的蚱蜢到学校,她问老师为什么蚱蜢不像她在图片中看到的是绿色的。老师问她想不想知道更多有关蚱蜢的事,这孩子很兴奋,说“想啊”。这样,一场关于昆虫的研究开始了,而这个孩子是这一课程的发起者……情境三:在学习生态系统的一堂高中生物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研究保护一条曾经有鲑鱼迁徙过来产卵的溪流的方案,全班同学与当地的公园管理部门合作开展这项研究。他们愿意用放学后和周末时间来做这项研究……步骤一:比较这三种情境的异同同:都是教师激发学生去思考和行动的;都有主题内容;学生都主动参与了;都发生了学习过程,学生均有某些收获。异: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课程中的倾向课程开发者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步骤二:一起归类看大家的讨论涉及到哪些问题?思考1、你认为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否形成一个问题系列?2、你能对其中某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解答吗?3、在思考过程中你是否想到了以前所学理论的中的问题或观点,现在,你想做点什么?学习者中心课程学习者是谁?学生and教师关键词:自由和机会必须给予学习者探索、遵循他们的好奇心和进行个人化选择和承担责任的机会,来满足各个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代表人物范例:大石萨德伯里学校模式——学习者中心和学习者控制的模式小学探究式经验课程——兴趣中心模式艾米利亚教育——一种基于项目的儿童中心共同体方式小学探究式经验课程——兴趣中心模式兴趣中心的设置阅读中心、科学中心、数学中心、游戏中心、艺术中心、世界中心、戏剧中心课程设置方式螺旋式上升(不同成熟水平上再学习同一主题,高年级学生指导)时间安排在校每天300分钟:当前的生活(15-30)自由活动时间(60-120)表演艺术/人文学科(30以上)文学(15以上)问题解决(60/120)体育(30以上)休息(上下午各15分钟)场地一张桌子、一个柜台或教室一角教师的角色促进者及课程平衡理念:1、兴趣≠肤浅的好奇心2、误解,无政府状态及学生选择容易的主题关键在于环境的建构:目的性强、丰富性、精心挑选过的范围内选题,在同伴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选择混日子的态度不会持续太久。学生将学会做有意义的选择。(可继续补充……)质疑??社会中心课程用空洞的教科书、无趣的练习题和无休止的伏案作业等把学生从身边的真实世界分割开来?No!问题就在我们周围,它们正等待着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其中。课程定位指向生活中的问题,包括生活问题、社区事务和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代表人物范例:小学科学与数学综合课程(USMES)——国家科学基金会赞助(NSF),1970年剑桥大学发起。课程由20多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组成:软饮料设计、制造、消费者研究、找路、天气预报、天然小道、在校就餐、自行车交通、交通流量……需要资金由班级成员从当地银行进行小额贷款,成果往往有现实价值,并引起人们和当地相关管理的改变。“消费者研究”单元内容:对学生经常使用的产品的检测,如早餐麦片、花生油、学校早餐等。成果:学生分析明星代言的产品广告时,他们批判地认为这是在用出名、富有、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合算等伎俩来吸引顾客。学生们通常通过写信或发起运动来抵制有伪劣产品或不安全产品、误导性的宣传,争取消费者满意度。“人行横道”单元内容:学生研究学校附近的人行横道线,他们制作地图和模型,采访低年级的学生和附近居民,计算附近车辆的行驶速度,并研究城市的交通法规。成果:以书面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呈送给市政府的交通委员会,成功地带来了一些引人注意的改变,包括张贴新的交通标志,重新粉刷斑马线,并让警察严格控制车辆在教学时间内每小时20英里的最高限速。思考:1、如何体现社会中心的?2、社会、学习者、知识三者在范例中的关系?3、对课程模式的适用性有哪些质疑?知识中心课程学术性课程课程定位指向基于教科书的经典学习,自由教育,培养有教养的人。代表人物范例:要素主义:赫希的核心知识课程。永恒主义:阿德勒的人文主义课程认知学派:布鲁纳的知识结构说及强调发现学习学者观点赫希一天教学中,教师讲课时间不应超过半天。阿德勒说教式教学并监督学生练习,但还提倡要激发学生参加讨论和制作教案。布鲁纳倡导发现、探究和小组调查的学习方式,并结合演示、图书表和符号教学。三种课程模式的比较模式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评价学习者中心强调自我个体成长学生兴趣促进者发起者自我评价社会中心社会变革社会问题促进者参与社区自我评价知识中心学术知识系统学习有教养的人学科知识学者型榜样接受者发现者建构者标准化测验回答1、学习者中心使学生具有更强的选择和做决定能力;社会中心使学生获得更强的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知识中心使学生拥有更多学术知识。但批判者提出学习者中心仅是浪漫主义;社会中心是反权威甚至是反动的;知识中心是“事实、事实、事实的堆砌”。分析1、不同倾向课程可训练学生的什么?2、不同倾向课程的测量长效并可靠吗?3、是否有一种特定取向的课程一定具有优越性?回答2、“八年研究”标明,进步主义学校的毕业生在大学学术生活准备方面和传统学校学生没什么差异,但会表现出在公民意识和决策能力上的优势。批判者的讽刺性研究表明,学生在进步主义学校和在传统学校学习之间的差异比不上学生的社会背景引起的差异,学生生活中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变量。3、你认为呢?学习者中心课程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等(杜威《儿童与课程》《我的教育信条》针对点:学科课程的弊端,学科课程的最大流弊在与儿童的生活不相通。不沟通的原因是:(1)儿童生活与成人经验中数种目的的不同;(2)分类的学科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而不合乎儿童的经验;(3)儿童的世界狭小而偏于个人,课程所揭示的世界则遥远不切己;(4)儿童的生活连贯而一致,课程则分门别类;(5)儿童生活为切实的、感情的,而课程分类标准却是抽象的、逻辑的。课程主张:(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教育应“抛弃把教材当作某些固定的和现存的东西。当作在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3)教学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训练的过程。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弗莱雷、法国教育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等。课程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1 / 1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