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中华北京报道从央行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之间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到部分城市逐步扩大区域再到全国的跨境结算试点,再到各个金融改革试点区特别是前海等地开始尝试新的政策,以及香港离岸中心的建设,人民币国际化正层层递进。然而,由于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货币国际化的路径面临的实际境况更加错综复杂。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依然需要面临众多问题,如人民币国际化次序的争辩、离岸中心的选择、人民币回流机制以及资本项目开放等。9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学术报告会中,与会专家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次序、离岸中间的建设、资本项目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次序之辩随着香港离岸中心的建设、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快速增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在加速。与此同时,国内金融市场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例如利率市场化,同时汇率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以及资本项目开放等,然而上述改革相互影响,之间的改革次序也引起了市场的热烈讨论。央行在4月份发布的报告中认为,金融改革次序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是循序渐进、协调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的改革开放措施应该成熟一项,推进一项。在国际金融论坛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吴庆指出,在学术界中,大多数人都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需要有步骤的,有些事情应该先做,有些事情应该后做。“人民币国际化应当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或者在几年之内就完全国际化。这就要求中国的金融改革要配套,因为只有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配套才能支撑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国际金融论坛副秘书长、原中国银行董事王元龙也认为。王元龙同时指出,中国整个经济体制就是朝市场化的方向改革,金融体系的改革理所当然也是市场化的过程。既然提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价格是资源配置重要的杠杆。劳动力已经市场化,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已市场化,唯独非常重要的资金的价格没有市场化。如果我们简要地看资金的价格,对内就是利率,对外就是汇率,利率和汇率现在还没有市场化,这个改革如果不推进的话,必然制约整体的改革。离岸中心之争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特别是没有完全自由兑换之前,在人民币不是基础货币的城市中,能够有人民币结算中心、清算中心以及人民币产品交易市场,反过来能够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显然,在目前的环境下,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作用越来越强。从2004年,香港开展个人人民币业务开始,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香港的金融机构已经能够提供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贸易融资以及财富管理等服务。虽然各方都在促进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但是从去年以来,香港人民币存款出现了下降趋势,人民币存款规模一直处于5000亿-6000亿。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认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步伐好像有所缓慢,中间有很多原因,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有所放缓。还有一个原因,实际上很多人民币产品在香港已经推出来了,很多人民币从原来纯粹的存款转化为其它产品,又回到内地,存款的重要性下降了。从这方面来说,可能不能光从存款角度判断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离岸中心的发展确实在放缓,主要原因可能还是资本项目问题,国家货币肯定要开放资本项目兑换,这里可能牵扯到国家战略问题,也不是香港方面能够做到。”宋敏指出。显然,在中国香港之外,新加坡、伦敦都希望能够成为下一个人民币离岸市场。而在今年1月,香港和英国成立了香港及伦敦银行成立的合作小组,以推动英国以及欧洲企业以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以及投资者投资人民币产品。9月18日,伦敦金融城市长吴达为对记者表示,毋庸置疑,伦敦作为一个世界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一定会为中国打造人民币成为重要国际货币的计划锦上添花。在打造人民币离岸市场过程中,伦敦和香港没有竞争关系,是互补的,利用香港现有的平台,以及伦敦时区的优势,把人民币交易扩展到西半球。资本项开放渐进从开始试点跨境贸易结算开始,到扩展到全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不断扩大。央行副行长李东荣目前透露,截至2012年6月末,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已经达到了3.86万亿。在跨境贸易结算不断增长的同时,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光靠贸易项下的人民币渠道来创造离岸市场人民币已经没有太大潜力,我们需要新思路,就是资本项的开放。”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俊指出。马俊详细解释道,应该能让境外的参加行进入到国内银行间体系,有更多的渠道在贸易项目下之外借到人民币。当然初期是有限制的,比如可以限制在代理行存款的一定比例之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通境内银行间市场和境外人民币市场,为离岸市场提供新的流动性来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谢谢!股票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