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内部审计定义•第1节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第2节内部审计定义的历史演进•第3节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第1节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受托责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二、西方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三、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简史•四、内部审计未来发展趋势一、受托责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受托责任源于两权分离的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当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所有者和经营者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那么,受托人应当按照委托人的意志进行责任的履行。•按照杨时展教授的观点:受托人应按照委托人的意愿,最大善意地完成任务,用最经济、有效、严密的方法保管和使用由于完成托付的任务而获得的资源。应建立必要的会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将完成的任务和因此而发生的资源的收支以及收支的结果据实向委托人报告。•从公司治理理论及实践的角度来说明:公司治理是受托责任系统中的一种控制机制,其最终目的是确保受托责任系统的运行。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受托责任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控制机制,它可以评价和改善受托责任系统。•受托责任是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最初的内部审计仅是作为增强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助于契约的签订和执行而设置的。•时至今日,内部审计作为受托责任系统中的控制机制,已经成为利益相关者透视整个组织的放大镜,作为组织增值的促导者、管理变革的引领者而大放异彩。二、西方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内部审计萌芽阶(奴隶社会至18世纪60年代)庄园主配备了审计人员负责定期对庄园财务总管编制的反映庄园经济事项的会计账簿进行检查。根据审查的结果,提出审计意见并呈送给庄园主或向其作口头汇报。庄园审计在西欧很多寺院兴办了各种类型的手工作坊,拥有大量的财产。交易十分频繁,为了加强管理。减少和防止管理人员舞弊,寺院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寺院审计11-12世纪出现了行会。行会是由生产者和商人出于共同的商业目的,按产区或地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组织。主要作用是使会员在产品或商业贸易方面互相优惠,并对经济纠纷进行仲裁。行业审计(二)内部审计快速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1.财务导向内部审计•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爆发,英国演变为机器大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出现了由股东融资的股份公司。•1844年英国国会颁布的《合资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董事会负有登记账簿的义务,必须每年向股东提供“详细、真实的资产负债表”,为了保证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还要求由董事会以外的第三者(监事)对资产负债表及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做出报告,从而确立了内部审计制度。•2.业务导向内部审计•以业务活动为关注点的内部审计在20世纪4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并于60年代发展到了顶峰。•3.管理导向内部审计•20世纪中后期,垄断的出现及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等外部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促使人们对内部管理体系进行重新思考,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要求更加关注外部环境的影响,用一种动态的、系统的眼光来看待现代管理。(三)内部审计趋于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以后,组织分权的加大促使越来越多的评估和保证的出现,如何在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上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内部审计新的挑战。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内部审计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在企业内部也同样发生着重大的转变。21世纪初,安然、世通等公司财务丑闻催生了内部审计的一部重要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ABC(四)内部审计创新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美国从1998年开始连续三年推出关于数字经济的政府研究报告,揭开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序幕。•唐杰2018年的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往往也是创新竞争力最强的国家。第一阵营主要由欧美发达国家构成,这些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领先全球,数字网络普及程度高,大部分已经进入数字社会阶段。•随着数字科技的深入发展,内部审计开始出现以数据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逐步丰富传统的审计模式,这意味着审计即将告别传统的抽样审计,应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红利,使之发挥数据基础审计的能力,结合数字科技时代高速数据处理技术对数据实施全面审计。•云计算的应用与大数据的发展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云计算的数据处理能力,对涉及的海量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处理,快速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将告别传统的财务审计,转而利用大数据与区块链结合的信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高效开展审计及相关工作。•虚拟现实可以使内部审计人员告别传统的事后审计,通过现有数据或预估数据构建模型,通过虚拟演绎预估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前规避风险,帮助企业稳定发展。•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得审计中一些低附加值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在为企业带来效率和便利的同时,也给审计人员带来挑战。•内部审计人员想要谋求职业的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价值,摒弃重复的初级劳动,利用新时代的技术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三、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简史•1.初步建立阶段(1983—199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我国的发展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1982年修订的《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应该实施审计监督制度。1983年,审计署正式成立前夕,根据国务院转发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的指示精神,有关部门和单位已经开始边组建边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同年9年,中国石化总公司率先成立审计部,开展内部审计监督活动。此后,在审计署的组织、推动和指导下,多个部门、单位根据国家的要求,相继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2.