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34 T 453-2004梨黑星病测报调查规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453-2004梨黑星病测报调查规范RulesfortheinvestigationandforecastofPearscab[VenturianashicolaTanakaetamamoto]2004-09-10发布2004-09-10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453-2004目次前言……………………………………………………………………………………………Ⅱ1范围…………………………………………………………………………………………12术语和定义…………………………………………………………………………………13调查内容和方法……………………………………………………………………………14测报资料的统计……………………………………………………………………………35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报………………………………………………………………………3附录(梨黑星病模式报表)………………………………………………………………42DB34/T453-2004前言本标准编写按标准化工作导则进行。是根据萧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砀山县植保站开展梨二叉蚜测报调查的实践和近年梨二叉蚜的科研成果,结合安徽省梨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参考外省的测报调查方法而制定的。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植保总站、砀山县植保站、萧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家成、夏风、刘洁、王向阳、王学良、黄娟、沈光斌。本标准2004年09月10日首次发布。3DB34/T453-2004梨黑星病测报调查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梨黑星病测报调查时间、方法、内容,测报资料的统计、收集和汇报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梨黑星病测报调查。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幼果园、盛果园、老果园分别指树龄在10年以下、10年~40年之间和40年以上的梨园。2.2病叶(果)率调查发病叶(果)数占调查总叶(果)数的比例。2.3病情指数简称病指,表示病害发生总体水平的指标。()[]()1005×××=∑数果调查总叶相应级值数果某级病叶病情指数3调查内容和方法3.1田间孢子浮游量测定花芽萌动期开始至果实采收期止。在梨黑星病发生较重的盛果期梨园内安装孢子捕捉器,距地面2米,每日早上调换涂白凡士林新玻片,在18×18范围内,用10×40镜头检查孢子密度,每玻片查3~5个视野,计算每视野平均孢子数,将结果记录下表1。表1梨黑星病菌孢子空中捕捉记载表捕捉孢子数(个/视野)调查日期玻片1玻片2合计累计天气状况备注3.2系统调查自花芽萌动期,选择病害常发园进行经常性观察,发现病害立即定点定园观察,一直到果实采收期。选择当地有代表性幼果园、盛果园、老果园各一块,每块园面积在667㎡以上,每块园固定2株树。每五天调查一次,即每候的中间日即每旬逢3日、8日调查,每株按东、4DB34/T453-2004西、南、北、中共固定25个枝条,每枝条至少有1个果实,调查25个枝条上所有叶片及果实,分级记载发病数,计算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记入表2。叶片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3%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3.1~10%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0.1~20%以下;4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0.1~40%以下;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40%以上。果实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每个果上有病斑1~2个或病斑面积占果面积的1%以下;2级每个果上有病斑3~4个或病斑面积占果面积的1~3%;3级每个果上有病斑5~6个或病斑面积占果面积的3~5%;4级每个果上有病斑7~10个或病斑面积占果面积的5~10%;5级每个果上有病斑11个以上或病斑面积占果面积的10%以上。表2梨黑星病系统调查记载表果实发病情况叶片发病情况各级发病果数(个)各级发病叶数(片)调查日期果园类型病果率(%)012345病指病叶率(%)012345病指幼果园盛果园老果园平均幼果园盛果园老果园平均3.3普查每次大面积防治前进行普查。