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34 T 219-2001仔幼蟹培育操作规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安徽省地方标准仔幼蟹培育操作规程DB34/T219-2001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培育仔幼蟹的塘口条件、蟹苗的质量、运输、放养、饲养管理和收获的具体要求。本规程适用于水泥池、土池、温室培育早期蟹苗和常规蟹苗至Ⅲ-Ⅶ期仔蟹、或幼蟹的技术操作。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DB34/T082-1993人工半咸水工业化育苗技术规程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蟹苗能适应淡水生活,五日龄以上的中华绒螯大眼幼体,一般12万只-15万只/千克。3.1.1常规蟹苗中华绒螯蟹的胚胎在自然水温条件下发育,四月底至五月初的人繁蟹苗或六月份长江入海河口的天然蟹苗。3.1.2早繁蟹苗通过人工控制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及汊幼变态时间,百较自然水温条件下提前获得的蟹苗(相对于常规蟹苗而言)。3.2仔蟹蟹苗经第一次蜕皮变态成蟹形,谓之Ⅰ期仔蟹;经第二次蜕皮,谓Ⅱ期仔蟹,以此类推。经20天-60天育至2000只-20000只/千克的幼体。3.3幼蟹仔蟹继续生长至当年秋冬,育成100只-1000只/千克的幼体。3.4性早熟相对于正常二秋龄成熟、而在一秋龄性腺即发育成熟、副性征完全的现象。4水质符合GB11607-1989的要求,水源充足、清新、无污染、PH值7.5-8.5。5仔蟹培育5.1培育池类型5.2水泥池池为块石或砖砌,池壁及池底水泥抹光面,壁顶倒檐防逃,底铺5厘米-10厘米河砂,池深1.2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5-18发布2001-05-18实施DB34/T219-2001米-1.5米,面积30平方米—100平方米为宜,有保温棚及加温增氧设施,进排水方便。5.1.2土池面积50平方米—500平方米,池深0.8米—1.0米,底无淤泥,并在池底四周开挖向出水口顷斜、宽50厘米、深30厘米“回”字形的集蟹沟(图示);池埂用砖、石砌护坡,水泥勾缝、抹面或夯实用塑料薄膜敷护;埂顶建防逃墙,墙体地上30厘米-40厘米,地下15厘米,用砖、钙塑板、塑料薄膜制作;有保温棚及加温增氧设施,进排水方便。5.2塘口准备5.2.1消毒用500克-1000克/立方米(PPM)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水深10厘米),结合每1/15公顷用敌杀死30毫升,彻底清除蛙、鳝、螯虾、杂鱼等敌害生物。5.2.2水质蟹苗下塘前15天,按1千克/平方米施发酵后的人、畜粪,以培养池水中的枝角类、桡足类。也可在专池内培育浮游动物,需时,捞取投喂蟹苗。水深随培育时间由30厘米逐渐增至80厘米—100厘米,保持透明度50厘米左右,进出水口要用80目双层网布过滤,以防杂鱼、虾卵、蝌蚪等敌害进入和蟹苗、仔蟹逃逸。5.2.3附着隐蔽物池底每平方米置一捆去叶竹枝,水中部悬挂网片(网目0.5厘米),水草覆盖池面1/3—1/2。水草品种首选水花生,轮叶黑藻、菹草也可,入池前用100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水浸泡5小时消毒。5.2.4操作台在水上搭建60厘米—80厘米宽的操作台,以方便饲养管理。5.3蟹苗放养5.3.1蟹苗选购应首选长江水系的蟹苗,且亲蟹不小于100克/只。蟹苗五日龄,体呈金黄色,活泼有力。将选定的蟹苗放入自带的仔蟹培育池水中,3小时内蟹苗无急窜、翻滚,10小时后基本无死亡,且活动正常,可购买、运输。5.3.2运输多采用蟹苗箱干法运输。运输前将苗箱浸泡,放入干净鲜水草,沥干多余水份,每箱装苗量视运输时间长短而定,一般30厘米×40厘米×10厘米的苗箱可装蟹苗500克-750克。运输途中注意保持温度和湿度,避免风干苗箱、苗体及有害气体的侵害。5.3.3放苗池水温不得低于16℃。蟹苗运达,入池前应注意箱内温度与池水温度的差异,两者相差大于3℃时,应用池水和洁净的冷热水源,调制成水温适当的水(与苗体温度相差小于3℃),缓慢多次淋洒蟹苗,直至蟹苗体温与池水温之差在3℃以内,方可将蟹苗箱放入池水中撤盖,苗箱一端沉入水中,使蟹自行散出,并尽量均匀布放。DB34/T219-20015.3.4放养密度土池放养密度为1000只—1500只/平方米,水泥池为2000只—20000只/平方米。5.4饲养管理5.4.1投喂5.4.1.1饵料品种天然饵料:主要有轮虫、枝角类;人工饵料:主要由鱼糜、动物血块、豆粉、豆腐、鸡蛋等加发酵粉蒸制成的蛋羹。