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助读博览】一、魅力作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早年周游列国,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贡献: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评价: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被后世尊称为“亚圣”。逍遥无恃,南华真人——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名周,宋国蒙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贡献:发展了道家学说,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评价: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其文采更胜老子。【景行行止】义利之辨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杀豚不欺子当孟家还在集市旁居住时,孟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煮肉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吃肉。孟母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二、背景回眸“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缓和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孔子的这篇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强者称霸”“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这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初读任务】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开篇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它反映了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态度?【明确】讲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你们大,你们就不敢讲话。”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论个人的理想。这反映出孔子态度中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另一层意思是说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孔子因此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从而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善于循循诱导。2.读了《齐桓晋文之事》后,你认为齐宣王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孟子的政治主张又是什么?【明确】齐宣王的政治主张是实行“霸道”,以武力征服天下;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王道”,施行仁政,保民而王。3.《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的解牛经历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这种经历揭示了怎样的生存哲理?【明确】(1)分为四个阶段:①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②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③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④目无全牛——切中肯綮、游刃有余(2)生存哲理:只有拥有了长期专注做一件事的经历,洞悉事物的内在规律,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获得精湛的技艺。【审美鉴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曾皙与前面的三个人有何不同?为何能博得孔子的赞扬?【明确】(1)不同:①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曾皙正在弹瑟。当孔子问到他时,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②他并没有立刻回答孔子的问话,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由此陈述自己的志向,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在孔子的追问下他才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原因:他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而这一美景正是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所以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2.你赞同孔子“吾与点也”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明确】俗话说“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孔子赞同曾皙(点)的志向,是有其原因的。曾皙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而这一美景正是孔子所倡导的“以礼治国”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而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也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孔子给予适当的鼓励。《齐桓晋文之事》3.请谈谈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看法。【明确】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4.《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可见齐宣王对孟子已经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呢?【明确】孟子达到被齐宣王信服的效果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①善于从小事谈起;②从齐宣王关注的事谈起;③为齐宣王歌功颂德。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庖丁解牛》5.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明确】先写解牛场面,后写原因,有两方面的好处:(1)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深刻印象,从而激起人们的兴趣。(2)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有引人入胜的效果。6.《庖丁解牛》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进行分析。【明确】说理方法举例层层推进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善用比喻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养生之道善用对比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做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综合素养实践】1.(语言建构与运用)孔子听了冉有、公西华言其志之后,没有发表意见,却私下向曾皙谈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孔子的这种做法,你有什么看法?【名师导引】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目的,一个方面是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提高文化素养;另一个方面,还应该强调古代与当代文化价值观的对话、交流,帮助学生培养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态度。本题意在引导学生用当代的眼光评价古代贤人的行为举止,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不必要求学生得出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参考答案:略。2.(审美鉴赏与提升)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你是赞同“性善论”还是赞同“性恶论”呢?参考答案:观点一:赞同“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性的善是与生俱来的,人类为了后代而不辞劳苦,这是善良;人类为了大众的利益免受威胁,不惜牺牲自己以捍卫,这是善良;人类在别人有困难时,往往会怜悯,在别人遭遇委屈时,往往能慷慨相助,在别人对己有恩时,往往能尽心报答,这也是善良。以上种种,均无须国家强制,许多人也能自愿去做;无须多少教育,也能自觉去做;不分时代、地域,各个民族均有这种风尚。可见人性本善,“善”深深植根于人类的天性之中。观点二:赞同“性恶论”。人生百态,芸芸众生,世事千奇百怪,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我们这个世界的恶又是从何而来呢?一个生下来本性就善的人怎么会产生恶念呢?人性本善,只是自欺欺人的美好想象。人出生后就带有任性、懒惰、嫉妒、自私四重原罪。一个婴儿呱呱落地,肚子饿了就哭,不舒服就叫,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就是为了生存下去,如果用成人世界的话来形容,只有两个字:自私。当然这一切都是出于本能。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向善。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参考答案:庖丁所说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道家用此来宣扬的人生哲学带有颓废消极影响,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积极启示:做事情不可急功近利,应该反复实践,掌握规律,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办事,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