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10块~15块梨园进行调查,每块园选3~5株树,调查方法同系统调查,结果记入表3。5DB34/T453-2004表3梨黑星病普查记载表果实发病情况叶片发病情况各级发病果数(个)各级发病叶数(片)调查日期地点代表面积(6672)病果率(%)012345病指病叶率(%)012345病指备注4测报资料的统计4.1分生孢子散发期、高峰期的确定累计孢子捕捉量占全年总累计孢子捕捉量16%和84%的日期分别为孢子散发始盛期和始末期,两者之间即为孢子散发盛期。孢子散发盛期内,日捕捉孢子量最多的日期为孢子散发高峰期,生长季节一般按日捕孢子量突增期为孢子散发始盛期,始盛期后,日捕捉孢子量继续上升,达到高峰后又逐渐下降。全年可能出现多个散发高峰,但主高峰要等调查结束后才能确定。4.2病害发生期的确定用三块系统调查梨园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全年梨黑星病的发生消长,田间病叶率和病果率达到1%的日期分别为叶片和果实发病始盛期,叶片病指达到最高的日期为叶片发病高峰期,果实发病高峰期一般在收获期。4.3发生量的表示和发生程度的划分标准梨黑星病的发生量用累计孢子捕捉量、病叶率、病果率、叶片病指和果实病指表示,发生程度以收获期果实病指、病果率和全年最高叶片病指、最高病叶率为指标划分成五级。划分标准见表4。表4梨黑星病发生程度划分标准发生级别(级)一二三四五发生程度轻发生中等偏轻中等发生中等偏重大发生收获期果实病指≤0.30.31~11.01~33.01~8〉8收获期病果率(%)≤11.1~33.1~1010.1~20〉20平均最高叶片病指≤0.10.11~0.30.31~11.01~3〉3平均最高病叶率(%)≤0.50.6~11.1~33.1~8〉85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报5.1测报资料收集实施梨黑星病预测预报,需收集下列有关资料:1)各类树龄梨树的面积,梨树主要品种及其面积,主栽品种生育期、对黑星病抗性及6DB34/T453-2004其必要的栽培管理资料。2)当地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5.2梨病黑星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记载梨黑星病发生面积、发生程度、防治面积和防治措施等,总结发生特点,并进行原因分析。5.3调查资料的汇报基层病虫测报站分别于每年4月20日、5月30日、6月30日、7月30日、8月30日、10月20日,将调查资料用模式报表(见附录A)形式报上级病虫测报部门。7DB34/T453-2004附录梨黑星病模式报表春季梨黑星病模式报表上报时间:4月20日序号查报内容查报结果1病菌孢子散发始见期(月/日)2病菌孢子散发始见期较历年平均早晚(±天)3田间病害始见期(月/日)4田间病害始见期较历年平均早晚(±天)5预计4/下~5/中平均气温预报值(℃)6预计4/下~5/中平均值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增减(±℃)7预计4/下~5/中降雨预报值(mm)8预计4/下~5/中降雨预报值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增减(±mm)9预报第一次发病高峰期(月/日~月/日)10传真单位生长期梨黑星病模式电报组建表上报时间:5月30日、6月30日、7月30日、8月30日各报一次序号查报内容查报结果1田间病害始见期(月/日)2田间病害始见期较历年平均早晚(±天)3孢子散发始盛期(月/日)4当前孢子散发盛期天数(天)5当前孢子盛发天数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增减(±天)6当前平均单片累计捕捉孢子量(个/片)7当前平均单片累捕捉孢子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增减(±%)8当前叶片平均病指9当前叶片平均病指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增减(±%)10当前叶片最高病指11当前梨黑星病发生程度(级)12当前用药防治次数(次)13下月平均气温预报值(℃)14下月平均气温预报值较历年同期增减(±℃)15下月降雨量预报值(㎜)16下月降雨量预报值较历年同期增减(±㎜)17预计下月梨黑星病发生程度(级)18传真单位8DB34/T453-2004秋季梨黑星病模式表传真时间:10月20日序号查报内容查报结果1全年孢子散发盛期(月/日~月/日)2全年孢子散发盛期天数(天)3孢子散发主高峰期(月/日)4孢子散发主高峰期较历年平均早晚(±天)5孢子散发主高峰期孢子捕捉量(个)6孢子散发主高峰期孢子捕捉量较历年平均值增减(±)7全年平均每次单片捕捉孢子量(个/片)8全年平均每次单片捕捉孢子量较历年平均值增减(±%)9全年平均最高叶片病指10全年最高叶片病指较历年平均值增减(±%)11收获期平均果实病指12收获期平均果实病指较历年平均值增减(±%)13收获期最高果实病指14收获期平均病果率(%)15收获期平均病果率较历年平均值增减(±%)16全年发生程度(级)17全年用药防治次数(次)18传真单位9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