5.4.1.2投喂方法Ⅲ期以前,天然饵料与人工饵料相结合,日投喂8-12次,投喂总量为蟹苗或仔蟹体重的100%-150%;Ⅲ期以后,日投喂6-8次,投喂总量为仔蟹体重的80%-100%,以人工饵料为主。投喂时要用20目网将饵料(蛋羹)搓洗过滤成细小颗粒,兑水稀释成匀浆,均匀泼洒在水草上,池周边多洒。5.4.2水质池水要鲜活清新,溶氧丰富(>5毫克/升),水温保持在19℃-21℃,水位由初期的30厘米逐渐加至80厘米—100厘米。蟹苗入池至Ⅲ期仔蟹,每日换水量为30%-50%;Ⅳ期以后,日换水量为50%-100%。平时要注意不断充氧、捞出腐草、及时补充鲜草、清除敌害。5.5分池和捕捞5.5.1分池仔蟹在基本变成Ⅲ期后应及时分池,以免密度高相残率过大,育成率下降。此时仔蟹大多附着在水草、网片上,易捕,是分池或出售的有利时机,分池后仔蟹密度控制在300—500只/平方米。5.5.2捕捞方法5.5.2.1附着物上捕获将水草、网片等附着物捞放入大盆中,分离出仔蟹,并将分离出的软壳蟹放回池中继续培育。5.5.2.2冲水法在集蟹沟、集蟹坑中预先铺设网片,用水泵缓缓注入新水,定时停机起网取蟹,反复数次可捕出大部分仔蟹。6幼蟹培育6.1塘口条件面积500平方米—2000平方米,深1.5米—2.0米,底泥质无淤泥,砖、石砌水泥勾缝、抹面护坡或夯实用塑料薄膜敷设护坡,埂顶建防逃墙,墙外用密眼网建一圈高80厘米的防护网,以防鼠、蛙类入池,进出水方便。6.2塘口准备使用前10天每1/15公顷用生石灰7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消毒(水深10厘米),彻底清除蛙、鳝、螯虾、鼠、杂鱼等敌害生物;过滤注水80厘米—100厘米,移植洁净的水花生、轮叶黑藻、菹草等,水草覆盖面积应占池塘1/3以上,用竹杆固定于塘边;沿塘四周大量放置去叶的竹枝把,以增加幼蟹的栖息场所。6.3放养蟹种以Ⅲ期左右的仔蟹为好,每1/15公顷放养量为25000只—35000只。放蟹时要注意仔蟹温度与水温的差异,两者相差应<3℃。在操作时可将仔蟹放入水中迅速提起,反复2-3次,使仔蟹适应新水。6.4饲养管理6.4.1投饵DB34/T219-2001根据幼蟹不同的生长时期采取不同的河蟹全价配合饵料。没有配合饵料,前期以杂鱼、螺、蚌、枝角类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日投3—4次,投饵量为蟹体重的50%—60%;七月中旬以后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如豆腐碴、玉米、山芋、南瓜、小麦等,辅以少量动物性饵料,日投1—2次,傍晚为主,投饵量小于蟹体重的30%。6.4.2水质6.4.2.1换水及水位控制透明度35厘米—40厘米、PH值7.5—8.5、溶氧量4毫克/升以上;前期水温低,每7天-10天左右换水一次,随着水温升高,换水次数也要相应增加,每2天-3天换一次,加换水量为塘水总量的1/3左右;严格控制水位,前期水深40厘米—50厘米,中后期水深控制在120厘米以上。同时,要保持足量的水草。6.4.2.2PH值及水中钙离子的控制每10天—15天或PH值低于7时,以15克/立方米(ppm)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6.4.3性早熟的控制在幼蟹培育后期(7月中旬以后)或幼蟹规格1000只-1500只/千克时,水深增至1.5米以上,同时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日投饵量逐渐减至池蟹重的5%—10%,水草覆盖率50%—70%。6.4.4防敌害平时要加强巡塘,驱赶和杀灭入塘的蛙、鼠、蛇、鳝等敌害。6.4.5越冬管理6.4.5.1越冬塘口条件面积500平方米—2000平方米有护坡的土池或100平方米—500平方米的水泥池,水深2米,塘底无淤泥(清淤、生石灰清塘、铺5厘米—10厘米河砂),建有防逃墙及拦网,塘中设置大量蟹巢、去叶竹把等,进排水方便。6.4.5.2适时捕捞当水温达20℃—22℃时,及时采取注水法、地笼、干池等方法捕出并入越冬塘。6.4.5.3越冬密度每1/15公顷放养2万只—3万只。6.4.5.4强化培育越冬前要增加幼蟹的营养积累,以提高越冬的成活率。饵料以鱼、螺、蚌动物性饵料为主,以促使幼蟹后期快速蜕壳长至200只—1000只/千克。附加标准:本标准由安徽省农委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委渔业局、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永东、孙德祥。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