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毛虫皮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茶毛虫皮炎大头医生编辑整理英文名称euproctispseudoconspersadermatitis别名茶毒蛾皮炎;刺辣皮炎类别皮肤科/寄生虫、昆虫及其他动物性皮肤病/节肢动物所致皮肤病ICD号B88.2概述茶毛虫又叫茶毒蛾,是毒刺蛾的幼虫,通称痒辣子、毛辣子、刺辣,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浙、皖、赣、川、黔、湘、闽、台、桂等等产茶区广泛分布。茶毛虫的幼虫体表的毒毛,刺入皮肤后,毒性物质外溢,机械和化学作用引起局部刺痒,越搔抓,毒毛越向皮内钻,造成茶毛虫皮炎。治疗用透明胶纸更多粘贴患处,以黏去毒毛,然后外用各种消炎止痒剂。流行病学6月上旬开始出现病例,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高峰,8月中、下旬呈下降趋势,9月上旬又有一个小高峰,9月中、下旬结束。时间分布与茶毛虫三代幼虫虫情一致。除危害茶、桑等经济作物外,其幼虫的毒毛刺入皮肤,能引起茶毛虫皮炎。皮疹多发于暴露的四肢屈侧、腹部、躯干上部和颈面部。初起为突发性剧痒,抓搔后呈现红色丘疹,此处皮肤略高,中央有一虫叮状针头样大小的深红色小点或小水泡,几个至几百个不定。病因茶毛虫的幼虫体表的毒毛,刺入皮肤后,毒性物质外溢,机械和化学作用引起局部刺痒,越搔抓,毒毛越向皮内钻,造成茶毛虫皮炎。发病机制它的幼虫体表的毒瘤生有600根毒毛,到老龄前期可达6~8万根,老龄幼虫毒毛数可突增到200~300万根。结茧时茧丝上粘有毒毛。毒刺呈箭针形,四周轮生小棘,刺入皮肤后不易拔出,毒毛中心为管状,内有毒液,刺入皮肤后,毒性物质外溢,机械和化学作用引起局部刺痒,越抓搔,毒毛越向皮内钻。茶毛虫脱皮前,毒毛与毛窝松脱,毒毛成簇脱落,微风即可将其吹落。无数毒毛随风飘落到人体表或晾晒的衣物上,极易造成地区茶毛虫皮炎的暴发流行,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临床表现临床症状表现皮疹多发于暴露的四肢屈侧、腹部、躯干上部和颈面部。初起为突发性剧痒,抓搔后呈现红色丘疹,此处皮肤略高,中央有一虫叮状针头样大小的深红色小点或小水泡,几个至几百个不定。有不同程度痒感,晚间睡前奇痒难忍。其临床表现与桑毛虫皮炎大致相同。在茶毛虫盛发季节,可在人群中引起茶毛虫皮炎的流行。并发症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实验室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其他辅助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诊断此前有接触史,皮疹多发于暴露的四肢屈侧、腹部、躯干上部和颈面部。初起为突发性剧痒,抓搔后呈现红色丘疹,此处皮肤略高,中央有一虫叮状针头样大小的深红色小点或小水泡,几个至几百个不定,有不同程度痒感,晚间睡前奇痒难忍。根据这些临床症状可诊断。鉴别诊断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治疗局部治疗原则为去除毒毛,止痛,消炎,避免搔抓,可用中药膏药或胶布,透明胶纸更多粘贴患处,以粘去毒毛,然后外用各种消炎止痒剂,如樟脑、石炭酸炉甘炉甘石洗炉甘石洗剂、鲜马齿苋捣敷或用鲜芦荟(龙舌草)沾雄黄散外擦等。瘙痒剧烈者可给抗组胺。亦可内服中药清热除湿汤加减。预后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预防采取各种消灭桑毛虫的措施,如诱杀越冬幼虫及成蛾,喷洒桑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消灭桑毛虫90%以上,且不危害家蚕),保护毛虫的天敌(寄生蝉、寄生蝇等)。个人防护主要为预防接触毒毛,在桑毛虫生活季节劳动时,尽量穿好防护衣帽,或穿厚的长袖衣、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脚。戴风镜口罩。不要在有桑毛虫的树下乘凉或晒衣服、被褥。附近有桑毛虫发生时,如遇大风应关闭门窗,放下蚊帐,防止毒毛侵入。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