稳步发展阶段(1993—2002年)•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明确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基调,国有企业开始转换经营机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方针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活力,这时的内部审计主要围绕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展开。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我国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也可以说是由消极防弊向积极兴利发展过渡的阶段。•3.内部审计转型发展阶段(2003年——2012年)•2003年3月,审计署发布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与原来的规定相比,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从2003年至2005年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颁布了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0项具体准则和两个内部审计实务指南。•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制定了被称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此规范的颁布是中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2012年,为了适应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准则在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方面的作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2003年以来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2013年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发布,自2014年11月1日起执行,原执行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及1~29号具体准则同时废止。4、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1、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现问题,完善机制的原则要求,依法开展审计、秉公用好审计监督权。•2、要发挥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推动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促进公共资金高效使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深化改革。•3、要完善审计工作机制,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自觉接受审计,配合审计,不得设置障碍。•4、要狠抓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5、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推进审计职业化。2014年修订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8年1月,规定正式发布,明确了内部审计的一些变化:•1、明确了新时代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向。•2、内部审计职能由监督评价向服务建议转变。•3、增加了内部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治理的目标。•4、国有企业应该建立总审计师制度。•5、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范围更加明确。2016年1月18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印发了《第22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第23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档案工作》两项具体准则。2019年,制定了《第230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组织修订了《第3101号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审计报告》。四、内部审计未来发展趋势•(一)国际内部审计十大发展趋势1.从控制到风险2.从风险到环境3.从回顾历史到着眼未来4.从评价到预测5.从关注未来事项到多角度并行6.从强调独立到注重价值7.从审计知识到经营知识8.从经营审计到战略审计9.从强迫接受到自愿主动进行10.从说服到协商(二)国际内部审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1.审计理念由监督制约向管理服务转变•2.审计职能由查错防弊向增加价值转变•3.审计范围由财务收支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转变•4.审计时间由鉴证历史向着眼未来转变•5.审计技术由手工向信息化转变•6.审计机构由双重领导向审计委员会模式转变•7.审计模式由控制导向向风险导向转变•8.审计主体由小而全向多元化转变•9.审计人员由行政管理向职业化转变(三)2020年的内部审计大趋势•第一,内部审计职业从思维上不再拘泥于工作成果,而更加考虑工作的价值。•第二,内部审计从汇报关系上真正体现独立性和权威性。•第三,共享经济使得外部风险成为内部审计关注点。•第四,内部审计职业开始习惯于大数据应用分析。•第五,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影响了新一代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第2节内部审计定义的历史演进•一、IIA关于内部审计定义的演进1.1947年第一次定义2.1957年第二次定义3.1971年第三次定义4.1978年第四次定义5.1990年第五次定义6.1993年第六次定义7.1999年第七次定义8.2004年第八次定义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关于内部审计定义的演进•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内部审计准则》,首次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比较此定义与IIA的最新定义可以看出,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突出强调的是监督和评价,其主要业务是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和经济活动。我国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定义尚不完善,只关注内部审计在监督、控制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内部审计的其他职能,是监督型的内部审计。修订后的定义力求反映国际国内内部审计实务的最新发展变化,与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接轨。与2003年的定义相比,主要变化体现在:•(1)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IIA在内部审计最新定义中将内部审计界定为一种确认和咨询活动。实际上,“确认”就是指通过监督检查,对被审计的事项予以鉴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而“咨询”是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评价的进一步发展。•(2)关于内部审计的范围。修订后的定义将内部审计范围界定为“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3)关于内部审计的方法。修订后的定义增加了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的规定,强调内部审计的专业技术特征,体现内部审计职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和社会各界了解内部审计职业对技术方法和人员素质的要求。•(4)关于内部审计的目标。修订后的定义将内部审计的目标界定为“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审计在提升组织治理水平、促进价值增值以及实现组织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第3节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第一,在审计目标上,内部审计的目标是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是出于管理目的;外部审计则是对组织的财务信息的合法、公允、一贯提供合理的保证。•第二,在审计独立性上,内部审计在组织、工作、经济方面都受本单位的制约,独立性受到局限,具有相对性,仅能做到独立于被审计事项或者单位;外部审计在经济、组织、工作等方面都必须与被审计单位毫无关系,具有较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