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历史高考讲座一、2007年高考动态总的来说,试卷首先求稳,最怕老师和学生“找茬子”,政治性、科学性问题不能有差错;敏感性太强的问题一般不出;答案不统一的试题不出。1.今年高考要往新教材跨两大步,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复习时中国近现代史是重点,并且关注覆盖面大的知识点(最好是从古至今都有的),其次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古代史比例最小。每个部分由二位老师负责出题,有争论时由组长决断。材料解析题:中国古代史占12分,中国近现代史占10分,世界近现代史占13分。问答题:中国古代史占11分,中国近现代史占16分,世界近现代史占15分。2.命题时主要以五本教材为主,只考大字部分,小字部分不考,范围相对较小。3.选择题和问答题都是从教材中来,所以教材很重要;材料解析题,可以选择教材以外的材料,一般出题时,想好几个方向,对试卷内容构思基本框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去收集相关材料,带好相关材料进入命题中心,在命题中心没有其他材料供参考,只有命题人员携带的相关材料;命题人员一般不参考各地模拟试卷,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命题人员可以在命题期间可以看电视新闻。4.覆盖面广、时代性强的问题受青睐。如大运河在去年申报世界遗产,成为江苏社会热点,并且大运河知识覆盖面也广,所以成为很好的试题素材。5.多关注书中的图片。现在是“读图时代”,上海卷值得学习。6.确定的题目有时代感。答题内容都在书上,但命题视角、立场、观点紧密结合现实热点和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如去年高考试题就是经老师无意中看到有关胡锦涛访美耶鲁大学发表讲话的电视新闻,产生灵感,觉得其概括性强、很有激情而成为命题素材,这样的热点一般进入材料解析题。经老师的这一创意融入在试题中,受到高度评价。)7.选择题设问尽量降低难度,不能让中学生绕不过弯来。材料可以千变万化,但答案大都是来自教材中,核心要点在教材中。8.热点问题很重要。如今年是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南京大屠杀7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温家宝讲话与中日关系等热点话题。9.中国的近代化也是关注的要点。可以参考现在大学里全国统一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薄薄的一本,很精练,很有时代感,很有可能从中出题)。10.农业税也是关注的焦点,体现科学的发展观。农业税是国家最重要的赋税手段,跨度大,时代感强,现在取消2000多年的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意义重大。因此要关心国计民生的土地制度(还包括近代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现代的土地改革)和赋税制度。这几年没出这方面问题,要给予关注。11.四大发明,也要关注,马克思和鲁迅对此都有评价。这样的材料好找,也是很好的材料题。12.有关民族大融合,好几年不考了,这个专题很好,应给予关注,可能出问答题。13.关注古代和谐社会。去年准备出的但没出,也是关注的焦点。14.关注人民版和人教版的专题体系,这种专题可能成为设问的素材,然后依据老教材进一步缩小范围(如去年经老师带的是人民版教材),但答案都是在老教材中。15.关注“和平崛起”的话题,钱乘旦《大国崛起》角度很好,并且相关知识在教材中都能覆盖到。16.命题时分A、B卷,A卷10号之前就出来了,“磨题”到15日,并有两个中学老师掌握试卷的难易程度。一般不用B卷。在命题过程中,专门有2个老师审题,“找茬子”,称为“磨题”,5月15日试卷制作完成,所以15日以后的新闻就不用关心了。6月10日命题人员才能“放”出来。另外,试卷中一定会有难度大一点的试题,以使学有所长的同学脱颖而出。总之,“求稳怕错”是命题的基本心态,覆盖面大、时代感强的知识点(如欧盟)是命题的对象,答案要点主要来自于教材,体现“稳”的一面,但命题视角、观点、立场具有现实性、生活性和时代性,体现“新”“变”的层面。二、高考答题技巧与规范性1.选择题题干会是一种新情境,体现一定的技巧性,如2006年江苏高考题“戊戌变法期间,一位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此题题干灵活,选项具有情境性,但考察的是基础知识,答题时先要理解材料所传达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回忆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加以归纳综合,即可得出正确结论。2.问答题注意事项(1)尽量多答,重要的答在前面,不太重要的也要答,因为是得分制,多答不扣分,并且可以成为候补答案(如果前面的答案不完整或不准确时)。(2)在多答基础上,分层次作答。如(1)……(2)……(3)……或首先,……其次,……再次,……3.评价要一分为二。如果分值为12分,那么评价的正面(或积极)意义要占8分左右,负面意义(消极)意义占4分左右。对于中共的评价,优点所占比例要大一些。四、字迹一定要写得清秀工整。机改速度较快,清秀字体不仅能提高机改速度,而且给阅卷老师以愉悦感,可能会多给1—2分。如果字迹潦草,涂涂改改,不仅给老师阅卷带来不便,且会因印象不佳而扣分。因为在整个阅卷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是非常艰辛的。